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还原法论文-王春来,关静,田丰

光化学还原法论文-王春来,关静,田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化学还原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藻酸钠,纳米银,X射线衍射,紫外照射

光化学还原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来,关静,田丰[1](2015)在《海藻酸钠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藻酸钠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经紫外光照射AgNO3溶液在室温下制备出纳米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抑菌实验等对纳米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照射时间、海藻酸钠和AgNO3浓度对纳米银生成均有影响。在AgNO3浓度为1mmol/L,海藻酸钠浓度为0.5%,反应时间为2h时能够生成理想的纳米银。此时生成的银纳米粒子为球形,粒径分布均匀,粒径大小在1~5nm之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16期)

王杰祥,张正富,赵恩格,杨喜昆,董颖男[2](2014)在《Au核@Pt壳纳米粒子的光化学还原法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柠檬酸钠-丙酮-乙醇体系中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同时还原或连续还原Au(III),Pt(IV)离子,合成了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UV-Vis,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复合粒子核壳复合结构的光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合成颗粒比较均匀、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5.1~10.2 nm;其中,同时还原法制备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相对较小是5.1~8.1 nm,而当n(Au)∶n(Pt)=1∶4时,粒径最小,为5.1 nm。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法所制备的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与Au,Pt简单混合胶体的有明显不同,双金属复合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中Au的特征共振吸收强度明显下降并且蓝移,下降程度远大于其浓度的降低,且随着粒子中Pt元素含量的进一步增加,Au的特征吸收峰最终消失而只体现Pt的吸收光谱,这表明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Au(III),Pt(IV)离子所制备的胶体粒子为双金属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结构中Au元素存在于粒子内部,Pt元素存在于粒子表面,即两种还原方式所制备的双金属复合粒子具有Au核@Pt壳复合结构。(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4年03期)

[3](2013)在《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光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金属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在氧化物基底上原位、取向生长金属纳米粒子的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材料化学》杂志。科研人员通过光化学还原法,首次实现常温常压下光还原块体金属氧化物制备Bi金属纳米粒子。该方法简单方便,(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工业》期刊2013年04期)

刘征原,张铁莉,廉志红,杜运建,马丽[4](2012)在《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绿色纳米银溶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压汞灯作为反应光源,以硝酸银和柠檬酸叁钠(TSC)为反应试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建立了水溶液中一步光化学还原快速制备绿色纳米银溶胶的简便方法。研究了光照时间、TSC的浓度、转速等反应条件对纳米银胶的影响及纳米银胶的稳定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共振散射光谱法和扫描电镜对纳米银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及TSC的浓度均会影响纳米银胶的性质,制备得到的绿色纳米银胶粒子为高分散准球形,且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十分稳定。此外,实验发现,通过控制TSC的浓度可以制备得到具有不同光谱性质的绿色纳米银胶。(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张伟,谈发堂,乔学亮,陈建国[5](2012)在《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化学还原法,以银氨溶液为前驱体,PVP为保护剂制备分散性良好和粒径分布窄的纳米银溶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纳米银溶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紫外光照时间和PVP浓度都对该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在[Ag(NH3)2]+浓度为1mmol/L,n(PVP)/n([Ag(NH3)2]+)=50时,反应30min就可以生成理想的纳米银溶胶。此外,该方法没有使用有毒添加剂,制备的纳米银溶胶更为安全,从而可以应用在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2年12期)

叶录元[6](2009)在《Ag@SiO_2复合颗粒的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二氧化硅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作为金属纳米材料之一的银,具有不同寻常的性能,如抗菌、催化、导电、导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等,其在医用生物材料、催化、微电子线路及光电器件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能否将SiO_2和Ag通过特定方法组装成一个体系,使其既保持银颗粒的稳定性,又能获得比单个组分更优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光学可调性、光学非线性增强效应、磁性异常等,有望在原有和新领域的应用上有所突破。制备纳米材料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控制其团聚以获得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银复合材料的形态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该材料领域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本文采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碱催化运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球形结构的二氧化硅及改性的二氧化硅颗粒,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球形二氧化硅的制备及改性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原料及催化剂用量等对颗粒的形态和粒度影响都非常大。通过大量实验,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最后确定最佳制备球形二氧化硅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正硅酸乙酯、水、氨水最佳用量为:0.02mol、0.4mol、0.08mol。在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下对二氧化硅颗粒做了改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S)制备的改性SiO_2粒子,粒度分布宽度、半峰宽都较未改性前窄,粒子基本呈单分散状态,发生聚集的倾向显着降低。(2)APS的加入并未改变SiO_2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只是使SiO_2表面的部分羟基与偶联剂作用生成Si—O键,使其表面接枝上APS的功能性基团,生成改性良好、亲油疏水性增强、分散均匀的SiO_2颗粒。(3)控制改性温度在50℃左右、改性时间为8h,改性剂APS与TEOS的体积比在0.04~0.22时,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SiO_2粒子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而负载率逐渐增大。在制备了改性的球形二氧化硅基础上,本文以AgNO_3为原料,采用一种新方法——光化学还原法:即将光催化还原法与溶胶-凝胶法联合使用,制备了Ag@SiO_2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并对其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制备Ag@SiO_2复合颗粒,不需要真空高温等条件,反应原料亦无剧毒性,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反应周期短,产品纯度高,可有效控制颗粒的团聚,由于光分布的均匀性,SiO_2表面Ag颗粒分布比较均匀。对样品采用佳能数码相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UV-Vis)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得出以下结论:(1)AgNO_3浓度对Ag@SiO_2复合颗粒中银颗粒大小影响较大,随着银浓度增加复合颗粒中银粒子尺寸先减小后又增大,存在一个临界点,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中此临界点位于0.24g附近。(2)AgNO_3量为0.24g时所制备的复合颗粒粒径在150~180nm,其银粒子的粒径在10~15nm,具有良好的面心立方结构,且均匀地分布于球形二氧化硅颗粒表面。(3)银粒子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值在474nm,随着复合体系中银颗粒尺寸的减小,其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位向高能方向有明显移动(蓝移)。(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叶录元,李贵安,朱庭良,邓仲勋[7](2009)在《Ag@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光化学还原法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在大颗粒负载型SiO2表面上成功制备了负载型Ag@SiO2复合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球形银纳米粒子均匀分散于球形SiO2复合粒子表面,复合粒子粒径在150~180nm,且颗粒均一、分散性好。银粒子的粒径在10~15nm,样品中银粒子具有良好的面心立方结构,晶型很好,银粒子的等离子共振吸收的最大峰位于474nm。(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09年02期)

周新文,李东亮,郑红霞[8](2006)在《光化学还原法制备Ag-TiO_2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平均粒径为500nm TiO2为原料,通过光化学还原法制得含银量为0.7%~5%的Ag-TiO2抗菌材料,采用抑菌圈环法试验和振荡烧瓶试验研究其抗菌性能性能。结果表明,负载1%银的TiO2无机抗菌材料经250℃热处理后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6年11期)

张琳,肖玫,吴峰,邓南圣[9](2005)在《光化学还原法处理六价铬模拟废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压汞灯照射下,Fe(III)-草酸盐配合物体系能够对含Cr(VI)的模拟废水进行光化学还原处理。在Cr(VI)初始浓度0.5~2.0mg/L范围内,光化学还原反应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减小。在废水pH值为3.0~6.0的范围内,pH=3.0时,光化学还原速率最快。在实验选择的[Fe(III)]和草酸盐浓度范围内,Fe(III)和草酸盐浓度的增加可提高Cr(VI)的光化学还原效率。(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05年06期)

张琳,肖玫,吴峰,邓南圣[10](2004)在《光化学还原法处理六价铬模拟废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压汞灯照射下,Fe(Ⅲ)-草酸盐配合物体系能够对含Cr(Ⅵ)的模拟废水进行光化学还原处理。在Cr(Ⅵ)初始浓度0.5~2.0mg/L范围内,光化学还原反应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减小。在废水pH值为3.0~6.0的范围内,pH=3.0时,光化学还原速率最快。在实验选择的[Fe(Ⅲ)]和草酸盐浓度范围内,Fe(Ⅲ)和草酸盐浓度的增加提高Cr(Ⅵ)的光化学还原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04-09-01)

光化学还原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柠檬酸钠-丙酮-乙醇体系中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同时还原或连续还原Au(III),Pt(IV)离子,合成了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UV-Vis,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复合粒子核壳复合结构的光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合成颗粒比较均匀、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5.1~10.2 nm;其中,同时还原法制备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相对较小是5.1~8.1 nm,而当n(Au)∶n(Pt)=1∶4时,粒径最小,为5.1 nm。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法所制备的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与Au,Pt简单混合胶体的有明显不同,双金属复合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中Au的特征共振吸收强度明显下降并且蓝移,下降程度远大于其浓度的降低,且随着粒子中Pt元素含量的进一步增加,Au的特征吸收峰最终消失而只体现Pt的吸收光谱,这表明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Au(III),Pt(IV)离子所制备的胶体粒子为双金属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结构中Au元素存在于粒子内部,Pt元素存在于粒子表面,即两种还原方式所制备的双金属复合粒子具有Au核@Pt壳复合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化学还原法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来,关静,田丰.海藻酸钠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J].材料导报.2015

[2].王杰祥,张正富,赵恩格,杨喜昆,董颖男.Au核@Pt壳纳米粒子的光化学还原法合成及表征[J].稀有金属.2014

[3]..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光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金属纳米粒子[J].中国粉体工业.2013

[4].刘征原,张铁莉,廉志红,杜运建,马丽.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绿色纳米银溶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

[5].张伟,谈发堂,乔学亮,陈建国.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J].材料导报.2012

[6].叶录元.Ag@SiO_2复合颗粒的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7].叶录元,李贵安,朱庭良,邓仲勋.Ag@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光化学还原法制备及表征[J].硅酸盐通报.2009

[8].周新文,李东亮,郑红霞.光化学还原法制备Ag-TiO_2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6

[9].张琳,肖玫,吴峰,邓南圣.光化学还原法处理六价铬模拟废水的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

[10].张琳,肖玫,吴峰,邓南圣.光化学还原法处理六价铬模拟废水的试验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4

标签:;  ;  ;  ;  

光化学还原法论文-王春来,关静,田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