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大小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木,种子,大小变异,发芽率
种子大小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郝海坤,黄志玲,彭玉华,申文辉,侯远瑞[1](2018)在《苏木种子大小变异特性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苏木单粒种子的大小性状及分布频率,将种子分为5个重量等级开展育苗试验,研究种子大小变异对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苏木种子各性状的变异均为连续分布的数量性状,呈左偏态分布和尖峰分布,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重量>厚度>宽度>长度,分别集中分布在0.523~0.923g及17.5~20.75、8.11~12.11和4.21~6.61mm;苏木种子重量与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小苗苗高、地径、干物质质量、≥5cmⅠ级侧根数等性状均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是最重要的变异性状,生产上以选择粒重≥0.600g的种子育苗为优。(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12期)
靳瑰丽,鲁为华,王树林,陈乙实,汪传建[2](2018)在《绢蒿荒漠植物种子大小、形状变异及其生态适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布于北疆地区的绢蒿荒漠草地作为重要牧场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收集了绢蒿荒漠的88种植物种子,对种子大小、形状及物种生活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利用系统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种子的大小和形状两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谱系信号分析,并对不同种子对荒漠、半荒漠环境条件的适应类型进行了归纳分类。结果表明,88种种子大小可划分为A型(0.01~0.10mg)、B型(0.10~1.00mg)、C型(1.00~10.00mg)和D型(10.00~50.00mg)4种类型,其中B和C型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所涉及物种可分为6种生活型,以一年生、多年生及短命植物为主。种子形状指数为0.00~0.20,细长或扁平种子有42种,球形或接近球形种子有46种。种子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科间、科内种间以及同种植物异型种子间均具有极显着差异。种子大小无明显的谱系信号,存在一定的可塑性。种子形状具有明显的谱系信号,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绝大多数植物种子能够通过种子多型性、产生种子粘液、具有助力传播结构、特殊生活型以及动物消化道传播等适应对策对特殊环境产生很强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郝海坤,黄志玲,彭玉华,申文辉,侯远瑞[3](2016)在《格木种子大小变异及萌发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种子的4个表型性状,并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格木种子大小性状的变异系数依次为重量>厚度>宽度>长度,重量变异系数为18.10%,是最重要的性状,纵向长度的稳定性大于横向宽度和厚度;各性状数量分布均呈左偏态分布和尖峰分布,较大的种子占多数,分布具有较高的集中性,重量、长度、宽度、厚度分别分布在0.94~1.26 g、14.32~17.72 mm、11.34~14.28 mm和5.35~6.95 mm;种子重量与发芽率、苗高、地径和根长都存在着极显着相关性,生产上应选用重量≥0.94 g的种子培育壮苗造林。(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田宏,邵麟惠,张鹤山,熊军波,刘洋[4](2015)在《不同地区狼尾草资源种子大小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来自不同地区的狼尾草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从花序特征、种子形状和千粒重等方面进行种子大小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28份狼尾草花序长度变化在14.6~21.5cm之间,变异系数10.98%,花序宽度变化较大,变异系数达12.75%。狼尾草的种子长、宽和千粒重在不同来源的材料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最大种子的重量是最小种子的3.56倍。如按种子质量划分,狼尾草种子可分为3个级别,其中以中粒为主,且大小变异呈正态分布。相关性分析发现,狼尾草的千粒重除与花序长度呈负相关,且相关度不显着外,与花序宽度、种子长宽均呈正相关,且差异极显着(p<0.01)。(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5年09期)
麦静,杨志玲,杨旭,陈慧,雷虓[5](2015)在《厚朴种子大小变异对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大小厚朴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厚朴种子大小集中在0.1~0.28 g之间,变异接近3个数量级,呈现稍偏左侧的偏态分布;种子大小与萌发能力呈正相关,发芽率、平均发芽率和日均发芽率、发芽值在3个等级间差异分别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种子大小对苗高、地径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地径在各等级间差异显着。幼苗生长前期,苗高增长速率大于地径生长速率,后期苗高生长放缓,进入营养物质积累阶段;大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层积前与层积后都保持较高水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初期主要依赖内部营养物质,在育苗造林中选择较大种子可以保持较高成活率及生长优势。(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5年04期)
王琳,刘彤,韩志全,刘华峰,陈正霞[6](2014)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种子大小变异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70个固定样地中采集了87种植物种子,通过测量种子百粒重,分析了种子大小在不同分类群中的变异规律,并调查了样地中不同类型种子总数目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种子大小可分为:A(0.1—1 mg)、B(1—10 mg)、C(10—100 mg)、D(100—1000 mg)、E(1000—5000 mg)5种类型。拥有不同类型物种数量差异较大,其中D型种子物种最多,含41种占总物种数目的 47.1%,其次C型种子30种占总物种数目的 34.5%,E型种子占总物种数的13.8%,B型种子总物种数的3.5%,A型种子占总物种数的1.1%。沙漠植物中中等种子大小物种占多数,与以色列特拉维夫以北的Poleg自然保护区地中海沿岸沙漠地区相似。由于本地属、种为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所以认为本沙漠种子大小主要受系统演化影响。2)科间种子大小存在极显着差异,百粒重最大科是蓼科(29315 mg)、最小的是列当科(0.3 mg)。藜科,菊科,紫草科的属间种子大小差异显着。3)生活型间种子大小差异显着,种子大小从大到小排序为:灌木>类短命植物>多年生草本>短命植物>半灌木>1年生草本。4)种子大小与物种相对分布频度相关性不显着,但将相对分布频度小于1.4%的环境特化物种去除后,种子大小与物种相对分布频度呈指数型极显着负相关。5)B型、C型、D型叁类种子在样地中的总数目随海拔、经度和降水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随纬度的增加而极显着降低,E型种子则与之相反。表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未来随着降水的增加,B型、C型、D型种子的植物优势性逐渐增加,而E型种子的灌木类等物种优势性逐渐减少,注意加以保护。(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3期)
王芳[7](2013)在《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实验的课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教版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的学习时,笔者进行实验探究了"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这个实验,此实验是为了说明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利用这个实验过程及实验后的讨论,让学生说出并认同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其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关于这个探究活动,笔者注意了以下几点:(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3年08期)
王琳[8](2013)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种子大小变异的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严重的荒漠化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并造成自然灾害,而荒漠植被是稳定沙面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最直接的贡献者,而做为植物的延续者,种子大小成为了物种能否成功定殖的关键因子。种子大小影响着植物生长过程中许多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所以了解不同种子大小物种在群落中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对于制定相应的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稳定沙漠,减少沙漠对绿洲农业和周边人民生活的危害有着重要意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心地带,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70个固定样点中我们调查并采集了87种植物种子,分属22科68属。通过测量种子百粒重,分析了种子大小变异与系统发育、植物生活史特征的关系,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分析种子大小与物种相对分布频度间的相关性,描述样地中不同种子大小类型物种丰富度、多度与种子总数目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期揭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种子大小变异的原因及其生态适应意义。结果发现: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种子大小可分为:A(0.1~1mg)、B(1~10mg)、C(10~100mg)、D(100~1000mg)、E (1000~5000mg)5种类型,其中D型种子最多,含41种占总物种数目的47.1%,其次C型种子30种占总物种数目的34.5%。该沙漠植物中等种子大小物种占多数,与以色列特拉维夫以北的Poleg自然保护区的地中海沿岸沙漠地区相似。由于本地属、种从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都有分布,所以研究发现本沙漠植物种子大小主要受系统演化影响。2)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种子大小在科分类水平上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含物种数目较多的藜科、菊科、紫草科植物在属分类水平上异显着。3)本研究区中植物可分为6种生活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生活型间种子大小差异显着,不同生活型按种子大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灌木>类短命植物>多年生草本>短命植物>半灌木>一年生草本。4)我们将种子分为3种传播类型,其中风媒传播的植物有40种,占总数的46%,主动传播45种,占总数的51.7%,动物传播2种,占总数的2.3%。叁种传播类型按种子大小由大到小排序:风媒传播>主动传播>动物传播。5)回归分析显示种子大小与植株高度呈二项式关系,在植株高度0~0.6m的范围内种子大小随植株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植株高度0.6m~2m范围内种子大小随植株高度增加而减小。6)回归分析显示种子大小与物种相对分布频度显着负相关,但有10.3%的物种环境特化现象比较明显。7)回归分析显示,B型、C型、D型叁类种子在样地中的总数目随海拔、经度和降水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加,随纬度的增加而极显着降低,E型种子则与之相反。表明随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降水的增加,B型、C型、D型种子对植物的物种适应产生显着影响,优势性逐渐增加。8)C型、D型、E型种子物种丰富度与总物种丰富度变化格局相同,随经度、海拔和年均降水的增加物种数目极显着增加,但随纬度增加物种数目极显着降低。C型、D型2类种子物种多度与总物种多度的变化格局相同,随经度、海拔和年均降水的增加物种多度极显着增加,但随纬度增加物种多度极显着降低,E型种子植物则相反。说明随着降水的增加,不同种子大小的物种丰富度都有增加,但是大种子的优势将降低,植株数目下降,小种子植物的数目极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3-06-01)
齐威,郭淑青,崔现亮,阳敏,张永东[9](2012)在《青藏高原东部4科植物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随海拔和生境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分别是种子植物的繁殖性状和营养性状之一,也是衡量植物功能的2个重要参考。本研究测量4个青藏高原东部常见科(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龙胆科Gentian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的63种植物的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分析2种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研究海拔和生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有边际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66);2)无论整体上还是在科内,青藏高原东部植物种子大小与海拔和生境均不相关(P>0.05);3)区域内植物比叶面积随海拔的升高而显着减小;在科内,海拔对毛茛科、龙胆科植物的比叶面积影响显着,而石竹科、虎耳草科植物的比叶面积与海拔不相关;4)草地中植物比叶面积最小,林下最大;在草地中比叶面积随海拔的升高而显着减小,其他生境下海拔对比叶面积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植物对高寒环境不同的响应和适应。(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延松,周守标,欧祖兰,徐忠东,洪欣[10](2012)在《安徽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种子大小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方法收集了安徽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常见的206种植物的种子,通过测量种子千粒重,研究了种子大小(seed mass,SM)在不同分类水平及生活型间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SM在植物种间变异较大,从小到大分为A、B、C、D、E、F、G7个数量级,SM平均为21.487g;C级种子(0.1g≤SM<1.0g)最多,共计73种,占35.4%;D级种子(1.0g≤SM<10.0g)次之,共计56种,占27.2%;野菰(Aeginetia indica)种子最小,仅为0.006g;木鳖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种子最大,重达1775.192g。2)SM在科间(平均种子大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且变异沿系统发育方向呈显着变小趋势(r=–0.079,p=0.048)。其中,SM较大的5个科分别为葫芦科、柿树科、楝科、安息香科和金缕梅科;SM较小的5个科分别为列当科、兰科、秋海棠科、苦苣苔科和灯心草科。3)该研究中植物的生活型分为8种类型。其中,多年生草本优势明显,计83种,占39.9%,SM变异包括A–E5个数量级;一年生草本次之,计60种,占28.8%,SM变异包括A–F6个数量级;灌木第叁,计34种,占16.3%,SM变异包括B–F5个数量级。SM在8种生活型间(平均种子大小)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从大到小分别为藤本、乔木、灌木、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半灌木、一二年生草本、二或多年生草本;从草本、半灌木、灌木、乔木到藤本,SM与生活型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r=0.220,p<0.001)。4)种类较多的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及蔷薇科,各科内属间SM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植物生活史对策中的种子大小对策的理解,提高对森林植被的管理水平,丰富保育生态学的种子恢复理论。(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种子大小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布于北疆地区的绢蒿荒漠草地作为重要牧场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收集了绢蒿荒漠的88种植物种子,对种子大小、形状及物种生活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利用系统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种子的大小和形状两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谱系信号分析,并对不同种子对荒漠、半荒漠环境条件的适应类型进行了归纳分类。结果表明,88种种子大小可划分为A型(0.01~0.10mg)、B型(0.10~1.00mg)、C型(1.00~10.00mg)和D型(10.00~50.00mg)4种类型,其中B和C型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所涉及物种可分为6种生活型,以一年生、多年生及短命植物为主。种子形状指数为0.00~0.20,细长或扁平种子有42种,球形或接近球形种子有46种。种子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科间、科内种间以及同种植物异型种子间均具有极显着差异。种子大小无明显的谱系信号,存在一定的可塑性。种子形状具有明显的谱系信号,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绝大多数植物种子能够通过种子多型性、产生种子粘液、具有助力传播结构、特殊生活型以及动物消化道传播等适应对策对特殊环境产生很强的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大小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郝海坤,黄志玲,彭玉华,申文辉,侯远瑞.苏木种子大小变异特性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8
[2].靳瑰丽,鲁为华,王树林,陈乙实,汪传建.绢蒿荒漠植物种子大小、形状变异及其生态适应特征[J].草业学报.2018
[3].郝海坤,黄志玲,彭玉华,申文辉,侯远瑞.格木种子大小变异及萌发特性[J].广西林业科学.2016
[4].田宏,邵麟惠,张鹤山,熊军波,刘洋.不同地区狼尾草资源种子大小变异的研究[J].种子.2015
[5].麦静,杨志玲,杨旭,陈慧,雷虓.厚朴种子大小变异对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5
[6].王琳,刘彤,韩志全,刘华峰,陈正霞.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种子大小变异的空间格局[J].生态学报.2014
[7].王芳.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实验的课后反思[J].中学生物学.2013
[8].王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种子大小变异的适应意义[D].石河子大学.2013
[9].齐威,郭淑青,崔现亮,阳敏,张永东.青藏高原东部4科植物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随海拔和生境的变异[J].草业学报.2012
[10].陈延松,周守标,欧祖兰,徐忠东,洪欣.安徽万佛山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种子大小变异[J].植物生态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