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制冷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制冷史》(论文文献综述)
李来风[1](2018)在《热血拓荒路 低温物理情——追忆恩师洪朝生先生》文中提出洪朝生(1920—2018),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中国低温物理、超导和低温工程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人物简历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出生于北京。1927—1936年分别在北
李志浩[2](2003)在《2002年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综述》文中认为综述了年会盛况 ,着重报道了有关供热计量收费、用于分户热计量的设计技术方法、不同供热方式 ,室内空气品质、新风量、置换通风、防排烟 ,热泵应用、户式中央空调、冰蓄冷与低温送风等热点问题在 1 7个专题讨论会上得出的主要意见。
中国制冷学会第六专业委员会[3](2002)在《全国第七届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文中认为
郑贤德,林秀诚,赵鹤皋[4](2002)在《中国冷冻干燥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冷冻干燥技术是将含水物质在低温下冻结,而后使其中的水分在真空状态下直接升华。这样干燥后的物质,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基本不变,物质中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损失很小,避免了生物制品的受热变性。冻干后的物质呈多孔状,其体积与冻干前基本相同,加水后能很快地复原,密封包装后保存期长。冻干技术主要应用于:热稳定性较差的生物制品,生物化学类制品,血液制品,基因工程类制品等药物冻干;为保持生物组织结构和活性,外科手术用的皮层、
学会办公室[5](2002)在《中国制冷学会召开第十六次秘书长工作会议》文中指出中国制冷学会第十六次秘书长工作会议于2002年7月16-17日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制冷学会秘书长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制冷学会副秘书长邱忠岳主持,潘秋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萍副秘书长等先后作了报告,辽宁省商业局领导和丹东市副市长参加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中国制冷学会2002年上半年工作
李永顺[6](2001)在《中国制冷学会全国第十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情况通报》文中提出
中国制冷学会秘书处[7](2001)在《关于编写中国制冷史的初步计划安排》文中研究说明
严锦程[8](2019)在《新疆某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调系统能耗是公共建筑的主要能耗之一,为了降低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在新疆等干燥地区利用干燥空气可再生能源代替压缩机循环的人工冷源进行冷却,以减少电力能源的消耗,同时对环境友好。近年来,在干燥地区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应用已得到相关学者的研究,并得到一定推广,但对于此系统的应用,特别是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THIC)的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公共建筑应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还缺少全面的设计及设备选型说明、系统调试方案、应用效果、节能运行策略以及相关的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以至于此系统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干燥地区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调试、运行的全过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为系统实现节能运行提供运行策略,为实际工程选择采用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提供建议。(1)本文从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方法、步骤入手,立足于整个系统的节能最优化,对该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型进行分析说明。明确了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能量梯级利用,以达到充分利用干燥空气可再生能源来实现更长时间的自然冷却,同时要尽可能满足各空调设备及蒸发冷却空调设备各功能段的独立控制,以在室外气象条件改变或室内负荷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合理控制系统运行,达到节能目的。提出适合在新疆等干燥空气可再生能源富足地区使用的半水式全空气系统。(2)针对该系统水系统的特殊性,结合系统应用中出现的水流量偏小的问题,对系统安装及水系统流量调试进行分析总结。该系统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喷嘴不具备释放水系统中不凝性气体的能力,仍需要在水系统管道中合理安装自动排气装置,且在该系统运行时,应先开启系统循环水泵,再开启水系统阀门,系统关闭时正好相反;或者在循环水泵关闭时,缓慢关闭,即逐步降低水泵频率直至系统达到关闭状态。(3)对该系统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研测试,夏季室内温湿度符合设计要求,温度在24℃27℃之间,湿度45%70%之间,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同时因为新风量大及直接蒸发冷却对新风的过滤作用,室内空气品质良好。(4)对该系统效益进行分析,该系统相较于传统空调系统,其初期投资高出10万元,但运行费用可节省32.20%,仅为传统空调系统的67.80%,经计算,该系统相较于传统空调系统增量分析回收时间是2.04年,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该系统相较于传统空调系统,耗水量可节省60.29%,耗电量可节省27.4%,可节约标准煤35.84T,相当于每年可减少CO2、SO2、NOX排放量约为89.35T、2.69T、1.34T,减少粉尘排放量约为24.37T。同时,因该系统新风量较大,全空气系统又为全新风,从而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即该系统是环保、健康的空调系统。(5)对该系统节能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时,就应考虑的后期运行的节能性控制,同时,当室外焓值小于室内焓值时,增大新风量可以降低系统的能耗,此时,全空气系统较空气-水系统更加节能,本文提出的半水式全空气系统更具有节能优势,在此系统中,尽可能多的设置空调机组且空调机组各功能段独立控制,以实现独立控制而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论文中图34幅,表20个,参考文献65篇。
王军[9](2020)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模式及供需匹配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冷链物流则是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中国生鲜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使用冷链的比例不断提高。2019年中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了35%、57%、69%,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愈加突出。但是,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供给保障能力存在较大缺口,例如,每年只有60%-70%的蔬菜能得到有效使用。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效率不高,市场组织水平较低,专业、高效、可靠的中间层组织能力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快速变革,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迎来创新高潮,在创造大量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中间层组织如何满足新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特殊时空要求,如何实现分布式供给与分散化需求的高效匹配,及其作用机理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这是本论文研究聚焦的核心经济学问题。论文以中间层组织理论为基础,结合时空经济分析范式,分四个层次,自下而上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的特定时空表现、供需特性、供需匹配特征、匹配组织属性进行研究,构建了具有时空分析特点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供需匹配的解释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对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析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典型模式,以及主导经济要素的转换。进一步,讨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成因和形态,解释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组织边界、组织结构、组织效应等关键问题。实证研究方面,对不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匹配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解释能力。最后,论文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而言,论文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农产品价值随时间条件、温控条件和空间条件变化规律,在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和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时空经济视角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者的选择性偏好的逻辑,建立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供需匹配的解释框架,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具有第三方属性、网络经济与规模效应、资产专用性的产业经济特征,具有网络时空的独立且贯通性、时空规模经济和时空伸缩放大效应的时空经济属性。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信息交互能力具有供需交易拓展功能,促进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交易匹配功能。第二,对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特征演进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现信息化发展滞后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发展落后是制约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约化、网络化的主要障碍,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是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的关键因素。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特征演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仓储、运输等有形经济要素,制冷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无形经济要素,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应用了Eviews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信息化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影响,刻画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业的重要影响的程度,这为本文研究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在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供需匹配功能中的优势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从起因、边界、结构、效应等方面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进行多维度剖析。一是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具有供需双方的中间层职能,通过提高交易效率来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作为处于企业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中间层组织方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受到成本费用、资产专用性和风险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化调整;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可分为无核心企业、单核心企业、多核心的组织结构,说明了其演化过程中组织形态的多样性;四是作为典型的网络组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具有明显的网络协同效应、网络经济效应和时空经济效应,从而反馈作用于其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化过程。第四,运用AHP模型分析了仓储费用、运输费用和其他增值服务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以集约需求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以集约供给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以及既集约需求资源又集约供给资源的组织模式。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三种模式下影响冷链运输的关键因素,判定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维度的特殊程度,分析每种模式供需匹配的最优组织方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新西兰佳沛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上海九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菜鸟网络冷链物流平台所形成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来具体考察这三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的过程,验证了论文农产品冷链物流理论框架的适用性。最后,分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治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信任机制是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是由多个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组成的组织网络,其治理模式可分为内生动力系统共治、内生动力系统与外生动力系统共同治理两种模式。内生动力系统治理机制关注声誉和信任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决策与执行机制、信息透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构建;而外生动力系统治理机制则关注进入壁垒机制、外部协调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的作用发挥。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地方政府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合作等政策需求。总之,从理论层面上,解释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功能和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突出了中间层组织理论、匹配理论和具有时空经济特点的理论特色。在实践层面上,梳理了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剖析了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案例,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互联网+中间层组织如何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供需匹配功能,突出了激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要素和路径。论文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特征分析、中间层组织供需匹配解释框架、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结构和匹配模式等方面亦有一定的创新性。
汪超[10](2010)在《蒸发式冷气机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以控制蒸发式冷气机产品质量、规范蒸发式冷气机行业水平,促进蒸发式冷气机技术发展为出发点,研究了设置蒸发式冷气机国家标准评价指标、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具体措施包括:确定风量和出口静压、输入功率、蒸发效率、制冷量、蒸发量、能效比以及噪声等性能参数为蒸发式冷气机性能评价主要指标,根据评价指标设置了对应的试验方法,并确定了蒸发式冷气机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蒸发式冷气机标准的性能评价指标的设置以及标准的机构体系,包括标准的范围、定义、分类、要求、试验装置、试验测试与计算、非标准工况的规定、测试结果及测试报告。同时还分析了美国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标准性能评价指标的设置以及标准的结构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分析了我国蒸发式冷气机标准试验工况在我国存在特殊情况、且要有相应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检验规则等问题,提出了制定我国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标准的基本思路,为制定我国的蒸发式冷气机国家标准提供了参考。以科学性、可行性和适应性为原则,确定蒸发式冷气机标准名义工况,设置了风量和出口静压、输入功率、蒸发效率、制冷量、蒸发量、能效比以及噪声的蒸发式冷气机性能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的标准体系。并通过试验,根据我国蒸发式冷气机产品生产发展水平现状,用统计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参考相关标准资料设置了风量的实测值不低于名示值的95%;出口静压:a)非管道连接冷气机,自由出风为0Pa;b)管道连接安装,风量小于15000m3/h,不小于80 Pa;c)管道连接安装,风量大于或等于15000m3/h,不小于120 Pa;输入功率的实测值不超过名示值的110%;蒸发效率的实测值不低于名示值的65%;制冷量的实测值不低于名示值的95%;蒸发量的实测值不低于名示值的95%;能效比实测值不低于名示值的90%;冷气机的噪声以A计权声功率级计,实测值应不超过名示值3dB(A)的评定方法:(1)采用对《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出干燥地区名义工况的干湿球温度为38℃/23℃,高相对湿度地区名义工况的干湿球温度为38℃/28℃,既考虑了适用于干燥地区的试验工况,也考虑了沿海地区等高相对湿度地区的试验工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并与国外相关标准保持了一致性。(2)蒸发式冷气机的使用必须有一定的工作基本条件要求,即标准中规定的周围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低于95%的;蒸发式冷气机不同风量下要有一定的出口静压,蒸发式冷气机风量余压的测试理论上适合采用湿工况测试,但实际运行情况的特殊性决定了更宜采用干工况测试,更能体现标准对产品的性能评价和质量控制的作用。(3)蒸发式冷气机制冷量反映了室内冷负荷和新风冷负荷两部分,作为标准的评价指标宜采用显热制冷量,而实际工程应用中宜采用实际有效制冷量;蒸发式冷气机制冷量和蒸发量评价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用途反映了蒸发式冷气机的性能。(4)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不能确定蒸发式冷气机能效比的刚性指标,并且现有的能效等级标示不能评价蒸发式冷气机的能效比,只能采用弹性指标的评价方法。(5)在蒸发式冷气机噪声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噪声的刚性评价指标、采用风机比A声级LSA限值的噪声评价方法以及参考其他标准的噪声评定方法,确定了空调器明示(铭牌、说明书、广告等)噪声值(声压级)的上偏差为+3d B(A)的噪声评价方法。此外,确定了标准试验时蒸发式冷气机补水的水质总硬度(以CaCO3计)不超过450 mg/L的水质要求。这些指标的确定统一了试验条件和方法,满足了实际使用要求,设置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将发挥较好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的作用。此外本文对蒸发式冷气机国家标准的前言、范围、定义和术语、型式、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附录C以及附录D等条款进行了分析说明。
二、中国制冷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制冷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制冷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制冷史》(论文提纲范文)
(1)热血拓荒路 低温物理情——追忆恩师洪朝生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简历 |
学术生涯 |
科学成就 |
洪朝生主要论着 |
(6)中国制冷学会全国第十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情况通报(论文提纲范文)
1传达中国科协六大简况 |
2介绍国际制冷学会执委会会议 |
3写好制冷史、办好制冷展 |
4各省市学会代表经验交流 |
(8)新疆某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1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与提出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理论意义 |
1.4.3 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5.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2 该系统设计及空调设备选型分析说明 |
2.1 工程概况 |
2.2 该系统设计分析说明 |
2.2.1 工程特点及设计要点 |
2.2.2 该系统方案的确定 |
2.2.3 该系统中全空气系统设计步骤及方法 |
2.2.4 该系统中空气-水系统设计步骤及方法 |
2.2.5 该系统室内主要设计参数及负荷计算 |
2.3 蒸发冷却设备选型分析说明 |
2.3.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选型分析说明 |
2.3.2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选型分析说明 |
2.3.3 蒸发冷却新风机组选型分析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3 该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3.1 该系统空调水系统的特殊性 |
3.2 该系统空调水系统的设计与布置 |
3.3 该系统水质处理方案 |
3.4 该系统水系统流量调试 |
3.5 本章小结 |
4 该系统应用情况 |
4.1 测试概况 |
4.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测试及分析 |
4.2.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性能测试及分析 |
4.2.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不同水流量下机组性能测试 |
4.3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测试及分析 |
4.4 室内环境调研测试 |
4.4.1 室内温湿度测试 |
4.4.2 室内颗粒物浓度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该系统效益分析 |
5.1 该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
5.1.1 初期投资分析 |
5.1.2 运行费用分析 |
5.1.3 回收年限分析 |
5.1.4 维护费用分析 |
5.2 该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环境效益对比分析 |
5.2.1 该系统的节水性 |
5.2.2 该系统的环保性 |
5.2.3 该系统的健康性 |
5.3 该系统节能性分析 |
5.3.1 运行模式 |
5.3.2 新风控制 |
5.4 该系统中全空气系统与空气-水系统的能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课题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及奖励 |
致谢 |
(9)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模式及供需匹配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愈加突出 |
1.1.2 供需结构不匹配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3 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点 |
1.1.4 “互联网+”推进农产品物流中间层组织创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的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4.1 基本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层次 |
1.4.3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与逻辑主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逻辑主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中间层组织理论 |
2.1.1 中间层组织理论概述 |
2.1.2 中间层组织理论研究述评 |
2.2 时空经济学分析 |
2.2.1 经济学分析中的时空视角 |
2.2.2 时空经济分析在物流领域的运用 |
2.2.3 时空经济分析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研究述评 |
2.3.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问题及对策与研究 |
2.3.2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究 |
2.3.3 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研究 |
2.3.4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比较研究 |
2.4 研究空间 |
2.5 本章小结 |
3 解释框架: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供需匹配功能 |
3.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高度时空相关性 |
3.1.1 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寿命对流通空间范围的影响 |
3.1.2 特定时点的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变化分析 |
3.1.3 温控干预下的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时空协调 |
3.2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
3.2.1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的特性 |
3.2.2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
3.2.3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能力 |
3.3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分析 |
3.3.1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的特性 |
3.3.2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的影响因素 |
3.3.3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能力 |
3.4 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 |
3.4.1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关系演化 |
3.4.2 供需交易匹配的时空经济特征 |
3.4.3 供需交付匹配的时空经济特征 |
3.4.4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物信关系与时空结构 |
3.5 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匹配中的中间层组织 |
3.5.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演化过程概述 |
3.5.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时空经济基础属性 |
3.5.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时空经济网络属性 |
3.5.4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时空经济结构属性 |
3.5.5 信息化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供需交易时空的拓展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比分析 |
4.1 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历史演进 |
4.1.1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变迁 |
4.1.2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变迁 |
4.1.3 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变迁 |
4.2 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
4.2.1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及中间层组织演进的特征概述 |
4.2.2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演进的特征概述 |
4.2.3 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演进的特征概述 |
4.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发展中的时空经济因素分析 |
4.3.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不同阶段的供需时空模式 |
4.3.2 农产品冷链物流演进中的有形要素分析 |
4.3.3 农产品冷链物流演进中的无形要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成因与形态分析 |
5.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的起因 |
5.1.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的条件 |
5.1.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的内因 |
5.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分析 |
5.2.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的界定 |
5.2.2 信息技术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的影响 |
5.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结构形式 |
5.3.1 中间层组织的组织结构形式 |
5.3.2 中间层组织结构的时空演变 |
5.4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效应分析 |
5.4.1 网络协同效应 |
5.4.2 网络经济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AHP模型的典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匹配模式分析 |
6.1 基于AHP模型的冷链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影响冷链仓储相关的费用因素 |
6.1.2 影响冷链运输相关的费用因素 |
6.1.3 冷链运输成本影响因素的AHP分析 |
6.2 以集约需求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理论分析 |
6.2.1 产地分散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特征及偏好 |
6.2.2 互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与发展 |
6.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的形式 |
6.2.4 基于AHP模型的最优组织方案选择分析 |
6.2.5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供需的交易匹配和交付匹配分析 |
6.3 以集约需求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6.3.1 新西兰佳沛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历史及概况 |
6.3.2 佳沛公司组织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供需匹配模式 |
6.4 以集约供给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理论分析 |
6.4.1 流通渠道主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特征及偏好 |
6.4.2 互联网+第四方冷链物流组织的产生 |
6.4.3 流通渠道主体之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分析 |
6.4.4 基于AHP模型的最优组织方案分析 |
6.4.5 第四方冷链物流企业组织下供需的交易匹配和交付匹配分析 |
6.5 以集约供给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6.5.1 上海九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概况 |
6.5.2 九曳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及作用分析 |
6.5.3 九曳供应链供需匹配模式 |
6.6 既集约需求资源又集约供给资源的组织模式理论分析 |
6.6.1 消费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特征及偏好 |
6.6.2 生鲜电商物流平台的发展 |
6.6.3 生鲜电商物流平台组织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分析 |
6.6.4 基于AHP模型的最优组织方案分析 |
6.6.5 生鲜电商物流平台组织下的供需的交易匹配和交付匹配分析 |
6.7 既集约需求资源又集约供给资源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6.7.1 菜鸟网络的概况 |
6.7.2 菜鸟网络冷链物流平台模式分析 |
6.7.3 菜鸟网络冷链物流平台的供需匹配模式 |
6.8 本章小结 |
7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分析及政策建议 |
7.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问题 |
7.1.1 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 |
7.1.2 信任机制的问题 |
7.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分析 |
7.2.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结构的关键要素 |
7.2.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的内涵 |
7.2.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模式 |
7.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治理机制 |
7.3.1 内生动力系统的治理机制 |
7.3.2 外生动力系统层面的治理机制 |
7.4 政策分析 |
7.4.1 现有政策分析 |
7.4.2 未来政策需求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创新 |
8.3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蒸发式冷气机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蒸发冷却技术研究背景 |
1.1.3 蒸发式冷气机技术研究背景 |
1.1.4 蒸发式冷气机行业发展应用情况 |
1.1.5 我国蒸发式冷气机标准发展情况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蒸发式冷气机标准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蒸发式冷气机标准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的创新点 |
2 国外蒸发冷却空调标准分析 |
2.1 国外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标准分析 |
2.2 国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标准分析 |
2.3 应用国外标准制定我国蒸发式冷气机标准的思路 |
2.4 小结 |
3 蒸发式冷气机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体系 |
3.1 性能评价指标 |
3.1.1 基本原则 |
3.1.2 评价指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条件 |
3.2.2 试验装置 |
3.2.3 试验参数的确定及性能指标的计算 |
3.3 试验结果的评定 |
3.4 蒸发式冷气机标准报批稿 |
3.5 小结 |
4 蒸发式冷气机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4.1 冷气机工作的基本条件 |
4.2 试验工况 |
4.2.1 国外部分标准规定的试验工况 |
4.2.2 国内蒸发式冷气机标准试验工况 |
4.2.3 干燥地区的试验工况 |
4.2.4 高相对湿度地区的试验工况 |
4.3 风量和出口静压 |
4.3.1 蒸发式冷气机出口静压 |
4.3.2 蒸发式冷气机风量测试工况 |
4.4 制冷量 |
4.4.1 直接蒸发冷却空调制冷量的几种确定方法 |
4.4.2 蒸发式冷气机制冷量分析 |
4.4.3 蒸发式冷气机显热制冷量 |
4.4.4 实际有效显热制冷量 |
4.5 蒸发效率 |
4.6 蒸发量 |
4.7 能效比 |
4.7.1 蒸发式冷气机能效比评定方法 |
4.7.2 蒸发式冷气机实际的经济性能能效比 |
4.8 噪声 |
4.9 试验水质要求 |
4.10 小结 |
5 《蒸发式冷气机》标准条文说明 |
5.1 前言 |
5.1.1 标准名称 |
5.1.2 标准编制原则和标准主要内容依据 |
5.2 范围 |
5.3 术语和定义 |
5.4 型式 |
5.5 要求 |
5.6 试验 |
5.7 检验规则 |
5.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5.9 附录C |
5.10 附录D |
5.11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蒸发式冷气机》(报批稿)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中国制冷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制冷史》(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血拓荒路 低温物理情——追忆恩师洪朝生先生[J]. 李来风. 物理, 2018(09)
- [2]2002年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综述[J]. 李志浩. 暖通空调, 2003(02)
- [3]全国第七届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J]. 中国制冷学会第六专业委员会. 真空, 2002(06)
- [4]中国冷冻干燥技术进展[A]. 郑贤德,林秀诚,赵鹤皋. 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2
- [5]中国制冷学会召开第十六次秘书长工作会议[J]. 学会办公室. 制冷技术, 2002(03)
- [6]中国制冷学会全国第十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情况通报[J]. 李永顺. 制冷, 2001(03)
- [7]关于编写中国制冷史的初步计划安排[J]. 中国制冷学会秘书处. 制冷学报, 2001(01)
- [8]新疆某公共建筑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研究[D]. 严锦程.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9]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模式及供需匹配功能研究[D]. 王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10]蒸发式冷气机标准的研究[D]. 汪超. 西安工程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