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协作分集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协作分集,路由协议,节点,中继
协作分集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改,鲍芳,杨文[1](2011)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协作分集路由协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传感网络系统中,协作分集是对抗多径传播引起的信道衰落的一种有利的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数协作分集的研究集中在物理层,协作引入后对于网络的更高层的影响并没有很好的展开讨论。基于协作分集中协作路由协议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介绍了协作分集以及GeRaF和GnRaF两种协作路由协议。这两种协议摒除了传统路由协议依靠拓扑信息和路由表的弊端而是只根据节点自身及周围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及角度信息的新型路由协议。(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1年04期)
任品毅,魏莉,廖学文[2](2010)在《一种增强型选择放大转发机会协作分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协作分集系统中放大转发协议存在的噪声放大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强型选择放大转发机会协作分集协议.该协议首先在多个中继中选择最优的中继,然后目的节点对源节点第1步广播的信息做出成功、半成功和失败3种反馈,源节点和最优中继节点根据反馈信息分别采取非协作传输、源节点重传和中继放大转发3种方式,由于加入了源节点重传,因此减少了中继放大转发次数及噪声的放大.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中断概率为10-3、中继个数为4时,与增强型放大转发机会协作分集协议相比,该协议约有0.4dB的信噪比增益,并且达到了和理想分布式空时码相同的分集-复用折中.(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缪华,王呈贵,李晓鹏[3](2009)在《基于ARQ协议的协作分集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增量中继传输策略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RQ协议的协作分集传输技术,推导了叁节点模型在平坦瑞利慢衰落信道下BPSK调制的平均误码率性能、信道利用率以及分集增益。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ARQ和增量中继传输相比,文章提出的协作分集技术有更好的误码率性能,并且达到了满分集增益。(本文来源于《军事通信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熊雄[4](2009)在《协作分集的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天线空间分集技术是抵抗无线信道衰落的有效手段。然而,实际中的许多移动终端,由于受体积、功率等条件限制,不适合安装多根天线。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称为协作分集的通信思想。它利用无线信号的广播特性,允许网络中的多个用户共享彼此天线以形成虚拟的多天线阵列,从而获得空间分集。本文主要研究协作分集的协议设计问题。首先综述了现有的叁大类协作协议,分别为基本协作协议、空时编码协作协议以及编码协作协议。其中,基本协议包括固定型中继、选择型中继与增强型中继叁种。固定型中继分为放大转发和译码转发两种模式,选择型中继根据用户间信道条件调整协作方式,而增强型中继采用目的端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适应传输。空时编码协作协议中,用户采用空时编码方式进行协作。具体而言,源节点先将信息符号广播给其他用户节点,然后这些节点采用空时编码形式共同向目的端发送信号。编码协作将协作技术与信道编码技术相结合,其基本思想是用户替代协作伙伴发送码字的校验冗余,而不是放大转发或译码转发伙伴的整个码字。除介绍上述叁大类现有协议外,本文还提出了几种改进的协作协议。相比原有协议,改进方案分别在频谱效率或传输可靠性方面有不同程度提升。本文统一采用信息论中的中断概率对各种协议做性能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1-01)
张广驰,唐冬,李光平,张琳,秦家银[5](2007)在《基于截短ARQ协议的协作分集系统吞吐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协作分集通信系统的跨层设计使系统吞吐量最大化.首先推导基于截短ARQ协议的协作分集和两跳系统的吞吐量理论表达式,揭示数据包长度和调制方式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自适应技术优化系统性能,采用连续二维优化求出了吞吐量的最大值,进而提出了实用的二维离散吞吐量优化算法,该算法的优化结果与吞吐量最大值相差很小,最后提出了计算量更小的一维离散优化算法,且其吞吐量性能损失也很小.(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丘广晖[6](2007)在《无线通信网中协作分集技术和协议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对无线通信需求的扩大,人们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无线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但无线通信中信号传输的多经衰落效应始终是困扰无线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最大问题,因此,人们采用了多种抗多经衰落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分集、自适应均衡、扩频通信、交织以及纠错编码技术等,其中分集是抵抗多经衰落最主要且行之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编码分集,到最近的空间分集的过程。尤其是空间分集,由于不需要占用额外的时间和频带资源,并且可以和其他信号处理方式相结合,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它能够将传统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多径因素变成对用户通信性能有利的因素,在抗多径衰落,提高通信链路的通信速率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它的空域发射分集技术已经成为3GPP的WCDMA标准协议。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移动终端物理条件的制约,如终端的体积,功耗,多天线的位置设置等,限制了空间分集技术的应用。由此人们从中继信道得到启发,由Sendonaris提出了协作分集的概念。本文首先对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分集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本课题主要相关的空间分集技术;并对分集与非分集方式所得到的效果改善和衡量指标进行了介绍。其次,本文提出了协作分集的概念。协作分集这种新的空域分集技术是为了解决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传统空域分集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多天线设置制约而生的。与传统的空域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相比,协作分集使得在多用户环境下,具有单天线的多个终端可以共享彼此的天线,以形成一个虚拟的多天线结构,实现空域分集。本文讨论了协作分集已取得的进展和性能改善,同时介绍了协作分集的叁种常用方法:放大-中继法、解码-中继法、编码协作法,然后对放大-中继和编码协作方案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本文讨论了基于上述叁种方法的协作分集模型分析;同时设计了它的各个部分子模块,包括卷积编码和Viterbi软译码、分集接收、几种信道模型、最大比合并等;并通过大量的计算机仿真分别实现了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慢衰落信道、快衰落信道这几种不同信道传输环境下,协作系统与非协作分集方式下的性能比较,充分验证了协作系统性能的优异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7-05-01)
李青,于宏毅,刘阿娜[7](2007)在《基于协作分集技术的WSN MAC协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WSN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引入协作分集技术是该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WSN中协作分集技术的工程应用不仅取决于物理层技术,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层通信协议的设计。本文率先针对引入协作分集技术后给上层协议设计尤其是MAC协议设计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在分析了基于协作分集技术的WSN中各种具体的通信过程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抽象出“哑铃模型”来描述新的通信模式,同时提出“接收空间”和“发送空间”的概念定义新的覆盖模型。最后,重点讨论了新的MAC协议设计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汤一彬,范乐昊,侯晓赟[8](2006)在《协作分集技术中的分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系统中,空城分集技术能够扩大信道容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移动终端物理条件的制约而难于实现。由空城分集引中出的协作分集,通过在移动终端间组成一个虚拟多天线系统,从而使空城分集得以具体实现。在介绍协作分集的概念和通信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描述了协作分集技术中的协作协议,并提出了一些该技术中仍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S1期)
协作分集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协作分集系统中放大转发协议存在的噪声放大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强型选择放大转发机会协作分集协议.该协议首先在多个中继中选择最优的中继,然后目的节点对源节点第1步广播的信息做出成功、半成功和失败3种反馈,源节点和最优中继节点根据反馈信息分别采取非协作传输、源节点重传和中继放大转发3种方式,由于加入了源节点重传,因此减少了中继放大转发次数及噪声的放大.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中断概率为10-3、中继个数为4时,与增强型放大转发机会协作分集协议相比,该协议约有0.4dB的信噪比增益,并且达到了和理想分布式空时码相同的分集-复用折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作分集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瑞改,鲍芳,杨文.无线传感网络中协作分集路由协议的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
[2].任品毅,魏莉,廖学文.一种增强型选择放大转发机会协作分集协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
[3].缪华,王呈贵,李晓鹏.基于ARQ协议的协作分集性能研究[J].军事通信技术.2009
[4].熊雄.协作分集的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5].张广驰,唐冬,李光平,张琳,秦家银.基于截短ARQ协议的协作分集系统吞吐量研究[J].电子学报.2007
[6].丘广晖.无线通信网中协作分集技术和协议的设计与仿真[D].北京邮电大学.2007
[7].李青,于宏毅,刘阿娜.基于协作分集技术的WSNMAC协议设计[J].电信科学.2007
[8].汤一彬,范乐昊,侯晓赟.协作分集技术中的分集协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