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磷脂囊泡论文-王新城

卵磷脂囊泡论文-王新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卵磷脂囊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囊泡,反相囊泡,蛋黄卵磷脂,修饰电极

卵磷脂囊泡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城[1](2015)在《巨型正反相蛋黄卵磷脂囊泡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囊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在药物载运、纳米粒子的合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按照结构划分,囊泡分为正相囊泡和反相囊泡两种,分别在水相以及有机相中形成。本论文选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成功构建了微米级蛋黄卵磷脂正相和反相囊泡。本论文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首次以微乳液(SDS、环己烷、正丁醇、水)为溶剂,在不同的基底材料上成功地实现了反相囊泡的快速制备。首先分别选用丙酮浸泡过和未浸泡过的碳纤维作为基底材料,研究吸附性对反相囊泡形成的影响。同时本文将铜导电胶带置于共聚焦皿底部来制备反相囊泡,探究曲率变化在反相囊泡制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选用了一系列的溶剂与环己烷混合,验证了蛋黄卵磷脂与溶剂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是反相囊泡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为了研究在制膜过程中加入可以和蛋黄卵磷脂分子形成氢键的物质对反相囊泡形成的影响,本文选用脱氧胆酸钠作为添加剂,并探究了反相囊泡形成过程的机理。第二部分:由于电极材料能够影响囊泡的形成,通过草酸电还原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乙醛酸修饰铜电极,赋予了铜电极更加优良的化学性质,并将其运用到电形成法制备囊泡的实验中。以铜电极为工作电极时无法成功制得正相囊泡,然而以乙醛酸修饰铜电极为工作电极时制备的囊泡尺寸较大、性质稳定,为巨型囊泡。同时本文通过改变电压以及频率参数来研究电场过程参数对囊泡形成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筛选出以乙醛酸修饰铜电极制备正相囊泡的最佳电压和频率参数。(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曹杰[2](2014)在《蛋黄卵磷脂囊泡在修饰电极上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形成法可构建10-100μm的巨型单层囊泡,其与真核细胞大小相同,且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封闭双层结构,不仅可用于研究磷脂膜与胶体粒子或者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能在生物膜模拟及药物释放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由于电极基板的表面性质对囊泡形成有重要影响,本论文进行了分别以修饰铝电极和修饰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利用电形成法制备巨型囊泡的研究。施加交流电场在两种修饰电极上均能形成高产量巨型囊泡。本论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两种修饰电极上囊泡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文首先分别通过电还原草酸和化学吸附方法制备了乙醛酸铝修饰电极(GA-Al)和L-乙酰半胱氨酸金修饰电极(AC-Au)两种修饰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电极的修饰层进行了表征。由于存在缺电子的醛基与带电子的蛋黄卵磷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AC-Au电极表面对两性离子或者带负电的两亲分子的吸附作用导致蛋黄卵磷脂分子在修饰电极周围聚集。修饰铝电极和修饰金电极在调控囊泡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利用电形成法,分别以上述两种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对修饰电极施加电位峰值Epp=0.212-20V/mm,f=1-3000Hz的交流电场来调控蛋黄卵磷脂囊泡的形成,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实时原位考察了交流电场的频率和电压对囊泡形成过程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GA-Al电极为工作电极时,5V和10V是囊泡形成的最佳电压条件,发现10V条件下的囊泡的平均直径比5V条件下的囊泡的平均直径大,大量囊泡在窄粒径分布下密集形成。研究发现囊泡形成的最大极限频率是10000Hz。最后讨论了叁种不同的典型交流电场参数(5V/20Hz),(5V/100Hz),(7V/20Hz)下,探索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在AC-Au电极上对囊泡形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6-01)

景婧[3](2013)在《蛋黄卵磷脂囊泡在碳纤维电极上形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形成法可构建10-100μm的巨型单层囊泡,其与真核细胞大小相同,且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封闭双层结构,在生物膜模拟及药物释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突破常规电极的限制,首次将碳纤维超微电极应用于电形成法制备囊泡的研究中。超微电极因其尺寸小,具有许多常规电极无法比拟的优良电化学性质,可使囊泡的众多应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本论文从以下叁个方面对碳纤维超微电极上囊泡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文首先揭示了利用电形成法,囊泡在碳纤维电极上的形成机理。在电场作用下,碳纤维电极和电解液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使蛋黄卵磷脂分子定向运动,堆积在碳纤维上,从而使囊泡在碳纤维电极上形成。在交流电场下电极和磷脂双层膜之间产生静电斥力,静电斥力和微弱的机械振动可能是磷脂双层膜分离、弯曲从而形成囊泡的基本原动力。因此,除了前人报道的电渗流动作用,电吸附也在电形成法调控囊泡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论文继而通过对碳纤维超微电极施加电位峰峰值Epp=0.212-20V/mm,频率f=1-3000Hz的交流电场,在水溶液中调控囊泡的形成,并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实时原位考察了交流电位和频率对囊泡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5V恒定电压下,囊泡的形成速率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加快,当频率大于1000Hz时形成囊泡的数量逐渐减少。在20Hz恒定频率下,电压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囊泡的形成,最佳电位是5V。论文最后讨论了四种不同的典型交流电场参数下,通电时间对囊泡保留时间的影响。通电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利于囊泡的保存,使囊泡保留时间最长的通电时间为1h。另外,缓冲溶液的使用极大的延长了囊泡的保存时间及形成囊泡的最高临界离子浓度。实验中利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实时观测了囊泡融合和消失过程,并提出电场调控巨型囊泡消失的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高素君,徐晓明,黄铭湘,蓝琴,韩国彬[4](2011)在《蛋白质、胆固醇对卵磷脂囊泡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所形成的囊泡模拟细胞膜,利用Langmuir膜天平、Zeta电势研究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停留法和TEM等方法从Gemini(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膜结构破坏方面来探讨不同组分对囊泡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囊泡中的蛋白质、胆固醇和卵磷脂分子之间是相互吸引的.相对于卵磷脂囊泡,混合体系囊泡更加稳定.表面活性剂是通过静电吸引力和疏水效应嵌入囊泡的双分子层中,导致囊泡被破坏.通过动力学实验得到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囊泡破坏过程的活化能,进一步证明加入蛋白质、胆固醇能够使卵磷脂囊泡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蓝琴,徐晓明,黄贝蓓,韩国彬[5](2009)在《胆固醇对卵磷脂囊泡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诱导卵磷脂囊泡结构改变的机理,用Langmuir膜天平研究卵磷脂和胆固醇的不溶单分子混合膜在气-液界面的行为和混合膜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结合动态光散射技术和停留法探讨胆固醇对Gemini表面活性剂诱导卵磷脂囊泡结构改变的影响.从电镜结果可以推测带正电荷的Gemini表面活性剂分子会嵌入到带负电荷的卵磷脂囊泡双分子层的外层,囊泡的双分子层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双分子层的厚度减少,由于嵌入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囊泡的双分子层中分布是不均匀的,这种分布的不均匀性必然会导致双分子层厚度的不均匀,从而使囊泡破裂.混合膜的过剩面积和动力学结果表明,胆固醇和卵磷脂是相互吸引的,即胆固醇的加入使卵磷脂囊泡更不容易被表面活性剂破坏.(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刘天晴[6](2009)在《卵磷脂囊泡形成与电化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磷脂所形成的囊泡不但在结构上接近于细胞膜,而且在性质上也类似于细胞膜,因此通过磷脂囊泡所提供的多种特定的反应环境可实现和控制某些化学反应,调控囊泡内不同晶体的成核、生长、取向和聚集,也可模拟生物矿化的重要手段。首次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卵磷脂囊(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7)

黄贝蓓[7](2008)在《Gemini表面活性剂诱导卵磷脂囊泡结构改变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囊泡是由两亲分子定向单层尾对尾地结合成封闭单分子双层所构成的外壳,和壳内包藏的微水相构成,它可分为两种类型:由天然的或合成的磷脂所组成的囊泡(脂质体)和由双亲分子自组装形成的囊泡。细胞膜一般是由40-50%的类脂和50-60%的蛋白质组成。按照流体镶嵌模型,由磷脂和糖脂等类脂构成的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而蛋白质则包埋于磷脂基质中,可以从两侧表面嵌入或穿透整个双层分子,起着渗透屏障的作用。双分子层的每个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横向移动,其结果使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柔韧性、高电阻性及对高极性分子的不通透性。因此,生物膜结构不是僵硬、静止的,而是动态、流动的结构。Gemini表面活性剂是由联接基以共价键将两个两亲分子单体联接而成的,它代表了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大量的研究表明联接基的性质(长度、柔韧性和化学结构)最终决定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性质。因而在学术上以及工业上,都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文所研究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是以(CH_2)s为联接基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本文采用卵磷脂自发形成的囊泡来模拟细胞膜,以缓冲体系模拟细胞所处的环境,研究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卵磷脂囊泡结构的影响以及胆固醇对囊泡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未添加胆固醇,即单纯的卵磷脂囊泡稳定性的影响。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停流法、电子透射显微镜以及荧光探针的方法,研究不同联接基长度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卵磷脂囊泡结构改变的影响,并借助理论模型和临界堆积参数理论探索Gemini表面活性剂诱导囊泡结构改变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诱导囊泡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活性剂嵌入到囊泡的双分子层中从而改变了囊泡的表面电荷强度以及嵌入后的表面活性剂在囊泡双分子层中分布的不均匀性。此外,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也对其产生影响,不同联接基长度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囊泡结构改变的影响不尽相同,但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第二部分是研究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添加了胆固醇的卵磷脂囊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同样浓度的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添加了胆固醇的卵磷脂囊泡体系的破坏能力较弱。因此推测这是由于胆固醇分子与卵磷脂分子之间是相互吸引,导致其形成的囊泡结构更加紧密,从而阻止了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其的破坏作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7-01)

奚菊群,郭荣[8](2007)在《葛根素与卵磷脂囊泡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Zeta电势和量子力学从头算等方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葛根素与卵磷脂囊泡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卵磷脂囊泡体系中,葛根素能与囊泡发生显着的相互作用,葛根素主要以分子中的B环部分定位于囊泡的疏水微区中,并且卵磷脂体系有利于葛根素分子的酸碱平衡向去质子化的方向移动.葛根素分子上的羟基与磷脂分子的极性头基在膜/水界面上形成的氢键结构增强了卵磷脂双层膜的规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导致磷脂膜的流动性和渗透性的降低.(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7年17期)

张春艳,徐晓明,吴章锋,韩国彬[9](2005)在《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卵磷脂囊泡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态光散射、ζ电势等方法研究了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12-8-C12?2Br)和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在卵磷脂囊泡中的增溶作用.C12-8-C12?2Br使囊泡粒径增大,促进脂双层向胶团的转变,过程明显分为叁个阶段;而DTAB与囊泡的作用则相对缓和,72h内未见明显变化.此外,用亲水头基总体积的大小,讨论了这两种表面活性剂在脂质体中的吸附行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解释说明.(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邹爱华,顾强,袁春伟[10](2004)在《多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卵磷脂囊泡相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囊泡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防止药物降解失活,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及靶向给药等特点。通常,疏水性的药物能够进入脂质体的磷脂双层膜中,而亲水性的药物则可以包封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核中。为了提高药效,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经济成本,必须提高作为药物载体的脂质体对于药物的包封量。因此,脂质体的构成、结构、大小等的调控技术对于药物的包埋量是非常关键的。一些不同于传统磷脂分子的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可以用来改善脂质体的性质,提高其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9-01)

卵磷脂囊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电形成法可构建10-100μm的巨型单层囊泡,其与真核细胞大小相同,且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封闭双层结构,不仅可用于研究磷脂膜与胶体粒子或者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能在生物膜模拟及药物释放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由于电极基板的表面性质对囊泡形成有重要影响,本论文进行了分别以修饰铝电极和修饰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利用电形成法制备巨型囊泡的研究。施加交流电场在两种修饰电极上均能形成高产量巨型囊泡。本论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两种修饰电极上囊泡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文首先分别通过电还原草酸和化学吸附方法制备了乙醛酸铝修饰电极(GA-Al)和L-乙酰半胱氨酸金修饰电极(AC-Au)两种修饰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电极的修饰层进行了表征。由于存在缺电子的醛基与带电子的蛋黄卵磷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AC-Au电极表面对两性离子或者带负电的两亲分子的吸附作用导致蛋黄卵磷脂分子在修饰电极周围聚集。修饰铝电极和修饰金电极在调控囊泡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利用电形成法,分别以上述两种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对修饰电极施加电位峰值Epp=0.212-20V/mm,f=1-3000Hz的交流电场来调控蛋黄卵磷脂囊泡的形成,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实时原位考察了交流电场的频率和电压对囊泡形成过程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GA-Al电极为工作电极时,5V和10V是囊泡形成的最佳电压条件,发现10V条件下的囊泡的平均直径比5V条件下的囊泡的平均直径大,大量囊泡在窄粒径分布下密集形成。研究发现囊泡形成的最大极限频率是10000Hz。最后讨论了叁种不同的典型交流电场参数(5V/20Hz),(5V/100Hz),(7V/20Hz)下,探索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在AC-Au电极上对囊泡形成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卵磷脂囊泡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城.巨型正反相蛋黄卵磷脂囊泡的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5

[2].曹杰.蛋黄卵磷脂囊泡在修饰电极上的构建[D].天津大学.2014

[3].景婧.蛋黄卵磷脂囊泡在碳纤维电极上形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4].高素君,徐晓明,黄铭湘,蓝琴,韩国彬.蛋白质、胆固醇对卵磷脂囊泡稳定性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蓝琴,徐晓明,黄贝蓓,韩国彬.胆固醇对卵磷脂囊泡稳定性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

[6].刘天晴.卵磷脂囊泡形成与电化学特性[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7].黄贝蓓.Gemini表面活性剂诱导卵磷脂囊泡结构改变的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8

[8].奚菊群,郭荣.葛根素与卵磷脂囊泡的相互作用[J].科学通报.2007

[9].张春艳,徐晓明,吴章锋,韩国彬.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卵磷脂囊泡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5

[10].邹爱华,顾强,袁春伟.多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卵磷脂囊泡相行为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4

标签:;  ;  ;  ;  

卵磷脂囊泡论文-王新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