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竞技排球后备人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9)在《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是排球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国排球后备队伍正在缩减,后备人才出现了断层,已经影响了我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与提高。文章简要论述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并分析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主要策略,旨在促进我国竞技排球运动发展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鸿涌[2](2018)在《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竞技体育各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旨在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了解我国现阶段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文件的出台提出一定的建议,从而使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健全现存训练体制;(2)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3)科学制订训练计划;(4)处理好训练、比赛与文化课学习的平衡。(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20期)
华艳玲[3](2018)在《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状况能够反应出竞技排球的水平,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只有重视排球后备队伍的培育,才能让竞技体育得到持久性的发展。关于增强和改善新时代体育任务的提议中表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影响到竞技体育的能否继续性成长,必须严肃办好脱产队员的培育,注意观察和培育顶尖技术的后备队伍。竞技体育的策略目标是后备精英的培育,只有重点关注后备力量队伍的梯级建立,中国在这方面的开展就会有力量。实际看来,竞技体育在竞争中居于弱势,主要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备人才的根本,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后备队伍。本文以云南省开设排球运动训练项目的7个地州市(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玉溪、曲靖、普洱)学校为研究对象,选取查阅文献法、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了解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同时与省外排球运动发达地区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云南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揭示制约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改进排球后备人才培养队伍的学训模式等举措。经过调查发现:目前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现阶段云南省所具备培养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体校较少,且分布范围小;培养系统在发展中,还不够完善,竞赛体系单一;生源选材范围局限,生源数量少,选材主要注重运动员的发展潜能、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业余体校和竞技体校的学生参加排球队的动因分别是为了升学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成为一名高水平运动员,其中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原因是训练对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学校训练基本符合大纲要求,但对心理训练这方面有所欠缺;孩子参加排球队得到家人的支持。培养经费主要由体育局支撑,目前经费分配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教练员学历和职称都不高,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拓展生源范围,加大人才输送渠道。建立合理的选材体系。关注竞技排球教练科学管理、科学选材、科学和知识的创新,并培训和提升其科学研究训练的技术程度的提升,改善教练培育体制,增强对教练的训练能力。完善学校训练及比赛体系。在排球训练中加入合适身体耐力特别是弹跳耐力的练习部分,缩短我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身体耐力与全国年龄相同队员的差距。协调学训矛盾。因材施教,不断的改进教学和训练的手段方法,将学校系统的思想教育优势与体校系统的组织训练竞赛的优势相结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增加经费来源途径,优化设施设备。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完善当前教练培养制度,各阶级体育局应多关注竞技排球教练的培训和文化创新。(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王府,赵欣慧,肖铭[4](2017)在《天津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天津市排球的开展在我国是比较靠前的,天津具有较坚实的排球基础和较高的排球运动水平,特别是天津女排参加全国排球联赛至今十次取得冠军宝座,豪取十冠王桂冠,天津女排已成为天津体育界的一面旗帜。然而,天津竞技排球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仍然不能避免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我国竞技排球的发展需求的趋势。鉴于此,我选定天津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作为研究方向,对天津市现有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找出影(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10-13)
马璋,张若凡[5](2017)在《四川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SWO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良好竞技后备人才储备是运动项目取得优秀竞技成绩的保证和保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SWOT分析法,对四川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储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深入剖析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四川竞技排球后备人才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孟凡素[6](2016)在《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河南省竞技排球人才培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需符合国情,省情以及某地具体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根据我国现有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南省竞技排球人才培养为例,探究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王峰[7](2016)在《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排球世界杯,中国女排再次夺冠,距上次奥运会女排排气夺冠已经十二年的时间了,中国男排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名次,所以我国排球运动是否一直保持现在的现状,取决于后备人才的发展。所以我们研究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变化,来为今后曲靖市排球运动成绩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15期)
陈博[8](2016)在《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排球运动一直深受我国普罗大众的喜爱,我国排球运动于1996年实行了联赛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排球。而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项目,要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后备力量培养不可忽视。有专家及大量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后备力量严重匮乏,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大约需要8-10年的训练,历时漫长。所以对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一旦有所停滞,必然影响我国排球运动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材料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基层体校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对云南省排球后备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03期)
张涛[9](2015)在《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排球作为四川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战绩,也曾培养出张蓉芳、朱玲、梁艳、巫丹和陈静等世界级女排好手;男排曾豪取联赛六连冠,并拥有周建安、张翔、朱刚和张利明等中国男排主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四川男女排近年来的发展举步维艰,男女排均在联赛保级的泥潭中苦苦挣扎。2013年全运会改革赛制,设立叁大球青少年组,四川省排球在成年、青少年男女四个组别资格赛中,仅成年女排进入决赛,其他均无缘八强。其原因是后备人才培养跟不上竞技比赛的实际需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制因较多,且多带区域特点,所以,寻找出四川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各制因间的关系和矛盾,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以四川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寻找四川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主要制因,并进行分析和研究,解构培养方式结构,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和进步。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男女排球竞技水平虽各有其发展历程,但总体呈逐年下滑的趋势;(2)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人才绝大多数集中成都市、宜宾市和绵阳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地区分布极不均衡;(3)沿袭一贯传统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方式,路径单一;(4)培养方式单一,培养模式不合理;(5)由于各方利益取向不一,“体教结合”出现异化,学训矛盾日益突出;(6)专业队、学校、学生各方主体利益博弈通道不畅,造成输送困难;(7)初始训练年龄偏大,训练、竞赛经费不足,参加比赛机会少,比赛场次不足;(8)教练员专业知识技能不够,再培训机会不多,工作压力大,待遇偏低;(9)缺乏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补充路径。为此,研究并提出:(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人才资源培育,扩大排球传统校、试点校布局数量,并将此项举措覆盖至小学;(2)体育、教育部门相互沟通合作,完善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各项制度得以严格执行;(3)加强基层教练员业务培训,设立基层教练员定期培训制度,选派优秀的专业教练员深入一线队伍,指导训练工作,并确保培训制度的顺利实施;(4)拓宽人才输送渠道,打破现有的输送方式和输送渠道中的政策桎梏,促进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合理流动;(5)解构“体教结合”的竞技排球培养模式,厘清该模式中各项元素间的关系,增加该模式中必须内含的体系,构建“体教结合”的全新框架。(6)优化省青年队入队选拔机制,建立和完善运动员、教练员的保障机制;(7)实行专业教练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其文化修养和专业修养,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训练条件和生活条件;(8)扩大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补充路径,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以政府购买的方式予以保障。(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5-11-28)
杨阳[10](2015)在《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六种研究方法分别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从上海市竞技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四种模式(少体校模式,俱乐部模式,体育传统项目模式,“体教结合”模式)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生源,运动等级、年限,选材,文化课学习,场地器材设施,经费、医疗保障以及竞赛等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研究内容,仔细地做到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延伸至全方位的探讨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和情况。结合结果,分析影响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因素,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基础上推动和深化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整个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分为少体校模式、俱乐部模式、体育传统项目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如今并存。少体校模式注重运动训练和技能的培养,集中一体化,技术性强、专业性强,主要是为国家输送青少年的优秀专业排球运动员。而其余叁种模式的培养则是以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校体育与业余训练有机结合。2、运动员的年龄与运动年限呈正比关系,运动成绩越高,运动等级就越高。少体校模式培养的运动员更注重技能和体能的培养,对待文化课成绩的重视度没有其他叁种模式那么高。而体育传统项目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则是关注学习和训练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3、上海市竞技排球教练员的运动经历较为丰富,基本都有市队级别运动经历。教练员的年龄与执教年限呈正比的关系。少体校模式的教练员专业化程度较高,在专业技能上有较强的能力,学历及文化程度相对较弱。体育传统项目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中的教练员总体年龄都处于中年化,缺乏高学历的教练员,没有年轻教练的注入,趋向于老龄化,出现断层的现象。1.4影响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有运动员的生源稀缺;家长支持程度不够;教练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不够;学训矛盾依旧存在:经费资源缺乏多样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2)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竞技体育各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旨在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了解我国现阶段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文件的出台提出一定的建议,从而使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健全现存训练体制;(2)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3)科学制订训练计划;(4)处理好训练、比赛与文化课学习的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郑鸿涌.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3].华艳玲.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4].王府,赵欣慧,肖铭.天津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C].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5].马璋,张若凡.四川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SWOT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7
[6].孟凡素.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河南省竞技排球人才培养为例[J].体育科技.2016
[7].王峰.曲靖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现状研究[J].青春岁月.2016
[8].陈博.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富时代.2016
[9].张涛.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
[10].杨阳.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