自适应人机界面论文-鲍海峰

自适应人机界面论文-鲍海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人机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线估计,眼动跟踪,注意力跟踪,注意力分配

自适应人机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鲍海峰[1](2019)在《广视野域监控任务人机界面的自适应增强显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运行控制系统呈现出信息综合数字化的趋势。广视野域多屏的数字化人机综合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轨道交通、军事指挥、交通管理、航空航天、核电和医院等各类安全苛求领域中。广视野多屏的人机交互界面为用户提供了集成化的数据显示接口,提高了用户对信息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人机界面信息量的剧增使得用户对各种复杂的系统信息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变得异常困难,极易造成对关键的系统安全信息的遗漏。这将会对系统的运行安全带来严重潜在风险。如何解决上述的人机交互矛盾,保证监控人员对重要信息的实时感知,构建适应于广视野监控任务的人机显示界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任务的复杂人机交互系统操纵适配性度量与优化”和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课题“适用于轨道交通监控作业的增强交互技术研究”为背景,从监控人员的个体视觉注意力特征和信息的实时任务属性两个维度评价信息的动态价值,以混合熵注意力分配模型作为最优监控策略,采用自适应界面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广视野域监控任务的人机增强显示界面。本文一方面基于人体空间坐标系的转换和屏幕深度位置的解算,提出了适用于广视野域的视线跟踪算法,算法通过叁维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并通过进一步的畸变和随机误差抑制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了视线跟踪的实例系统,并在真实环境进行了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上述系统为辨识操作人员在广视野环境下的个体视觉特征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采用基于信息量的价值函数和基于模糊理论的信息混合熵,构建并验证了适用于监控任务的最优注意力分配模型,这为人机界面的增强显示提供了优化的监控策略。最后,基于自适应界面理论,以信息的动态价值为界面的输入层,以注意力分配模型为决策层,以界面的突显性为输出层,构建了适用于广视野域监控任务的人机增强显示界面。本研究为广视野监控任务下的人机交互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包含下述几个部分:1.广视野域的视线跟踪算法的研究。为在广视野域的监控场景中实时跟踪用户的注意力行为,需要构建适用于广视野域监控任务的视线跟踪算法。通过基于人体空间坐标表达的数据转换,获得了人体视线的叁维坐标系,进而求解了监控人员在多个屏幕上的视觉注视点,并深入讨论了算法的误差来源,对算法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简化研究。空间深度距离的解算过程与现有其他方案进行了算法对比,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2.视线跟踪算法的误差抑制与效能分析的研究。为将视线跟踪算法应用到实际环境中,对广视野的视线跟踪算法的输入数据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输入设备和数据的限制和要求。采用冗余校准的方式对算法的畸变误差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用加权平均滤波算法对输入设备引入的随机误差进行了抑制,进而构建了适用于实际的视线跟踪系统。在实际的场景中进行了系统的误差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最后对系统的实时性能和系统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为自适应界面的输入层的数据提供了基础的数据解决方案。3.监控人员的最优注意力分配模型的研究。使用监控任务中各类信息的重要度隶属度,通过信息量优先函数将其表征为信息价值的优先程度。基于混合熵理论,通过求解监控人员的最大心理熵值,表征了信息模糊性的注意力选择行为。合并这两个认知趋势构建了适用于监控任务的注意力分配预测模型,最后通过人因实验证明了模型的预测有效性,并与现有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深入探讨了信息价值优化对信息认知影响的机理,这为自适应界面的决策层的模型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4.自适应增强显示界面的研究。阐述了广视野域的自适应增强显示界面的构建过程。基于熵值法对系统任务中信息优先度和监控任务中用户视线注视行为进行加权求解,获得信息价值的综合影响因子,通过该因子对界面信息进行实时价值跟踪。基于注意力分配预测模型对界面的突显性即自适应界面的输出层进行自适应改变,以期引导用户的注意力行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自适应界面模型能有效提升操作人员监控绩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7-01)

许敏,黄斌[2](2009)在《基于Matlab人机界面的无刷直流电机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自适应控制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由Matlab中的RBF神经网络函数设计出的人机界面平台对无刷直流电机进行离线辨识,确定RBF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及初始权值;再采用RBF神经网络在线算法在线辨识无刷直流电机模型,获得PID参数在线调整信息,并由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自整定,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由于该算法具有自适应确定网络结构和无需人为确定网络初始权值的优点,因此减少了网络训练的随机性,提高了训练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09年01期)

程时伟,孙守迁,柴春雷[3](2008)在《自适应人机界面规则推理的粗糙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完善人机界面自适应机制,提高交互系统可用性,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的自适应规则推理方法.建立了用户类型和交互任务特征驱动的用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决策表以描述不同人机界面模式与用户模型之间的自适应匹配关系;采用基于属性依赖度的约简算法求解最简决策规则,并通过粗糙算子进行不一致性冲突消解,生成人机界面自适应规则产生式.按文中方法构建了实例系统的自适应人机界面,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侯一波[4](2008)在《自适应人机界面在生产运行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生产运行系统软件多采用传统的结构化人机界面,界面中存在大量的惰性信息系统很难得到及时的操作,不能保证实时性。本论文引入了自适应人机界面,力求解决生产运行系统中人机界面的有效性问题。论文首先研究了自适应人机界面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当前炼化企业生产运行系统用户操作的流程以及生产运行系统对人机界面的需求,建立起相应的模型。构建了生产运行系统中自适应人机界面的体系结构。本文重点研究自适应界面原型系统的相关数据结构和算法,并设计和实现了针对炼化企业生产运行系统的自适应人机界面系统。验证了在生产运行系统中采用自适应人机界面的可行性。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12-01)

文伟,周纯杰,周孝慧,陶志东[5](2006)在《人机界面组态软件中的PLC参数自适应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PLC人机界面中只支持少数几种PLC,对于一些新型和特殊的PLC,PLC人机界面往往需要重新编写组态软件,这无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支持多PLC参数自适应配置方法,介绍了其配置模型和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界面,并以黄石科委PLC为应用对象阐明其具体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1-01)

李世灵,傅秀芬,胡俊锋[6](2005)在《自适应人机界面的新模型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自适应界面已成为人机界面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人机界面和自适应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人机界面的自适应机制,并提出智能Agent是计算机领域中自适应人机界面设计思路之一,给出了基于Agent的用户模型的结构框图,探讨了用户界面Agent及其构建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期刊2005年12期)

李春波,刘宁,赵汝嘉[7](1999)在《自适应人机界面的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研究自适应人机界面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适应人机界面的结构设计,并给出其工作流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1999年02期)

陈刚,吴刚,董金祥,何志均[8](1998)在《人机界面自适应机制的设计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自适应界面已成为人机界面研究的一个方向.首先介绍了有关自适应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人机界面的自适应机制.对该机制的系统结构、实现技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该机制已被应用于集成化CAD/CAPP/CAM系统——GS-ICCC(GreatSky-IntegratedCAD,CAPPandCAM)的研制工作中.同时介绍了该机制的一些实现细节.GS-ICCC的自适应机制已在X-Window/Motif环境下实现,并被证明其在提高人机交互有效性上具有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1998年10期)

李成辉,谭浩,刘锦德[9](1995)在《自适应人机界面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 评价是人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评价是把软件系统按其性能、能、可使用性等方面与某种项定的标准进行比较,验证系统设计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检查所开的系统在功能和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1995年04期)

李成辉[10](1994)在《自适应人机界面的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对于计算机系统,传统的设计方法很少考虑用户的使用效率方面的问题.在人机界面的研究方面投入甚少.使设计出的系统功能复杂.普通用户不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1994年02期)

自适应人机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基于改进的RBF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自适应控制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由Matlab中的RBF神经网络函数设计出的人机界面平台对无刷直流电机进行离线辨识,确定RBF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及初始权值;再采用RBF神经网络在线算法在线辨识无刷直流电机模型,获得PID参数在线调整信息,并由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自整定,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由于该算法具有自适应确定网络结构和无需人为确定网络初始权值的优点,因此减少了网络训练的随机性,提高了训练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人机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鲍海峰.广视野域监控任务人机界面的自适应增强显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许敏,黄斌.基于Matlab人机界面的无刷直流电机自适应控制[J].电气传动.2009

[3].程时伟,孙守迁,柴春雷.自适应人机界面规则推理的粗糙集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

[4].侯一波.自适应人机界面在生产运行系统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8

[5].文伟,周纯杰,周孝慧,陶志东.人机界面组态软件中的PLC参数自适应配置[C].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

[6].李世灵,傅秀芬,胡俊锋.自适应人机界面的新模型机制探讨[J].现代计算机.2005

[7].李春波,刘宁,赵汝嘉.自适应人机界面的结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

[8].陈刚,吴刚,董金祥,何志均.人机界面自适应机制的设计和实现[J].软件学报.1998

[9].李成辉,谭浩,刘锦德.自适应人机界面的评价[J].计算机科学.1995

[10].李成辉.自适应人机界面的模型设计[J].计算机科学.1994

标签:;  ;  ;  ;  

自适应人机界面论文-鲍海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