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论文-高娟,贾志刚,张照

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论文-高娟,贾志刚,张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催化动力学,催化燃烧,流向变换反应器,蓄热段

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高娟,贾志刚,张照[1](2014)在《蓄热段长度对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性能影响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催化燃烧流向变换反应器一维非均相模型的基础上,编写Matlab程序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在不同的表观气速下,反应器蓄热段长度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着重研究大气速条件下反应器的最佳床层结构比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蓄热段长度对反应器性能有很大影响。对于直径0.2 m的反应器,小气速条件下,反应器内最高温度随着蓄热段长度的增大而降低,大气速条件下则相反。在表观气速为0.15 m·s-1和床层结构比例为1.2~2.0条件下,反应器能达到最佳操作状态。(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4年09期)

高娟,贾志刚,张照[2](2014)在《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操作范围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处理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一维非均相催化燃烧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求解模型方程。研究不同的表观气速、换向周期、进口浓度条件下的反应器性能,确定出反应器最优的操作范围。计算结果表明:操作参数需要在最优操作区域范围内取值反应器才能正常运行,当操作参数超出该范围,反应器飞温或熄火,需要调整操作点,确保返回到最优操作区域范围内。反应器最优的操作范围的确定对于反应器的优化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4年04期)

王文福,武作宇,李坚,梁文俊,敖磊[3](2013)在《空间站甲烷流向变换蓄热催化燃烧反应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流向变换蓄热催化燃烧反应器,实现空间站低浓度甲烷的有效去除,并满足反应后气体低温排出的要求。方法在70 L/min的气体输入情况下,催化剂温度500℃左右时,通过气体换向,使出口处甲烷浓度以及出口气体温度满足使用要求;蓄热体采用了堇青石,其热容量为750~900 J/(kg.℃),最高工作温度可达1350℃。结果反应器换向时间约为8 min,反应器的出口气体温度控制在60℃以下,甲烷去除效率达到72%。结论采用流向变换蓄热催化燃烧技术去除空间站低浓度甲烷、实现气体低温排出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3年03期)

姚伟卿,黄碧纯,叶代启,付名利,吴军良[4](2010)在《流向变换反应器中Pd/Zr-Mn-O/载体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燃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体系中,通过操作参数(甲苯浓度、空速及切换周期)对热波形状与特征参数(波峰温度、平均温度和移动速度)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较佳的操作参数为:甲苯浓度800~3 200 mg/m3,空速2 000~12 000h-1,切换周期2~10 min,空速和甲苯浓度对热波移动速度的影响较大,热波波峰温度和反应器平均温度随着甲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切换周期的缩短而升高,随着空速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固定床装置相比,在流向变换装置中催化剂的活性更高,甲苯去除率在96.5%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郭翔,刘新斌,宗志敏[5](2010)在《基于LS-SVM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温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模方法对神经网络建立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拟定态温度分布的模型进行改进,克服了神经网络局部最小和过拟合的问题,同时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训练过程中所需的训练样本比神经网络大大减少,使得试验成本大大降低,工业化进程加快。仿真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建立的模型简单,精度高,满足建模的精度要求,比神经网络模型耗时少。(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0年05期)

安娜,潘立登,陈标华,李成岳,牛学坤[6](2004)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温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RBF神经网络建立了用于清除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拟定态温度分布模型 .从基于过程机理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出发 ,结合中试装置的实时操作数据建立了拟定态床层温度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深层知识库 ,用于增强神经网络模型的“外推能力”和“可信度” .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简单、精度高 ,能满足特性预测的要求 .(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安娜,潘立登,陈标华,牛学坤,李成岳[7](2003)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床层温度分布的动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除工业废气中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S) 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床层温度依时变化,为了实现实时预测和控制,用动态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建立了反应器床层瞬态温度分布的预测模型。着重讨论了动态RBF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依据RBF网络线性输出的特点,给出了预测模型参数的在线修正方法。仿真结果与中试装置现场数据的对照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简单、精度高,能满足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牛学坤,陈标华,李成岳,周集义[8](2003)在《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可操作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小型中试装置上利用国产催化剂进行了含混合芳烃模拟工业废气的净化试验 ,重点考察了挥发性有机物 (VOCs)能够通过调整换向周期在既不“飞温”也不“熄火”的条件下保持很高的VOCs转化率的浓度变化范围 ,初步观察了由于VOCs浓度过高或过低所引起的“飞温”或“熄火”过程(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3年09期)

牛学坤,李成岳,陈标华,周集义[9](2003)在《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热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型中试装置上利用国产催化剂进行了含混合芳烃模拟工业废气的脱毒实验研究 ,在污染物浓度 4 90~ 392 0mg·m-3 、换向周期 15~ 6 0min、空速 ( 2 4~ 9 6 )× 10 3 h-1和气体流速 0 340~ 1 35 9m·s-1的宽广范围内系统地考察了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操作特性 ,特别是热波特性与操作参数如进料浓度、气速和换向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凡是影响一个周期内反应器热平衡的操作参数都有可能显着地影响反应段的温度水平 .为这一类反应器的科学设计、优化操作和模型化研究奠定了中试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3年08期)

安娜,潘立登,牛学坤,李成岳,陈标华[10](2003)在《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监控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地分析了用于清除低浓度有机物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装置的流程和设备特点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种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集中式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由工控机、相关的板卡和MCGS组态软件编制的软件构成(本文来源于《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期刊2003年01期)

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处理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一维非均相催化燃烧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求解模型方程。研究不同的表观气速、换向周期、进口浓度条件下的反应器性能,确定出反应器最优的操作范围。计算结果表明:操作参数需要在最优操作区域范围内取值反应器才能正常运行,当操作参数超出该范围,反应器飞温或熄火,需要调整操作点,确保返回到最优操作区域范围内。反应器最优的操作范围的确定对于反应器的优化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高娟,贾志刚,张照.蓄热段长度对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性能影响的模型研究[J].工业催化.2014

[2].高娟,贾志刚,张照.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操作范围的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

[3].王文福,武作宇,李坚,梁文俊,敖磊.空间站甲烷流向变换蓄热催化燃烧反应器试验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

[4].姚伟卿,黄碧纯,叶代启,付名利,吴军良.流向变换反应器中Pd/Zr-Mn-O/载体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燃烧[J].环境工程学报.2010

[5].郭翔,刘新斌,宗志敏.基于LS-SVM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温度预测[J].河南化工.2010

[6].安娜,潘立登,陈标华,李成岳,牛学坤.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温度预测[J].化工学报.2004

[7].安娜,潘立登,陈标华,牛学坤,李成岳.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床层温度分布的动态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

[8].牛学坤,陈标华,李成岳,周集义.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可操作性[J].化工学报.2003

[9].牛学坤,李成岳,陈标华,周集义.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的热波特性[J].化工学报.2003

[10].安娜,潘立登,牛学坤,李成岳,陈标华.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监控系统设计[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3

标签:;  ;  ;  ;  

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器论文-高娟,贾志刚,张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