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因素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限制因素,组合序列,耕地质量,限制性指数
耕地因素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冯茂秋,黄佩,潘洪义,徐婕[1](2019)在《基于限制因素组合序列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研究——以什邡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什邡市耕地质量现状,充分把握影响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质量提升分区,测算不同质量提升区的提升潜力,以期为全市耕地质量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方法]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构建2014年什邡市耕地质量限制性指数评价体系,采用限制性指数模型测算耕地质量限制性指数,结合因素组合法、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法,分别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分区及其提升潜力评价。[结果]什邡市耕地质量现状差异显着,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因素限制程度以中限制为主,多因素共同主导限制耕地比重大;各质量分区限制特征明显,各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在时序上和空间上也存在差异。高等别耕地集中分布于南部平原,受土壤酸碱度中等限制和剖面构型高程度限制为主;北部丘陵区以及南部河谷低洼地带主要为低等别耕地,表现为坡度与灌溉因素较高程度限制为主;综合提升潜力较大的耕地集中于北部丘陵区与南部河谷低洼地带。[结论]什邡市范围内耕地质量差异明显,存在普遍限制且分区限制特征明显,各区提升潜力空间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5期)
赵冬玲,林尚纬,杨建宇,张超,何珊珊[2](2018)在《基于分等因素组合和物元分析的耕地质量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科学测算和评估耕地质量潜力,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区,以400 m×400 m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基于涿州市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数据,运用改进的因素组合法、层次分析法、物元分析模型等,分别计算耕地整治的自然质量潜力和利用质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和有机质含量是涿州市耕地自然质量的可改造限制因素,且灌溉保证率是主导限制因素;涿州市耕地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应通过水利灌排、田间道路修建、增加防护林等工程改善利用条件。通过提升可改造限制因素和影响土地利用系数的指标值,涿州市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可分别提升0.53等、0.73等。提出的研究方法为精细化评估区域耕地质量、制定县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了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余述琼,张蚌蚌,相慧,孔祥斌[3](2014)在《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确定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形成中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布控体系,是掌握耕地质量动态、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依据。该文基于标准样地设置,以滇黔高原山地区为例,提出以耕地质量等别为控制,熟制—土壤类型—海拔—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因素组合确定监测样点的方法,即因素组合法;其步骤为:根据因素组合类型初步确定监测点数量;依据面积比例修正各等别监测点数量;基于GIS确定和选取监测点空间位置和来源,形成监测样点;构建模型对监测点代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滇黔高原山地区确定144个监测样点,其中7个来源于国家级标准样地,44个来源于省级标准样地,93个来源于耕地分等单元图斑;采用因素组合法形成滇黔高原山地区监测样点,能够实现国家尺度上二级区内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监测样点满足统计学要求和面积代表性。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方法,可以为建立覆盖全国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为中国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宏观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24期)
魏菁华,许皞[4](2011)在《基于因素组合法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为出发点,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借助于耕地因素组合,结合研究区后备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所选评价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找到相应的目标等别,从而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并以卢龙县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有51种目标因素组合,5-9等5个目标等别,总计可增加耕地12 460.3hm2,可增加粮食产量94 064.77t。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研究拓宽了后备资源质量评定的思路,为后备资源开发整理、耕地占补折算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1期)
高士光[5](2008)在《河北省耕地因素组合的构建及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从事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是人类获取粮食、棉花、油料等基本农产品的基础条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我国耕地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将日益严重,为耕地资源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本文试图在耕地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耕地因素组合的概念,提出耕地因素组合模型的构建方法,利用因素组合模型来表征耕地系统的特征,构建河北省耕地因素组合体系,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对耕地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耕地因素组合的概念,找到了构建耕地因素组合的根本切入点。耕地系统由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构成,耕地质量是耕地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耕地构成因素的组合模型能够综合、直观的表达耕地质量状况。提出了耕地因素组合的科学定义和工作定义。(2)针对河北省实际,进行了河北省耕地因素指标区划分,选出了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确定了选取构建因素组合因素的原则及方法。选取了土壤有机质、灌溉保证率、表土质地、土体构型、坡度、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以及排水条件8个因素,提出了用数字代码表示8个因素及其指标状态,构建耕地因素组合模型。(3)运用建立耕地因素组合体系的方法,对河北省分等数据进行归纳汇总,最终得到河北省耕地因素组合1287种,利用MAPGIS软件,统计计算全省耕地因素组合的分布面积,生成耕地因素组合分布图件,结合河北省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资料分析了河北省主要耕地因素组合的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9)
耕地因素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科学测算和评估耕地质量潜力,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区,以400 m×400 m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基于涿州市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数据,运用改进的因素组合法、层次分析法、物元分析模型等,分别计算耕地整治的自然质量潜力和利用质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和有机质含量是涿州市耕地自然质量的可改造限制因素,且灌溉保证率是主导限制因素;涿州市耕地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应通过水利灌排、田间道路修建、增加防护林等工程改善利用条件。通过提升可改造限制因素和影响土地利用系数的指标值,涿州市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可分别提升0.53等、0.73等。提出的研究方法为精细化评估区域耕地质量、制定县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了方法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因素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冯茂秋,黄佩,潘洪义,徐婕.基于限制因素组合序列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研究——以什邡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2].赵冬玲,林尚纬,杨建宇,张超,何珊珊.基于分等因素组合和物元分析的耕地质量潜力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8
[3].余述琼,张蚌蚌,相慧,孔祥斌.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4
[4].魏菁华,许皞.基于因素组合法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
[5].高士光.河北省耕地因素组合的构建及分布规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