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组织工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专利分析,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骨组织工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蕴伟,丁汉升,金春林,张勘,牛玉宏[1](2019)在《基于专利分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技术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览骨组织工程支架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其未来的研究。方法:从专利情报的角度出发,对骨组织工程支架领域专利的基本现状、技术趋势和材料应用进行综合分析,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预测。结果: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支架领域专利公开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绝对优势。我国专利技术未出现明显的成熟期,而国际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成熟期。骨组织支架材料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复合材料发展迅猛。结论:骨组织工程支架目前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的研究热度,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未来该领域可能向着结构复合化和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占华松,陈跃平,章晓云[2](2019)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优势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现代技术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途径虽然逐渐增多,然而困扰的难点却依然是缺少一种兼备抗感染、诱导骨折再生修复和可生物降解材料为一体的复合体,用于达到一期治疗目的措施;这也是未来医疗工作者奋进的目标和动力。目的:探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应用及前景。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13至2019年相关国内外文献,内容包括:①局部抗生素临床运用及研究文献;②缓释系统治疗骨感染的实验研究文献;③生物支架材料在大段骨缺损中应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献;④骨组织工程在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应用及发展文献;⑤3D打印技术相关文献。共纳入60篇文献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感染部位抗生素局部使用疗效可观;②骨组织工程在诱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治疗中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及潜力,为未来骨科医生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开辟了新道路,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新希望,而探索最合适的优质种子细胞成为该项技术的突破点及挑战;③探索骨组织工程技术、抗菌药物和可吸收性生物材料完美契合的新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是未来骨科临床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全新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0期)
王双[3](2019)在《基于3D打印技术构筑多级结构型体分子筛及其在骨组织工程、气体分离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筛材料因具有分子尺度的均匀孔径、高的比表面积、适宜的酸性、独特的形选筛分效应以及良好的稳定性,在催化及气体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分子筛还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稳定性及生物活性,使其在骨组织工程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吸附或催化过程中,分子筛需要从初始的纳米或微米尺度的粉末被加工成具有宏观毫米尺寸的球型或条型。但这种传统的制造方式由于产品构型单一、易磨损、压降大、传质和传热受限等缺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作为潜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分子筛应具有一定的多级结构以促进营养物的扩散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因此,如何构筑具有特定构型的多级结构型体分子筛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其系统的研究对吸附、催化乃至生物医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开发的多级结构型体分子筛的构筑策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分子筛粉末通过原位或非原位的方法直接涂覆或沉积在大尺寸多孔载体表面;另一种策略是制造具有自支撑结构的型体分子筛。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材料加工技术,其能够快速、灵活的设计和制造具有复杂结构的几何构型,对建筑、机械、电子、能源、气体分离、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D打印这一革命性创新技术的发展,使依据实际工况条件来设计和构筑多级结构型体分子筛成为可能。3D打印可以简单、高效的定制具有复杂结构和高性能的多级结构型体分子筛吸附剂、催化剂和分子筛基生物医用支架。通过3D打印技术,不但能构筑用于负载活性分子筛的大孔支撑载体,更能直接打印具有多级结构的自支撑式型体分子筛。本论文基于3D打印技术,围绕多级结构型体分子筛的构筑开展了研究。采用原位生长法首次在3D打印多孔钛合金植入物表面制备了均匀的4A分子筛涂层,并引入功能性锶离子,提高了多孔植入物的生物活性和骨诱导能力。在此基础上,改变构筑策略,采用自支撑法,选择不含有害元素铝的银掺杂锌硅分子筛(VPI-7)为前驱材料,制备了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3D打印抗菌分子筛支架。此外,提出一种“3D打印&分子筛焊接”策略,选择具有特殊纳米管状结构、高长径比、优良机械性能的天然埃洛石纳米管(HNTs)作为打印墨水添加剂,再结合传统的水热晶化过程,成功构筑了兼具机械强度高、CO2吸附容量大、传质速度快的无粘结剂Na X分子筛块体。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一种增强3D打印多孔钛合金植入物生物活性的新策略:通过原位水热法在3D打印多孔钛合金载体表面及内部制备了均匀的4A分子筛涂层,然后通过离子交换引入功能离子锶。所制备的材料与裸钛合金相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锶离子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从分子筛涂层中持续缓慢释放,增强了整体材料的生物矿化能力和成骨活性。此外,将负载功能性离子锶的3D打印多孔钛合金植入到兔股骨髁部位4周后,可以显着诱导新骨的形成,这对于植入物的早期固定十分有利。本研究表明,锶离子交换的分子筛涂层可以显着提高3D打印多孔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骨诱导能力,为生物活性植入物的构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2、提出一种简单可行的策略来构建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抗菌支架。从元素角度出发,选择不含有害元素铝的锌硅分子筛VPI-7作为前驱材料,并通过离子交换法引入功能性银离子。采用具有纳米纤维结构的凹凸棒土作为打印墨水添加剂,使用挤出式3D打印机直接对含银分子筛进行打印,成功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的抗菌分子筛支架(Ag-3DPZS)。通过该方法制备的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矿化能力和与人体松质骨相似的机械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皆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望作为抗菌材料用于骨组织工程学。3、开发一种“3D打印&分子筛焊接”策略,用于构筑兼具高机械强度、多级孔道结构、高CO2吸附容量的无粘结剂Na X分子筛块体(ZM-BF)。在3D打印过程中首次引入具有高长径比、特殊纳米管状结构和高机械强度的埃洛石纳米管(HNTs)作为打印墨水添加剂,使打印得到的分子筛块体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在随后的水热晶化过程中,分子筛块体中初始Na X分子筛晶粒界面连接处牢固的“HNTs桥”转变为更加牢固的“分子筛键”,这使得构筑的无粘结剂Na X分子筛块体的机械强度、扩散动力学、CO2吸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混合气体柱穿透实验表明,ZM-BF在烟道气净化、天然气品质提升、沼气提纯等应用领域展现出比商业传统构型Na X分子筛更优的CO2分离性能。简单、廉价、快速,且易于放大的制备工艺及优异的CO2吸附能力使这种3D打印高机械强度无粘结剂Na X分子筛块体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刘静[4](2019)在《基于超低温挤出沉积技术的含铜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海藻酸钠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骨修复领域,骨组织工程是目前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方式,而骨组织工程支架作为决定组织再生的关键因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骨的生物力学系统十分复杂,理想的骨修复支架对理化性能及生物学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海藻酸钠因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非免疫原性、生物可降解性和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研究。然而海藻酸钠在叁维成型性能、机械性能及骨诱导能力等方面的缺陷,限制了其在骨修复领域中的应用。为此,本研究基于超低温气动挤出沉积工艺,以海藻酸钠为基质材料,将含铜介孔生物玻璃作为功能性成分,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含铜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海藻酸钠复合抗菌骨组织工程支架,并从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对复合支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在骨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含铜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与表征。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溶剂挥发自组装技术,制备出不同掺铜量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xCu-MBG(x=0,2,5 mol%)。透射电镜和氮气等温吸脱附实验证明xCu-MBG具有排列规则有序、孔径分布均匀的柱状介孔结构,随着铜离子摩尔比的提高,生物玻璃的微观形貌未发生明显改变,仅发现介孔参数稍有下降;抗菌实验和SBF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证实5Cu-MBG具备良好的抗菌能力和生物活性。(2)海藻酸钠支架的制备与表征。结合超低温气动挤出沉积工艺与冷冻干燥技术,并辅以CaCl_2交联处理,制备出4、5和6w/v%的海藻酸钠支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打印的支架不仅具有可控的宏观叁维结构,而且具备均匀且相互连通的微孔结构,孔隙率分布在80.4%~83.3%;海藻酸钠支架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饱和质量溶胀比约为20~24倍;经CaCl_2交联后,不同质量分数的海藻酸钠支架的杨氏模量由0.32、0.42和0.47MPa提升到0.49、0.55和0.63MPa。(3)含铜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海藻酸钠复合支架的制备与表征。基于超低温气动挤出沉积工艺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不同质量体积比的含铜介孔生物活性玻璃(0、1、1.5和2 w/v%)/海藻酸钠(5 w/v%)复合支架。随着生物玻璃含量的增加,复合支架微孔减少、纤维结构更加致密,孔隙率从81.8%递减至76.7%;溶胀率先升高再降低,且均高于纯海藻酸钠支架;杨氏模量由0.55 MPa提升到0.79、0.98和1.04MPa;体外矿化能力和抗菌性能逐步提升。细胞实验表明,掺有适量生物玻璃(1和1.5 w/v%)的复合支架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过量的生物玻璃(2 w/v%)会导致培养基的碱化,抑制细胞活性。综合考虑,SA-CuMBG1.5支架既具有较好的溶胀性能、力学性能、体外矿化能力和抗菌性能,同时对细胞的增殖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极具应用潜力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唐含笑,王士斌,陈爱政[5](2018)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形貌可控的开放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使用超临界流体工艺相转化和发泡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多孔聚己内酯(PCL)支架。这种生态友好的过程中生成的支架高度多孔,开放且相互贯通。最初,设计了一个23全因子实验用于研究各种加工参数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孔隙率以及支架的压缩强度的更好控制。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了解不同工艺参数对支架形貌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将生长因子,即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作为模型蛋白,负载于支架中评估它们的成骨分化。用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生长因子负载的PCL支架进行体外研究。通过测量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证实生长因子活性得到保持。总之,这些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的负载生长因子的多孔支架有效地促进成骨分化,并且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显着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5)
许晓茗[6](2018)在《基于3D打印技术制备Gel/n-HA/PLGA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多孔支架制备方法有粒子沥滤法、微球烧结法、气体发泡法、静电纺丝法等,但采用这些方法制备支架时存在溶剂残留、孔洞形状难以控制、制备过程复杂等缺点,而3D打印技术可以按需制作出多孔支架,且不需使用致孔剂。本课题旨在使用3D打印技术联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得到明胶/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以期能够克服传统制备方法的局限,并对复合支架的降解过程和生物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对Gel/n-HA填充液及PLGA支架的制备条件进行考察。然后,用无水乙醇改善PLGA支架的亲水性,并向支架内填入Gel/n-HA混合溶液,冷冻干燥后即得到Gel/n-HA/PLGA复合支架材料。测定高温及湿化过程中PLGA支架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并考察复合支架填充间距、层厚、填充角对支架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LGA加料量为1.6-2.0 g,在室温为30℃,打印温度为195℃,喷头内径为0.4 mm,打印气压为0.4 MPa,打印速度为10 mm/s的条件下,制备得到了具有贯通孔洞结构的PLGA支架。对PLGA用无水乙醇湿化处理9 h后,PLGA支架的吸水率为23.31±3.53%。预冻温度为-80℃,Gel/n-HA为20 mL/4 g时,填充液冷冻干燥后得到大小为100μm-300μm的均匀孔洞。FTIR、XRD、DSC、TGA表明无水乙醇和高温熔融处理PLGA支架为物理过程。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孔隙率与填充间距、层厚、填充角等因素有关。其次,对Gel/n-HA/PLGA复合骨支架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将复合支架在体外PBS缓冲液中降解10周,测定降解过程中支架的吸水率、失重率、降解液pH、压缩强度、压缩模量,观察支架降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支架在降解10周的过程中,pH基本保持在生理值,吸水率达到54.98±3.03%,质量几乎没有损失。压缩强度下降至20 MPa左右,压缩模量由76.97±7.66 MPa下降至49.7±8.39 MPa。降解到第9周时,PLGA表面产生微孔,Gel/n-HA填充物的孔洞结构出现坍塌的现象。Gel/n-HA/PLGA复合支架的降解过程温和,且在降解过程中仍能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最后,考察Gel/n-HA/PLGA复合骨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性能。首先,研究复合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及是否引起热源反应。然后将细胞与复合支架共培养,考察MC3T3-E1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及分布情况,测定复合支架对MC3T3-E1细胞蛋白分泌的影响。检测复合支架在降解10周过程中是否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并考察复合降解叁个月后降解产物对MC3T3-E1细胞的细胞行为学的影响。最后检测复合支架对MC3T3-E1细胞骨钙素和I型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不具有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好,不引起热源反应,不影响MC3T3-E1细胞的蛋白分泌。细胞与支架共培养12 h后,细胞在支架上伸展开。普通3D打印支架、无水乙醇湿化处理后的支架及复合支架黏附率分别为44.63±3.59%、51.52±8.24%和72.35±7.1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复合支架分布的细胞量更多。复合支架降解叁个月后其降解液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及总蛋白合成。并且复合支架能促进MC3T3-E1细胞骨钙素和I型胶原蛋白的分泌。综上所述,本实验制备得到的Gel/n-HA/PLGA骨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MC3T3-E1细胞在能在复合支架上黏附和正常生长。复合支架在降解过程不产生毒性物质,且降解产物可以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及总蛋白合成,复合支架能促进MC3T3-E1细胞骨钙素和I型胶原蛋白的分泌,从而促进MC3T3-E1细胞骨化功能。采用3D打印技术联合冷冻干燥技术可以制作出具有高孔隙的Gel/n-HA/PLGA复合多孔支架材料,这种新型的支架材料具有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06-01)
曾浩,王敏,陈冬,施斌,白轶[7](2018)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的双相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工艺和生物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多孔的双相磷酸钙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机和马弗炉,将混匀的环氧树脂和双相磷酸钙粉末进行2次烧结,去除环氧树脂,得到多孔的双相磷酸钙支架,再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红外光谱法分析材料的组成,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双相磷酸钙支架的表面形貌。接种到支架上的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培养1周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貌;培养2周后,CCK-8试剂检测细胞活力,活死细胞染色观察。结果:经过烧结后,双相磷酸钙支架内的环氧树脂被完全去除,支架的表面可观察到多孔结构,MC3T3-E1细胞在材料表面伸展性好。CCK-8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0d后,生长在支架的细胞与生长在孔板的细胞活力无差异性。结论: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的双相磷酸钙支架具有多孔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备选材料。(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胡超然,邱冰[8](2018)在《3D生物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3D生物打印是3D打印技术中的一种,其特点是能够在指定位置定植生物材料或活细胞,进而构建出具备完整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目前利用3D生物打印已成功制作出包括骨组织在内的多种生物支架材料;近年来3D生物打印技术飞速发展,为组织工程骨的再生与修复提供了美好的前景。目的:系统介绍3D生物打印,简要概括3D生物打印的基本原理,总结3D生物打印目前主流的成型技术、材料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目前3D生物打印及其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瓶颈进行探讨,为未来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CNKI)、Pub Med数据库,检索2005至2017年的相关文献,检索中英文关键词为"生物打印,细胞打印,骨组织工程,支架,3D bioprinting,3D bioprinted,bioink,bone tissue engineering"。最终共纳入5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3D生物打印技术迅猛发展,为未来的骨修复、移植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但是该项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印刷设备成本高、技术相对落后、生物墨水要求苛刻、医工团队合作等问题;(2)因此只有在技术水平和材料研发上不断创新,3D生物打印才能获得更进一步的飞越。(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赵士明,李喜林,王建新,侯雯卉,王立亚[9](2017)在《3D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3D打印技术自20世纪末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以来,又逐渐应用于包括骨组织工程等多个领域。从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分类、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3D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期刊2017年04期)
党莹,李月,李瑞玉,吴立萍,郭雅静[10](2017)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骨缺损修复及3D打印技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组织工程在骨缺损修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呈递生物活性物质,促进骨组织生长,进而修复骨缺损,其中,支架是骨组织工程的叁要素之一,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骨组织修复的个体化治疗,从而个性化定制人工骨。目的:分析几种常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生物学特性,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构建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2005至2016年Pub Med和万方数据库有关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3D打印技术应用的相关文献。以"组织工程支架,骨缺损,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3D打印"为中文检索词,"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bone defects,polymer materials,Bioceramics,Metal Materials,Composite Materials,3D printing"为中文检索词,检索摘要内同时包含上述检索词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最终纳入65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1)目前常用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包括聚合物材料(如天然聚合物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生物陶瓷和金属材料等,根据材料的特性将不同材料复合可以弥补单一材料的缺点,并制备新型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2)用于组织工程骨制作的3D打印技术包括熔融沉积技术、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低温沉积制造技术等;(3)3D打印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构建时,所用的粉末或黏合剂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流动性、稳定性与可湿性等;用于打印的粉末材料可分为人工合成多聚体、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生物陶瓷及它们的混合物;不同粉末材料的粉末各自优缺点不同,且最终成型效果也不尽相同;(4)3D打印技术制作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在力学、结构、个性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骨支架制造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14期)
骨组织工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随着现代技术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途径虽然逐渐增多,然而困扰的难点却依然是缺少一种兼备抗感染、诱导骨折再生修复和可生物降解材料为一体的复合体,用于达到一期治疗目的措施;这也是未来医疗工作者奋进的目标和动力。目的:探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应用及前景。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13至2019年相关国内外文献,内容包括:①局部抗生素临床运用及研究文献;②缓释系统治疗骨感染的实验研究文献;③生物支架材料在大段骨缺损中应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献;④骨组织工程在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应用及发展文献;⑤3D打印技术相关文献。共纳入60篇文献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感染部位抗生素局部使用疗效可观;②骨组织工程在诱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治疗中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及潜力,为未来骨科医生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开辟了新道路,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新希望,而探索最合适的优质种子细胞成为该项技术的突破点及挑战;③探索骨组织工程技术、抗菌药物和可吸收性生物材料完美契合的新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是未来骨科临床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全新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组织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蕴伟,丁汉升,金春林,张勘,牛玉宏.基于专利分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技术趋势[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9
[2].占华松,陈跃平,章晓云.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优势与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王双.基于3D打印技术构筑多级结构型体分子筛及其在骨组织工程、气体分离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刘静.基于超低温挤出沉积技术的含铜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海藻酸钠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5].唐含笑,王士斌,陈爱政.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形貌可控的开放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C].第十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6].许晓茗.基于3D打印技术制备Gel/n-HA/PLGA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8
[7].曾浩,王敏,陈冬,施斌,白轶.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的双相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工艺和生物学性能[J].口腔医学研究.2018
[8].胡超然,邱冰.3D生物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9].赵士明,李喜林,王建新,侯雯卉,王立亚.3D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
[10].党莹,李月,李瑞玉,吴立萍,郭雅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骨缺损修复及3D打印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