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论文-邬梦旭

竹林中论文-邬梦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竹林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焦点化,戏剧性呈现视角,不确定性,利己主义

竹林中论文文献综述

邬梦旭[1](2019)在《浅析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叙事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的小说家,与森欧外、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文坛叁巨匠"。1922年首次刊登于《将军》的《竹林中》是芥川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采用多元焦点化手法,围绕武士死亡及其妻子被侮辱的事件,通过问答式的戏剧性的呈现视角讲述7人的自我独白。看似各执一词,合乎逻辑,却又互相矛盾,真假难辨。其结局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也使得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从深层次看,文章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阴暗面与"利己主义"。(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8期)

唐先容[2](2019)在《从历史小说《竹林中》看芥川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闻名遐迩的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武士在带着妻子前往丹波国的途中遭遇大盗,最后死去的故事。小说貌似是一篇悬疑小说,但采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形式,使整个案件形成一个叙事的迷宫。围绕着凶手是谁,至今依旧没有一个让大家都表示认同的答案。究其原因,这与《竹林中》所具有的开放式结构有关。即不是强迫读者去接受某种现成的答案,而是允许甚至鼓励读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本身,并得出各自的结论。而这也正是芥川小说的现代性之所在。(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林惠玲[3](2019)在《论《竹林中》的不可靠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作品,作者在作品中设置了七个叙述者,通过七个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使整个故事看似完整却又充满谜题,以种种叙述冲突来暴露人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曾于里[4](2019)在《从《到沙龙去》说到《竹林中》》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太白的中篇《到沙龙去》从一起死亡事件说起。襄南网文学板块的版主冯大椿,和文学板块的长期资助人、新画面广告公司的财务总监丁梅,两个人一起死在了一栋平房里。冯大椿和丁梅并不是夫妻,但他们俩却一起养育了一个漂亮的女儿。两个人究竟是什么关系?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是情杀吗?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的经历和见闻,试图揭开死亡背后的种种疑云。以死亡为由头,抛出多重角度叙事,有些读者或许(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慧敏,李婷婷[5](2019)在《真相与人性——解读《竹林中》人物的自我·本我·超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被广泛文学理论及文学批判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超我、本我、自我叁部分组成。肯定了"心理小说的人性意义"的芥川龙之介,在《竹林中》深刻揭露了人性之恶,呈现了七人不同的口供,造成真相的扭曲与人性的复杂。其中,当事人真砂、多襄丸及武弘的口供最为冲突,下面以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分析此叁人的口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8期)

郭潇颖[6](2019)在《《竹林中》的不可靠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本文结合叙事学中的多重式叙述视角理论分析其叙述的不可靠性,提出读者伦理阅读模型,以此来分析小说产生的真相不可知和读者层面的多重解释,解读其艺术价值的形成机制。由于其叙述的不可靠性,与读者伦理阅读相互作用,造成了《竹林中》真相之不可知。(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常征[7](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竹林中》汉译本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林中》是一篇分别通过七个人物视角讲述的发生在平安时代京都郊外一桩命案的短篇小说,是芥川龙之介代表作之一,先后被许多知名译者译成多部汉译本。各个译本风格不一,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比较分析林少华译本和高慧勤译本。(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3期)

邓国芳[8](2019)在《“这条路,余村算是走对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山里的农民,能成什么大事?的确,连鲍新民自己都说:“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只能巡巡山,看看林。”去北京领“改革先锋”奖,已是20多天前的事了。生活归于平静,每天清晨,鲍新民依然会沿着村里新修的“两山”绿道,去看那片苍翠绵延的竹林,还有(本文来源于《浙江日报》期刊2019-01-14)

吴以诺[9](2018)在《日本文学鉴赏之价值观分析——以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文学鉴赏课程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日语语言使用水平的重要课程。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亦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的文学价值观分析,包括如社会观、人性观、女性观等的分析具有一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40期)

龚仪[10](2018)在《他人即地狱——《竹林中》的日本耻感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日本耻感文化来分析小说《竹林中》多襄丸、武宏和真砂撒谎的社会原因,以期从中透视畸形耻感文化下的社会悲剧,以及这种悲剧的文化实质和根源。(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6期)

竹林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闻名遐迩的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武士在带着妻子前往丹波国的途中遭遇大盗,最后死去的故事。小说貌似是一篇悬疑小说,但采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形式,使整个案件形成一个叙事的迷宫。围绕着凶手是谁,至今依旧没有一个让大家都表示认同的答案。究其原因,这与《竹林中》所具有的开放式结构有关。即不是强迫读者去接受某种现成的答案,而是允许甚至鼓励读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本身,并得出各自的结论。而这也正是芥川小说的现代性之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林中论文参考文献

[1].邬梦旭.浅析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叙事技巧[J].文学教育(下).2019

[2].唐先容.从历史小说《竹林中》看芥川文学的现代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林惠玲.论《竹林中》的不可靠叙述[J].北方文学.2019

[4].曾于里.从《到沙龙去》说到《竹林中》[J].福建文学.2019

[5].王慧敏,李婷婷.真相与人性——解读《竹林中》人物的自我·本我·超我[J].青年文学家.2019

[6].郭潇颖.《竹林中》的不可靠叙述[J].北方文学.2019

[7].常征.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竹林中》汉译本对比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8].邓国芳.“这条路,余村算是走对了”[N].浙江日报.2019

[9].吴以诺.日本文学鉴赏之价值观分析——以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

[10].龚仪.他人即地狱——《竹林中》的日本耻感文化探析[J].戏剧之家.2018

标签:;  ;  ;  ;  

竹林中论文-邬梦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