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UCC,时空变化,驱动分析,精河绿洲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1](2019)在《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赵芳,张永福,欧阳雪,翟培[2](2019)在《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库车县2009和2016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数据源,运用ArcGIS 10.2、ENVI 5.1和Fragstats 4软件,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景观指数分析了库车县2009—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特征,并选取政策、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综合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库车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整体呈稳定变化状态,生态环境呈现优良状态;国家和地区政策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都对库车县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某一地区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赵浣玎,李军,李莹莹,邓晓娟,许佳慧[3](2019)在《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2010年和2018年叁期遥感影像和2002—2018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研究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中的驱动作用。研究运用监督分类方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获得渝中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以此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渝中区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中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在2002—2018年,渝中区各地类在该时间段变化较大,地类以居住地和绿化地带为主,建设用地的变化也很明显,说明渝中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从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因子来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渝中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史涵,李蒙,王向东[4](2019)在《1980-2017年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影响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变化成为重要问题之一。对吉林省1980-2017年的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变化度以及运用ArcGIS计算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揭示了吉林省近40年土地利用整体、分区的变化特征及规律,1980年土地利用面积: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城乡工矿居民地>水域;2017年土地利用面积: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以耕地、未利用土地为主。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经济因子、技术因子是土地变化的主要因子。研究为吉林省土地资源调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施羽乐[5](2019)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与土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城市容纳空间,从而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找到造成格局变化的因素,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上海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19期)
刘悦[6](2019)在《2003—2015陈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州市陈寨为研究对象,采用陈寨2003年、2009年、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量地理学原理,借助ArcGIS软件和Eviews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速度和转化关系等方面分析陈寨2003—2015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住宅用地是陈寨的优势用地类型,耕地明显减少,水域保持稳定,商服用地与公共服务用地均先增加后减少;公共服务用地变化最为活跃,其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22.52%,同时其变化幅度也最大,达到292.82%,其面积增加10.72ha,耕地是其面积增加的主要贡献者且贡献量为5.31ha;驱动因素主要有区域政策、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等,其中,区域政策占主导因素,经济因素是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宁[7](2019)在《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可持续研究是全球研究的重点,人类以社会经济活动为目的,从事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活动,加速对土地资源潜力的开发,促使土地利用格局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导致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科学合理的测算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农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规律和驱动力因素,为农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为研究对象,以1997-2017年的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根据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规律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确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最大关联因子,并提出合理土地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得到结论如下:(1)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2017年耕地占总面积的54.58%,林地占20.13%,草地占5.16%,水域占9.12%,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比重较低,占3.54%,其他用地占7.48%。(2)1997-2007年,耕地、林地、草地、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别为:2.06%、0.83%、8.23%、1.55%,都大于零。而水域和其他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小于零,为-1.16%和-3.43%。2007-2017年,只有耕地和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大于零,为2.21%和0.55%。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皆小于零,分别是:-1.08%、-0.29%、-1.20%、-5.18%。在两个研究区间只有耕地和林地保持大于零的状态,说明农场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土地利用率分别为71.60%、82.53%、92.52%。土地垦殖率是36.34%、44.06%、54.58%。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是214.98、234.77、254.17。说明人类的活动强度增大,一直在利用自然资源,对土地利用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强。(3)通过对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总结出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是自然资源、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因素。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变化的四个主要成分:代表人口、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驱动力综合得分曲线呈上升趋势,说明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逐渐增强。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最大的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钟金铃[8](2019)在《张家界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与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握土地覆被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探讨该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协调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处武陵山特殊困难连片区和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迭加区的张家界市为例,基于1995-2015年五期30 m空间分辨率张家界市土地覆被遥感数据,结合土地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综合分析1995-2015年张家界市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各地类变化的主要的驱动力因子及驱动机制,从而对优化张家界市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可为张家界市乃至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提供有益的依据和指导。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在1995-2015年期间总体变化较大,各地类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水田、草地、水域的变化特征最为明显,其他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最快;从土地覆盖结构来看,林地始终是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部分,其次是水田、旱地和草地;从土地覆盖转移矩阵来看,1995-2015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发生转化中,林地转化发生面积最大,其次为水田、旱地和草地;从流向来看,水田、旱地及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其中以旱地转化为林地最多;分阶段来看,土地覆被转化主要发生在2005-2015后十年,此阶段的土地转化数量较大、转化程度较为复杂,张家界市土地覆盖变化呈现功能复合性、类型多样性、空间分散性以及利用的可持续性等特征。从总的因子重要程度来看,总人口、乡村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建成区面积、公路里程的贡献值较大。从各个主因子来看,产业发展动力因子是推动张家界市土地覆盖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张家界市土地覆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发现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不容忽视,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和水域,这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政策因素是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及农村居民点增加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因子、技术因子和消费因子是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造成张家界市土地覆盖变化复杂度加剧。基于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9-05-22)
拓进宝[9](2019)在《商洛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陕西省商洛市为研究区域,采用2003—2011年间的遥感数据,得到土地利用数据。采用遥感GIS、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2003—2011年商洛市土地利用特征及转换特征,结合商洛市地区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商洛市的耕地面积变化显着,总体呈减少趋势。城镇、交通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的面积相对面积变化平缓,比较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12期)
付建新[10](2019)在《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成为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土地利用/覆被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祁连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保护区,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祁连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共5期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和方法,对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层面构建了影响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方法对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气候因素在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选取了祁连山区1960~2015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气象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方法与ArcGIS空间插值功能对祁连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NDVI可以反映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冰川是研究区内重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一,所以选取NDVI和冰川两种指标,分析NDVI与冰川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是祁连山南坡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2015年分别占49.73%和0.36%;1980~2015年祁连山南坡草地、林地与水域呈现出减少趋势,耕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表现出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以水域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转化面积为主,其中水域减少了165.37 km~2,未利用土地增加了154.22 km~2。门源种马场林地和耕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建设用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值出现在木里镇。通过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发现气候对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较大。(2)祁连山南坡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干扰不如中东部地区强烈,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极大,特选取NDVI和冰川指标,着重研究NDVI和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3)1960~2015年祁连山地区气温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33℃/10a、0.27℃/10a和0.41℃/10a,最低气温对平均气温的贡献最大;气温随着纬度的增加和海拔的上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与降水强度均为缓慢增长趋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与平均风速整体上表现出下降态势,分别为-2.68 h/a与-0.06 m·s~(-1)·(10a)~(-1)。多年均温的升温率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水表现出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态势,年平均日照时数表现出东南少西北多的分布规律。气温、降水、平均风速的突变时间均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东段、中段、西段均温和降水均存在6 a左右的周期。(4)祁连山南坡NDVI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明显。生长季NDVI均值与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均存在14年的周期,生长季NDVI对降水的敏感程度比对气温的敏感程度稍大。(5)1980~2000年气温上升快,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冰川融化速度快,2000~2015年气温上升慢,气温偏低,降水增多,冰川融化速度减缓,说明冰川对气温和降水具有明显的响应关系。冰川面积变化与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呈现明显负相关,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气温的上升幅度(0.54℃/10a)远远大于2000年之后气温的上升幅度(0.03℃/10a),2000年之前冰川减少的面积是2000年之后冰川减少面积的6.17倍,说明冰川对气温具有显着的响应关系。该研究为政府对祁连山南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库车县2009和2016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数据源,运用ArcGIS 10.2、ENVI 5.1和Fragstats 4软件,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景观指数分析了库车县2009—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特征,并选取政策、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综合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库车县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整体呈稳定变化状态,生态环境呈现优良状态;国家和地区政策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都对库车县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某一地区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赵芳,张永福,欧阳雪,翟培.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赵浣玎,李军,李莹莹,邓晓娟,许佳慧.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史涵,李蒙,王向东.1980-2017年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
[5].施羽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
[6].刘悦.2003—2015陈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分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
[7].李宁.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农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8].钟金铃.张家界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与驱动力研究[D].吉首大学.2019
[9].拓进宝.商洛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9
[10].付建新.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