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流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绿化,传热传质,街道峡谷,数值模拟
对流传质论文文献综述
崔鹏义,张岩,王梦洁,黄远东,陶文铨[1](2019)在《绿化对街道峡谷内对流传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绿化带可以影响街道内的对流传热及传质作用。利用CFD技术耦合多孔介质模型,研究在高宽比为1:2的街谷内,不同道路绿化布置形式(五种)对街道峡谷内对流传热,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现象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街道内流动结构、温度场和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分析表明,地面升温引起Ri=0.47的混合对流,对于街道峡谷通风有一定增强,但不明显。屋顶绿化可降低流经的空气温度,增强街道峡谷内的对流,但屋顶绿化同时降低了入流风速,不利于街道峡谷内通风。街道峡谷内绿化带数量的增加,可明显降低周围空气温度,但对空气流动阻碍作用更加明显,造成街道峡谷内平均流速降低,污染物CO浓度范围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陈俊,沈超群,王贺,张程宾[2](2019)在《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质引发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RBM对流)对化工传递过程有着显着影响.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气-液体系,并且有限的针对液-液体系的相关研究尚缺乏对RBM对流演化及其引发的界面扰动行为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基于阴影法设计搭建了竖直狭缝内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BM对流特性可视化实验平台,并实验观测了水-甲苯-丙酮叁元体系中丙酮组分扩散传质时出现的RBM对流结构以及其向下层水相主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了水相丙酮初始浓度、甲苯相丙酮初始浓度以及甲苯层厚度对RBM对流特性和液-液界面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作用下,水相上层密度(重力)分层"界面"下凸沉降形成波浪形丘状"界面",并随着"界面"处密度与压力失调的加剧而演变成羽状流;因羽流区"界面"不同浓度梯度引起的传质特性差异,羽状流又可以演变成弱羽状流和强羽状流两种形态;当丙酮浓度梯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近界面处短时间内产生大量RBM对流结构,且结构间相互影响增强而聚并成对流团,并随着传质过程的进行,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强羽状流; RBM对流强度与上下液层丙酮浓度梯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且液-液界面粗糙度及其非稳态波动随着丙酮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嘉民,朱庆勇[3](2018)在《倾斜磁场下叁维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内纳米流体Buoyancy-Marangoni对流与传热传质过程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非Darcy模型利用高阶紧致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了在倾斜均匀磁场作用下叁维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内非牛顿纳米流体支撑液膜的Buoyancy-Marangoni对流与传热传质过程。以羧甲基壳聚糖包覆CuO胶体为支撑液膜的基质,着重分析了液膜厚度、磁场倾斜角度、Rayleigh数、Marangoni数、以及Hartmann数对液膜流动以及传热传质速率的影响。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的结果可以分析在多孔介质支撑液膜内Buoyancy-Marangoni对流与传热传质过程,利用改变磁场强度,磁场角度、温度或液膜厚度等方法强化或控制其流动和传热,这对于理解和设计各种热交换设备和化工设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刘帅,朱庆勇[4](2018)在《具有复杂蒸发表面的多孔介质内幂律流体Buoyancy-Marangoni对流与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一个具有复杂蒸发表面的叁维多孔介质内幂律流体Buoyancy-Marangoni对流与传热传质问题。利用紧致高阶有限体积法求解了多孔介质内非牛顿幂律流体的Buoyancy-Marangoni对流。对于该单相模型,其左壁保持高温T_h和高浓度C_h,右壁则受到较低温度T_l和较低浓度C_l的影响,上壁是复杂蒸发表面,而其余的壁被认为是绝热的和不可渗透的。利用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模拟蒸发表面形状,多孔腔内的流体是含有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幂律流体,多孔介质的固体材料是泡沫铝。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确定幂律流体的幂律指数、Marangoni数、Rayleigh数、浮力比和纳米粒子体积分数对流动以及传热和传质速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祁江羽,杨杰,沙勇[5](2019)在《液滴传质过程中Marangoni对流的引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丙酮甲苯水体系中由于传质而引发的Marangoni效应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二维和叁维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中丙酮相对质量浓度和界面平均流动速度等参数在传质过程中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叁维模型中Marangoni对流引发得更加充分,更贴近于实际情况.随后在叁维模型中,分别考察了Gibbs吸附层与丙酮初始质量浓度对传质的影响,与文献中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液-液界面中Gibbs吸附层的影响可以忽略,而丙酮初始质量浓度越高,Marangoni对流的引发时间越早,强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傅强[6](2018)在《气液传质过程中界面对流现象的PIV/LIF测量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际传质过程中,相界面处的浓度梯度会产生密度梯度或表面张力梯度,若上述梯度导致界面失稳则会引发界面处的自然对流。其中,由密度梯度引发的界面对流现象被称为Rayleigh效应,由表面张力梯度引发的界面对流现象被称为Marangoni效应。界面对流的产生能够大大提高传质效率,因此研究界面对流现象对强化吸收、精馏、反应等化工单元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一种用于研究界面对流现象的实验定量观测技术——粒子成像测速(PIV)和激光诱导荧光(LIF)的联用技术,同步获得了传质过程中的液相速度场和浓度分布,定量分析了界面对流的发展过程及其引起的液相湍动程度和传质增强效果,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了对界面对流传质过程中动量传递与质量传递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全新认识。研究表明伴随Rayleigh效应的传质特性表现为近界面涡旋流动驱动下的对流传质,其中涡量是影响传质速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关联建立了传质系数与涡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为通过速度场测量估算Rayleigh对流条件下的传质系数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Rayleigh对流传质过程的测量和分析表明对流的发生显着提高了由传质和黏性耗散引起的过程不可逆程度,而随着Rayleigh数的减小,过程的不可逆程度随之降低,伴随着更小的能量损失。该过程的不可逆性主要来自于传质过程,流体内部的非平衡区域主要分布于近界面处和高浓度指状流边缘。最后,分别研究了两种界面对流条件下,不同的液相主体流速对对流传质过程的影响。在低液相主体流速下,溶质在Rayleigh效应作用下下沉从而形成高浓度叁角区域,对流传质过程由Rayleigh效应控制而非液相主体流动控制,此条件下的Sherwood数与Reynolds数呈负相关关系。而在Marangoni效应发生的对流传质过程中,可观测到带状对流结构,传质过程仍由液相主体流动控制,Sherwood数与Reynolds数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冬[7](2018)在《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对流现象由于对许多化工传质分离过程,如吸收/解吸、萃取、精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被广泛研究,主要包括由密度梯度驱动的Rayleigh对流和由界面张力梯度驱动的Marangoni对流。研究者们已经采用实验观测、定量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普遍结论。本文主要从非平衡热力学和传质学的角度,从理论上分别探究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机理,以期得到有益于传质系统的过程控制与强化的方法。本文通过前人建立的气液传质装置和定量纹影系统,从垂直界面方向上观察乙醇吸收和解吸CO_2传质过程中产生的Rayleigh和Marangoni对流。从局部和全局熵产率不同水平上分析了界面对流演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由于传质过程不可逆导致的可用能量损失,得到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原因。局部熵产率分布表明,局部扰动以增加由密度变化导致的重力势能或由界面张力变化导致的界面能的形式引发系统的不稳定,当增加的能量足以克服流体的黏性摩擦时对流发生。临界熵产率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提供了一种更简单和准确的方法确定对流的引发,其临界热力学性质取决于物系的性质和所处的边界条件;全局熵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界面对流通过改变系统的不可逆路径而实现传质强化。此外,从传质学的角度,通过对非稳态对流传质方程的理论分析,揭示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机理在于速度场与浓度梯度场之间的协同,并引入了质量积耗散来评估传质过程中因传质能力的损失而导致系统的不可逆性。通过分析乙醇吸收和解吸CO_2过程中由界面对流产生的局部质量积耗散分布,得到了在界面浓度恒定时,对流发生后的质量积耗散与场协同程度具有相同的变化,并与热力学分析对比,得到传质过程中由于传质阻力导致的传质能力损失与其产生的能量耗散分布一致,分别代表了传质学和热力学两个角度对界面对流现象的研究。本文的创新性主要有叁个方面:首次将熵产率分析引入到非稳态界面对流临界引发的实验研究中,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提供一种新的、更准确的定量方法判定对流状态的转变;对界面对流强化传质过程的能量转化进行了详细分析,识别能量耗散的发生位置,为优化传质性能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提供可能;将速度场与浓度梯度场的协同作用与传质强化效果建立联系,并用质量积耗散函数评估场协同程度,揭示了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小勇,刘显茜[8](2018)在《一种对流传质传热模拟方法:考虑土豆片中叁种不同流体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文献报道了土豆片干燥模拟方法。然而,其并没有清晰解释传热传质耦合机理。本文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土豆片中的温度演化和水分迁移。创新点是考虑到土豆片中存在叁种不同流体速度以及认为材料物理变量之间相互影响。模拟证明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同时研究了不同的风温,风速以及空气相对湿度对干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傅强,张会书,胡楠,袁希钢,余国琮[9](2018)在《水溶解CO_2过程界面对流现象的PIV/LIF测量及传质系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用于观测水溶解CO_2过程界面Rayleigh对流现象的粒子成像测速(PIV)和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联用方法,同时获得了该对流传质过程的液相速度场及浓度分布,定量观测了Rayleigh对流的发展过程。经界面对流发生条件下传质过程的分析,指出Rayleigh对流过程的涡量是影响传质过程的主要因素,给出了传质系数随涡量的变化关系和相应的关联式,进而为通过液相速度场的测量预测Rayleigh对流条件下的液相传质系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宁[10](2017)在《传热—对流—传质耦合作用下盐岩水平溶腔的流体运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岩体是国际上公认的储存能源的理想介质,在我国,盐岩矿床地下储库作为“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工程,主要用来应对因为季候变化所导致的调峰不协调和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供气。其它国家盐岩储库通常建设在深埋的盐丘中,且大多属垂直储库,但我国盐岩矿床的特征为:盐岩层数相对较多,单层厚度较薄、软弱夹层较多,直接应用国外建造垂直型盐岩储库的工艺,必然会穿过较多的夹层,一方面储库建造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后期运营中,储库的稳定性同样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基于我国盐岩矿床的特点,本文以层状盐岩矿床中水溶造腔为背景,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盐岩水平溶腔的造腔过程中的传热—对流—传质耦合作用下流体运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与工程中盐岩水平溶腔相似的圆柱形腔体模型。本文采用量纲分析法中的π定理建立相似准则,并确定工程与模型的相似比,根据相似比确定实验中的管柱参数和流量大小等,为了利于观测实验中的流体运移情况,模型腔体采用有机玻璃制成,实验过程与实际工程中的注水排卤工艺相同,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流体运移示踪剂法实验。考虑不同套管间距、注水流量、盐水浓度、循环方式以及射流方式五种工艺条件下的流体运移规律差异。得出盐岩水平溶腔流场分布从上到下依次为:缓冲扩散区、对流扩散区和饱和沉淀区。缓冲扩散区为盐岩溶蚀的主要区域,对流扩散区是高浓度盐水与低浓度盐水的混合的主要区域,饱和沉淀区的盐水浓度几乎接近饱和,所以此区域的盐岩溶解速度很小。基于五种工艺对水平溶腔流体运移的综合评价,建议套管间距为20 m,注水流量为150 m3/h,循环方式采用正循环,射流方式采用单孔射流,较有利于盐岩水平溶腔的建造。同时实际工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控制上溶,且在设计管柱系统在水平盐岩层中的位置时,在保证留有底板的前提下,管柱系统尽量选择盐岩层较低层位,以满足腔体稳定性和对盐岩层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3)THC耦合作用下盐岩水平溶腔造腔期流体运移数值模拟。通过FLUENT软件对造腔期的流场、浓度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套管间距、注水流量和循环方式叁种工艺条件下,THC耦合作用下的流体运移规律,得出岩盐水平溶腔流场分布规律:从中心管注入的淡水明显的向腔体上部偏转运移,进入腔体顶部的缓冲扩散区,然后遇到腔体上壁面限制后,沿上壁面运移,缓冲扩散区的流速最大,饱和扩散区的流速最小,对流扩散区的流速居中。岩盐水平溶腔浓度场分布规律:除了注水口区域的盐水浓度较低以外,其它区域的盐水浓度均较高。岩盐水平溶腔温度场场分布规律与浓度场分布规律相似。基于套管间距、注水流量和循环方式叁种工艺对THC耦合作用下的盐岩水平溶腔流体运移的综合影响,建议套管间距为20 m,注水流量为150 m3/h,循环方式采用正循环,较有利于盐岩水平溶腔的建造。(4)盐岩水平溶腔腔体边界扩展规律研究。注水开采初期,腔内流体流动主要集中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注入淡水对出水口的左端区域扰动几乎很小,该区域的流体流速极小,溶盐高度极小。随着注水时间的增长及溶解的进行,注水口的盐岩溶解高度明显高于出水口,且注水口上部盐岩溶解高度为整个溶腔内溶盐高度最大的位置,其它位置的盐岩溶解高度逐渐减小。在100天注水时间内,盐岩水平的溶腔形状由开始的扁平型变成楔型。注水周期内,随着溶解的不断进行,出水口流速明显降低,但降低的速率逐渐减小;腔内以及出水口的浓度随注水时间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规律,然后随注水时间的增长逐渐趋于平稳;腔内以及出水口的温度随注水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浓度的变化规律相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对流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质引发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RBM对流)对化工传递过程有着显着影响.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气-液体系,并且有限的针对液-液体系的相关研究尚缺乏对RBM对流演化及其引发的界面扰动行为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基于阴影法设计搭建了竖直狭缝内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BM对流特性可视化实验平台,并实验观测了水-甲苯-丙酮叁元体系中丙酮组分扩散传质时出现的RBM对流结构以及其向下层水相主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了水相丙酮初始浓度、甲苯相丙酮初始浓度以及甲苯层厚度对RBM对流特性和液-液界面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作用下,水相上层密度(重力)分层"界面"下凸沉降形成波浪形丘状"界面",并随着"界面"处密度与压力失调的加剧而演变成羽状流;因羽流区"界面"不同浓度梯度引起的传质特性差异,羽状流又可以演变成弱羽状流和强羽状流两种形态;当丙酮浓度梯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近界面处短时间内产生大量RBM对流结构,且结构间相互影响增强而聚并成对流团,并随着传质过程的进行,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强羽状流; RBM对流强度与上下液层丙酮浓度梯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且液-液界面粗糙度及其非稳态波动随着丙酮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流传质论文参考文献
[1].崔鹏义,张岩,王梦洁,黄远东,陶文铨.绿化对街道峡谷内对流传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陈俊,沈超群,王贺,张程宾.液-液两相液层间传质过程的Rayleigh-Bénard-Marangoni对流特性[J].物理学报.2019
[3].李嘉民,朱庆勇.倾斜磁场下叁维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内纳米流体Buoyancy-Marangoni对流与传热传质过程的模拟[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4].刘帅,朱庆勇.具有复杂蒸发表面的多孔介质内幂律流体Buoyancy-Marangoni对流与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5].祁江羽,杨杰,沙勇.液滴传质过程中Marangoni对流的引发[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傅强.气液传质过程中界面对流现象的PIV/LIF测量及研究[D].天津大学.2018
[7].李冬.界面对流强化传质的理论分析[D].天津大学.2018
[8].王小勇,刘显茜.一种对流传质传热模拟方法:考虑土豆片中叁种不同流体速度[J].价值工程.2018
[9].傅强,张会书,胡楠,袁希钢,余国琮.水溶解CO_2过程界面对流现象的PIV/LIF测量及传质系数预测[J].化工学报.2018
[10].李宁.传热—对流—传质耦合作用下盐岩水平溶腔的流体运移[D].太原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