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理念下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王萍萍
摘要:本文对“学本理念下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界定了“学本”的概念,并指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精当的内容。之后罗列了一些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出现的偏差现象,最后结合课例重点阐述从“学本”的角度进行学习内容选择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学本;教学内容
对语文教学本位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立足点问题。当下有“师本”、“文本”、“生本”之说,之后又出现一种新说法——“学本”。何谓“学本”?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课堂中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品质的养成都是在“学本意识”驱动下的学习行为。
任何有效的学习行为要从学习内容开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精当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情感,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但由于语文学习内容过于“杂、大、多、碎”:每篇课文无不涵盖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听、说、读、写,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可供训练的点也很多。这样势必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出现偏差现象。
一、现状透析
1.教学内容选择过易
教师选择的是学生一读就会的生字词和浅显的内容表达,没有思维的广度、深度,没多少可以探究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读、说这样显而易见的内容,其学习行为是徒劳无效的。
2.教学内容选择过深
教师自身语文功底深厚,文本解读时如剥笋般层层深入。有时得意于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顾及年段特征和学生年龄特点,将其作为学生学习内容,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场。
3.教学内容选择过偏
受以往感悟型课堂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一时难以改变,教学的触角总是自然不自然地伸向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你体会到什么?哪里感动了你?”等话题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向内容,忽视了对表达形式的发现。
4.教学内容选择过硬
当前教学转向“语用”教学,关注语言表达形式。有的老师就生硬地理解为“语用”就是语言训练。教学脱离学习情境,硬梆梆地告知学生概念性知识,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总分、并列的构段方式;从一般到典型的选材方式……弄得学生索然无味、一头雾水。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钻进去潜心体会本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练习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等,再在精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训练点。
以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例,谈谈从“学本”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1.教学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才会自发学习,这种学习也是最持久、深入的。教师考虑教学内容时,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才能真正和教师、文本、同伴展开有效对话。
如神话《夸父追日》,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叙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塑造了勇往直前的夸父形象。调查学生读后的印象发现,“神奇”是学生的兴趣点,他们普遍认为:“有意思,很神奇,夸父太了不起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关注神奇,将“神奇”作为教学抓手。笔者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内容选择:
(1)默读课文,划出你觉得最神奇的句子:
①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②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③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④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2)这几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神奇,自己去读读,圈圈。
(3)关注圈出的重点词,它们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比喻、夸张)这样写有什么好?
(4)大地山河发出巨响是什么样的?你能试着也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说说吗?
以上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神奇”作为切入点,感受神奇、交流神奇、描述神奇,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发挥了有限时间内的最大化效益。
2.教学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发展点
学习一类知识,不应囿于掌握本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有学习提升的空间。
同样以《夸父追日》为例,故事的“神奇”是学生的兴趣点,“为什么这么神奇”是学生的疑点。但学习还应往前走一步,从个到类,从类到体,也就是文体。所以还可以安排以下环节:(1)用学习神话的方法互文阅读神话——《伏羲降龙》;(2)课外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了解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又如《彩色的非洲》,一位老师教学写植物的第4自然段,选择的教学内容是: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特色是先写常见的野花、树花,最后写非洲特有的花树。层层深入,写出非洲的五彩斑斓;比较发现课文其他语段也是这样写的;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动物”、“日常生活”、“艺术”。
①快速默读,圈出所写的景物;
②填写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反馈,通过联系比较、阅读练习,感受作者从常见到特有、从外表到内心的层层递进的写法。
这段教学内容的选择,让学生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发现作者抓住景物,从大到小再聚焦的层层深入的写法。这样的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立足于学生语言发展的增长点。
3.教学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接受点
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量度,坚持适量适度原则。适量,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量上要控制好,内容太多,学生难以消化。适度,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要控制:内容过难,学生不易理解,挫伤学习积极性;过易,既降低教学要求,又影响学生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使内容的难度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层次上,让学生有跳一跳就摸得着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
一位教师执教《西门豹》第一课时,就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做了以下教学内容选择:
(1)阅读1—9自然段,发现西门豹调查的方法。(一问一答)
(2)学习4次对话,体会写法。通过比较发现老大爷的回答都是“先概述后具体”的方式。
(3)西门豹调查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天灾、人祸,请选择其中一个原因,运用文中的话,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天灾人祸写具体。
这位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是脱离实际和无效的。首先,发现西门豹的调查方法是用问答方式,这是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其次,发现老大爷的回答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式,甚至要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回答方式是为了体现天灾人祸。这样的内容选择比较牵强,因为老大爷的话并不是“先概括再具体”的构段方式的典型,他这样说也不是为刻意体现天灾人祸,只是因为他找到倾诉对象,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了。因为方向不明确,方法不清楚,学生很难理清“老大爷是怎么说具体的”,之后的迁移表达环节就是无意义、拔高的。
在钻研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对以上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①通过“荒”的字理分析,想象画面,研读“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西门豹从老大爷的四答中知道“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哪些原因?同时融入学习策略:从老大爷话中圈出关键词,提取信息。
③西门豹通过问话找到主谋、帮凶、受害者。如果是你,接下来会怎么做?西门豹又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次从老大爷的话中提取信息,发现西门豹不仅会问话,还能听出隐含信息:邺的百姓很迷信。
④结合断案过程,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以上教学内容的重新确立,避开了枯燥的教学分析,生搬硬套的语段仿写。遵循文本特点,考虑学生的接受力,用圈关键词提取显性信息,提炼隐性信息,从而加深对西门豹的认识。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4.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学生的疑难点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产生疑问之时是学习之始。学习之路如果是解决问题之道,将是积极高效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追问“如果我是学生,什么地方是不理解的?”不停追问,不停换位,找到学生的疑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如《最大的“书”》一文,学生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说岩石是书?”据此,教学内容选择时需关注三句话:
(1)“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2)“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3)“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认真研读这三句话,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岩石一层层的,样子像书;岩石上有雨痕、有波痕、矿物,有字像书;岩石上有树叶、贝壳、鱼,有图画像书。此时的学习,不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选择教学内容时,只有践行“学本意识”,学生学习的方向才是正确、明亮的。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收获精神成长的语文学习养料。
参考文献:
[1]周秀兰.回归小学语文学习本质的七项高效学习法[J].学周刊,2012(6)
[2]赵芹.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J].小学时代教师,2010(11).
[3]王春明.小学生本语文的教学思路[J].现代教育论丛,2009(8).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一小
邮政编码:3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