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息营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技术,博物馆,全息营造,互动体验式
全息营造论文文献综述
邵丹,李金玲[1](2018)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博物馆全息营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建及改扩建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接待人数的逐年增多,博物馆需要不断提高展示艺术、技术及社会教育服务的水平。基于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的合理应用角度,分析博物馆整体设计中的全息营造理念和方式,为博物馆探寻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8年18期)
阮玲娜[2](2014)在《涉台博物馆如何全息营造历史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总是通过一定物件具体化来重新诠释记忆,这种记忆凝结与塑造人类生存的共同文化认同。涉台博物馆也是一样,通过物件的空间安排,来诠释两岸文化认同。在众多诠释历史事件方法中,本文试着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对台湾抗日事件全息营造为例,来分析全息营造在涉台博物馆的运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09期)
王文文,张希[3](2014)在《最新一代音频技术在宁步入产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屋顶漏雨,一滴雨水“滴答”落下,你会忍不住往回缩脚,因为感觉雨就落在脚尖;“咚咚咚”的敲门声后,有人走进来端起茶具倒水,你会有伸手去摸桌子左方杯子的冲动;有人用沙哑的声音邀请你:“请……喝……茶”,你会觉得她讲话时的热气都钻到了耳朵里……可是打开灯,摘下(本文来源于《南京日报》期刊2014-01-08)
施徐华[4](2009)在《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续)》一文中研究指出4.2全息理念之表象——形4.2.1形的解析我们所说的"形",并非狭义的外形或形象,而是一种更抽象、更笼统的概念形态。 "形态"一词意为"形象和神态",既不光是形状、形象等可视的外在表象,还包含有气韵、神态、情状等可以"意会"的内在意义。博物馆室内空间形态属于人工形态,部分利用了自然形态,有经人改造加工的痕迹。但它仍是以形态要素按一定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工艺美术》期刊2009年02期)
施徐华[5](2009)在《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续)》一文中研究指出4.1.2意与场所的相互联系诺伯格·舒尔茨在《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中,把建筑与人的基本关系统一在"存在空间"这一概念中,其后他在《场所精神》中用的新的术语"场所"重新解释了"存在空间"。所谓场所,最初是指人们生活的建筑空间,由特定的地点与建筑组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工艺美术》期刊2009年01期)
施徐华[6](2008)在《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续)》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章全息理念的解析3.1全息的概念"所谓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全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为德国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1848年盖柏和罗杰斯发明光学全息术,并制成全息图.从而提出了全息概念。(本文来源于《浙江工艺美术》期刊2008年04期)
施徐华[7](2008)在《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博物馆作为沟通时空的桥梁,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文化展现之处,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活的精神堡垒,它所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沟通的资产和资源,不仅是全人类的智能展示,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物质、精神的储存载(本文来源于《浙江工艺美术》期刊2008年03期)
施徐华[8](2008)在《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博物馆等文化建筑的社会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高潮必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也必将在现代博物馆建设中有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其室内设计这个领域。正确分析中国博物馆室内设计的现状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新世纪现代博物馆的新观念,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全息理念为博物馆室内设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全息理念展开探讨,分别从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博物馆室内设计全息营造的设计方法。全息性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从地缘的同构、文脉的延续和人性的回归的角度诠释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从秩序的渗透、空间的对话和细部的契合这几方面来具体把握。博物馆室内设计全息营造理念的提出以及方法分析,对我国博物馆室内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08-05-30)
吴维凌[9](2008)在《环境逻辑下的全息情境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虚幻的图像不同,我们所处的环境是真实存在的。它在那里并且期待着我们去把握。然而在环境设计的漫长历史中,图像从一开始就介入其中,并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思维。这种按照图像的逻辑所得到的设计成果最严重的弊端就是使我们远离了真实的环境,失去了全面把握环境的机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图像逻辑,实现对环境真实而全面的把握,创造出全息的情境呢?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园林营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文提出了符合环境逻辑的全息情境的概念,并试图从中国传统的整体环境观入手,探讨如何构成一个可把握的整体坏境,具体通过西泠印社的分析总结出全息情境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方法。文章最后用笔者的一个实践尝试来说明全息情境实现的可能性和困难。(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08-05-30)
苏婷[10](2005)在《营造“全息教育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校本德育文化”这个名词,还是在北京第15中学头一次听到。 那里的领导和教师说,德育本身就应该是文化。现在校园的硬件建设得越来越好,物质文化是有了,但精神文化往往被我们忽视;那里的学生说,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但如果百分之百是学习,我们会很痛苦,(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05-06-27)
全息营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博物馆总是通过一定物件具体化来重新诠释记忆,这种记忆凝结与塑造人类生存的共同文化认同。涉台博物馆也是一样,通过物件的空间安排,来诠释两岸文化认同。在众多诠释历史事件方法中,本文试着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对台湾抗日事件全息营造为例,来分析全息营造在涉台博物馆的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息营造论文参考文献
[1].邵丹,李金玲.基于信息技术的博物馆全息营造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8
[2].阮玲娜.涉台博物馆如何全息营造历史事件[J].黑龙江史志.2014
[3].王文文,张希.最新一代音频技术在宁步入产业化[N].南京日报.2014
[4].施徐华.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续)[J].浙江工艺美术.2009
[5].施徐华.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续)[J].浙江工艺美术.2009
[6].施徐华.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续)[J].浙江工艺美术.2008
[7].施徐华.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J].浙江工艺美术.2008
[8].施徐华.博物馆室内设计的全息营造[D].中国美术学院.2008
[9].吴维凌.环境逻辑下的全息情境营造[D].中国美术学院.2008
[10].苏婷.营造“全息教育场”[N].中国教育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