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背景输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娩镇痛,硬膜外镇痛,间断推注,持续输注
背景输注论文文献综述
龚添庆,崔宇,曹蓉[1](2018)在《间断推注与持续背景输注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间断硬膜外推注(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IEB)(IEB组)与持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CEI)(CEI组)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用于维持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ENTRAL、PubMed、EMBASE、WOS、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时间从建库到2018年3月。纳入比较间断1h推注与持续背景输注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用于维持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2篇,共1 383例产妇。与CEI组比较,IEB组明显降低器械助产率(OR=0.52,95%CI 0.33~0.82,P<0.05)和运动阻滞发生率(OR=0.15,95%CI 0.05~0.44,P<0.05),明显降低麻醉药物额外需求率(OR=0.13,95%CI0.09~0.2,P<0.05)和罗哌卡因用量(SMD=-1.04,95%CI-1.18~-0.91,P<0.05),明显减少第一产程时间(MD=-11.22min,95%CI-16.51~-5.92,P<0.05)和第二产程时间(MD=-3.25min,95%CI-5.14~-1.37,P<0.05)。两组剖宫产率、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及低血压、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持续背景输注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用于维持硬膜外分娩镇痛相比较,间断1h推注的方法可降低器械助产率及运动阻滞发生率,降低麻醉药物的额外需求率同时减少罗哌卡因的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石健[2](2017)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与持续背景输注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持续背景输注(CEI)和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联合PCEA模式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PCEA的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分娩镇痛模式,对照组给予持续背景输注,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镇痛后2h、宫口全开以及分娩时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研究组的PCEA追加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为75%,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的VAS评分更低,有助于减少用药量,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6)
杨粉兰[3](2017)在《规律间断注射联合PCEA与持续背景输注联合PCEA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规律间断注射联合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与持续背景输注联合PCEA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月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妇幼保健院行PCEA的10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行规律间断注射联合PCEA,对照组行持续背景输注联合PCEA。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同时记录对比两组产妇的镇痛时间、产程时间、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的用量、PCEA的追加情况、催产素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及产妇满意度。结果实施分娩镇痛后的各时间点,两组产妇的VAS评分均较镇痛前显着下降,且观察组产妇VAS评分在镇痛后2 h、镇痛后3 h、宫口开全时、分娩时及分娩后1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镇痛时间、产程、催产素使用比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产妇PCEA的追加例数、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的用量均低于对照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分娩镇痛采用规律间断注射联合PCEA模式的麻醉药品用量更少,镇痛效果更好,产妇满意度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7年17期)
李雪,徐婧,曲元[4](2017)在《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与持续背景输注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与持续背景量输注两种模式用于分娩镇痛,对镇痛效果、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镇痛方案分成两组,即持续背景输注联合患者自控给药组(CEI+PCEA组,n=245)和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联合患者自控给药组(IEB+PCEA组,n=258)。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不同镇痛方案对围产期事件的影响。结果IEB+PCEA组每小时罗哌卡因用药量及舒芬太尼用药量明显少于CEI+PCEA组,自控按压次数和有效给药次数明显少于CEI+PCEA组。两组在产妇的最终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后低Apgar评分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持续背景输注模式相比,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模式镇痛效果更好,且对最终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5期)
廖俊锋,屠文龙,杨娜,蓝志坚,彭文勇[5](2017)在《羟考酮递减法背景输注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盐酸羟考酮注射液递减法背景输注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恒速羟考酮输注组(Q1组)和递减法背景输注羟考酮组(Q2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10 min,S组给予舒芬太尼0.10μg/kg,Q1、Q2组给予羟考酮0.10 mg/kg,S组接电子泵舒芬太尼2.00μg/kg(100 ml),背景输注0.03μg/(kg·h),患者自控镇痛(PCA)剂量0.015μg/kg;Q1组羟考酮1.00 mg/kg(100 ml),背景剂量15.00μg/(kg·h),PCA剂量15.00μg/kg;Q2组羟考酮1.00 mg/kg(100 ml)术后第1个12 h背景输注15.00μg/(kg·h),之后每隔12 h减20.00%,PCA剂量15.00μg/kg,所有镇痛泵锁定时间10 min,每小时锁定4次。记录患者手术结束(T0)、拔管时(T1)和拔管后5 min(T2)有流动力学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2 h(T3)、8 h(T4)、12 h(T5)、24 h(T6)、48 h(T7)的静态数字疼痛评分(NRS)[NRS(R)],NRS(M)(动态NRS评分),Ramsay评分(镇静水平),PCA(次),药物补救次数,药物使用总量,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和患者术后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3组患者拔管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有升高,与手术结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拔管时和拔管后5 min MAP和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1、Q2组术后NRS(R)评分在(T3~5)时点低于S组,NRS(M)评分在(T3~6)时点低于S组(P<0.05);Q1、Q2组Ramsay评分在(T3~7)时点高于S组(P<0.05);Q1、Q2组患者PCA按压次数、补救药物使用次数、第1和2天睡眠打搅次数均低于S组;Q2组48 h用药总量低于Q1和S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Q2组低于S组(P<0.05);术后镇痛患者满意度Q1、Q2组高于S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应用羟考酮注射液递减法背景输注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麻醉苏醒平稳,镇痛效果满意,减少了药物用量和降低了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刘丹萌[6](2017)在《无背景输注的镇痛模式在剖宫产术后病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评估无背景输注的镇痛模式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镇痛效果、用药量及副作用的情况。方法:选择健康无合并症的产妇30名(ASAⅠ~Ⅱ),择期剖宫产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行。将30名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给药模式:单次给药剂量0.5ml,锁定时间10分钟,背景输注速度为2ml/h。试验组采用完全自控无背景输注模式:单次给药剂量1ml,锁定时间10分钟,无背景输注速度。镇痛药均为喷他佐辛150mg+芬太尼0.5mg配置在100ml生理盐水中。术中记录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同时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前15分钟静脉给予30mg喷他佐辛和5mg托烷司琼。术后拔出硬膜外导管,连接PCIA泵,将病人送回病房。记录两组病人术后4h、8h、12h、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程度评分(Ramsay评分)、用药量,记录心动过缓(HR<60次/分或比输注前值低20%以下)、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或比基础值低20%以下,或舒张压<60 mm Hg)、呼吸抑制(呼吸频率<8次/分或比基线下降了20%以上)、恶心呕吐、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有尿意但不能排出)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四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及Ramsay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术后4h、8h、24h试验组的用药总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2h两组用药总量无显着性差异。在术后0-4h试验组用药量(3.47±1.60ml)与对照组(8.20±0.41ml)相比显着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h试验组与对照组用药量分别为7.87±2.70ml和8.47±0.55m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h试验组用药量(11.47±3.18ml)显着高于对照组用药量(8.30±0.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h试验组(21.73±7.41ml)与对照组(24.40±0.71ml)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33.3%)相比,试验组(26.7%)恶心的发生率显着性降低。两组均未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尿潴留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无背景输注的完全自控镇痛模式在剖宫产术后产妇中的应用,既保证了镇痛镇静效果,又降低了用药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方向东,谢雷,陈先侠[7](2016)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与持续背景输注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和持续背景输注(CEI)两种模式联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在宫口扩张2~3 cm时采用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PIEB组背景输注剂量为8 ml/h,给药速度为6 ml/min,每小时给药一次;CEI组以8ml/h的速度持续给药。观察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10 min(T1)、30 min(T2)、1 h(T3)、2 h(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分娩后1 h(T7)BP、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的用量、宫缩情况、胎心率、产程时间、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产妇使用催产素、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 T4~T6时PIE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EI组(P<0.01)。PIEB组PCEA追加次数、药物用量明显少于CEI组(P<0.05),PIEB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CEI组(P<0.05)。两组产妇的血压、宫缩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胎心率、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催产素比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采用CEI+PCEA模式比较,PIEB+PCEA模式的PCEA追加率更低、用药量更少、VAS评分更低、产妇的满意度更高,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赵继蓉,吴娟,李胜华,王霞红[8](2013)在《单次背景输注和持续背景输注模式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单次背景输注(AMB)模式与持续背景输注(CEI)模式对产妇围产期状况及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孕38~42周、第1胎的产妇,在宫口开至2~3cm时采用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行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3mg。蛛网膜下腔阻滞后30min硬脊膜外腔给药,宫口开全后停用。镇痛液为0.5μg/mL舒芬太尼+1mg/mL罗哌卡因,根据给药模式随机分为AMB组和CEI组,每组30例。AMB组为每30min给药1次,3mL/次,给药速度为60mL/h;CEI组以6mL/h的速度持续给药。记录每小时罗哌卡因总量、需要患者自控硬脊膜外腔镇痛(PCEA)给药比例和首次使用PCEA距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时间。观察两组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妇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AMB组每小时罗哌卡因总量为(8.5±1.3)mL/h,略少于CEI组的(9.1±2.1)mL/h。AMB组需要PCEA给药比例为17.2%(5/29),略低于CEI组的28.6%(8/28);AMB组首次使用PCEA距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时间为(85.3±10.4)min,略长于CEI组的(71.8±13.4)min。AMB组的总体满意度为93.5±10.4,略高于CEI组的92.3±11.8。但两组间上述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总体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构成、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率及新生儿1和5minApgar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CEI模式比较,AMB模式的局部麻醉药用量相对较少,也是一种有效的分娩镇痛给药模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马明志,王世勋,史玉玲,闫子忠,张琦[9](2009)在《无背景剂量输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背景剂量输注和无背景剂量输注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足月妊娠的初产妇共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背景剂量为5ml/h,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组无背景剂量输注,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评估用药后0.5、1.0、2.0h和宫口开全时的疼痛程度及产妇镇痛满意度;记录产程、用药量(不包括试验剂量和负荷剂量)和Bolus按压次数。结果:观察组除用药量小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两组观察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背景剂量输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可产生满意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用药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09年22期)
张艳花,暴桂萍[10](2008)在《甲磺酸罗哌卡因背景输注下PCEA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观察以8ml的速度持续硬膜外输注含芬太尼1.25μg/ml的0.117%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产程、宫缩强度、宫缩频率、胎儿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等因素的影响,综合评定该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一般(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08年11期)
背景输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比较持续背景输注(CEI)和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联合PCEA模式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PCEA的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分娩镇痛模式,对照组给予持续背景输注,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镇痛后2h、宫口全开以及分娩时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研究组的PCEA追加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为75%,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的VAS评分更低,有助于减少用药量,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背景输注论文参考文献
[1].龚添庆,崔宇,曹蓉.间断推注与持续背景输注罗哌卡因和阿片类药物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Meta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8
[2].石健.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与持续背景输注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C].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2017
[3].杨粉兰.规律间断注射联合PCEA与持续背景输注联合PCEA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
[4].李雪,徐婧,曲元.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与持续背景输注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7
[5].廖俊锋,屠文龙,杨娜,蓝志坚,彭文勇.羟考酮递减法背景输注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7
[6].刘丹萌.无背景输注的镇痛模式在剖宫产术后病人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7
[7].方向东,谢雷,陈先侠.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与持续背景输注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
[8].赵继蓉,吴娟,李胜华,王霞红.单次背景输注和持续背景输注模式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J].上海医学.2013
[9].马明志,王世勋,史玉玲,闫子忠,张琦.无背景剂量输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
[10].张艳花,暴桂萍.甲磺酸罗哌卡因背景输注下PCEA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