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灾害易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
灾害易损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雷文,林少松,黄家积,王涪德[1](2019)在《东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及风险区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9—2012年广东省雷电监测网东莞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和2004—2016年东莞市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东莞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雷击密度、综合灾度、经济(GDP)以及人口密度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将脆弱性构成要素进行图层迭置并量化处理,最终形成东莞市1 km×1 km格栅形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将雷灾脆弱性模型精细化,有利于更加精确地掌握城市雷电灾害风险防控重点,从而为东莞市科学、有效地做好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灾害防御》期刊2019年03期)
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2](2019)在《基于路网结构的岷江上游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主要以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为评价指标,而忽略公路主要职能为完成车辆通行的现状,本文以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为例,从路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建立了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未考虑都汶高速和考虑都汶高速两种路网结构的易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未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较低易损等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5%;(2)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低易损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7%,考虑都汶高速的路网结构易损性明显降低;(3)考虑和未考虑都汶高速两种情况下,岷江上游地区路网易损性趋势为:国道易损性<省道易损性<县道易损性,高等级公路对于降低其自身和路网整体易损性有重要作用;(4)采用新建迂回线路、改建或扩建道路等方式优化路网结构和功能,可有效降低路网整体的易损性。(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05期)
王丹璇[3](2019)在《赣江上游区洪水灾害易损性定量评价与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层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与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对赣江上游区洪水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高、较高易损性地区分布于河网周边和低坡地,易损性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崇义县、大余县;中部、东南部洪水灾害易损性较高且在赣江上游区间隔分布。本文成果提供了遭受洪水的潜在损失程度的决策信息,对于提升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3期)
黄新年,吴学森[4](2019)在《某综合医院灾害易损性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医院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顺位,确定该院需要重点应对的风险事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该院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策略,把医院灾害易损性降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于每一风险事件,均从发生可能性、严重性(损伤-防范)方面建立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选择综合指标法进行灾害易损性调查,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事件进行排位。结果:该院高风险危害依次为医疗纠纷风险(R=129.28)、网络舆论事件(R=101.46)、电梯意外事件(R=90.01)、网络信息系统瘫痪(R=89.47)和医院感染(R=84.81)。结论:该院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事件主要为医疗纠纷风险、网络舆论事件、电梯意外事件、网络信息系统瘫痪和医院感染。应对风险事件,医院可通过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预警体系,有针对性的制定或完善相应预案,组织开展培训及演练,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减小灾害对医院运行和医疗工作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巍,李宗坤,葛巍[5](2018)在《中国溃坝洪水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及其等级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溃坝洪水灾害具有强度大、损失重、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溃坝洪水灾害易损性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结合统计年鉴和灾害易损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溃坝灾害易损性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于完善灾害易损性理论以及为进一步定量研究溃坝洪水灾害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与绿色发展——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8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5)
杨江涛[6](2018)在《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动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位于中国第一、二阶级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地形上的隆起区,经济上的低谷区,又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是山区聚落发展的典型区域,地质灾害活动频繁,进行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年鉴数据翻阅整理、SPSS的统计等手段建立了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并根据岷江上游叁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获取情况,并选择了人口密度、万人医生数、万人村委会数、建筑覆盖率、经济密度、人均GDP、道路密度、地质灾害密度、防护工程数量等16个指标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熵值综合评价模型,通过ARCGIS软件,得出整个岷江上游地区2006、2009、2015年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图,并探讨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时空差异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取得了以下结论:(1)每年度各指标易损值的权重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公路密度、经济密度、建筑覆盖率及人口密度始终是影响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最主要因子;(2)岷江上游地区聚落迁移变化较大,聚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急剧减少,由传统的农牧聚集地逐渐搬入城市,作为主要聚落迁移目的地的各县县城更应该加强防灾应急能力建设;(3)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是动态变化中的,易损性2009年最大,2015年次之,2006年最低,说明汶川地震给岷江上游带来了巨大伤害,而2015年易损性的大幅度降低说明震后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效;(4)在受到汶川地质影响强烈地区,如汶川县、茂县,易损值较高,且09年最高;在受汶川地震影响较小,地质灾害发育较少的地区,主要为松潘县的大部分区域,受经济影响因素较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易损值逐年上升。同时易损值也受到产业结构与政策资金投入的影响较大。易损性作为风险评价的一部分,是区域风险合理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时空关系的探讨,发现岷江上游地区易损情况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条件、聚落迁移及民族文化的变革深深影响着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变化。在面对易损性快速变化的状态下,需要更加的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应急建设、部门协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培训与避险演练、引入外来资金力量、项目治理、救灾物质储备方面加强建设,在山区发展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敏,孔尚成,王秀英[7](2018)在《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与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青海东部地区10个气象台站1997—2012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2008—2014年闪电定位数据和1997—2014年雷电灾害资料,将雷暴日数、雷击密度、综合灾度、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了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模型,依据气象灾害学分级统计法划分出雷电灾害易损性等级,形成了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域呈分散分布的特征,极高易损区在大通县、化隆县,次高易损区在湟中县、互助县,中易损区在省会城市西宁市、湟源县,低易损区在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县和循化县。(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孙浩,杨桂元[8](2017)在《基于交叉DEA-Tobit模型的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我国各地区的地质灾害易损性,采用DEA交叉模型与聚类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对我国各省(市)的易损性进行等级划分;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潜在因素,在DEA交叉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Tob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受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地形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杨宗佶,丁朋朋,乔建平,邓创[9](2017)在《输电线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以四川路茂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输电线路承灾体的属性特征、空间属性和成灾恢复力叁个方面因素,选取了输电线路铁塔的塔型、耗钢量、定位高等八个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贡献权重法(CRW),对路茂线输电铁塔的易损性进行了定量评价。运用GIS系统中的自然断点法对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易损性结果进行分级和制图。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垂直档距、地形坡度和塔型等叁个因素对铁塔易损性的贡献最大,铁塔N12~N18、N29~N31、N33~N35之间的线路处于高易损性区,后期维护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护措施,防止线路遭受地质灾害的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春燕,钟博宏,张宇飞[10](2017)在《广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评估和易损度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州市2013—2015年闪电监测资料和2010—2015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雷击大地密度的空间分布和雷电灾害频度特征;并结合广州市人口密度、GDP等特征,选取雷击大地密度NG、雷电灾害频度P、生命易损模数L和经济易损模数D这4个参数作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建立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程式,对广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分析,从而形成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结果表明:天河为极高风险区,海珠、萝岗、番禺和花都为高风险区,越秀、荔湾、黄埔和白云为中风险区,从化、增城和南沙为低风险区。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17年06期)
灾害易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有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主要以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为评价指标,而忽略公路主要职能为完成车辆通行的现状,本文以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为例,从路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建立了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未考虑都汶高速和考虑都汶高速两种路网结构的易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未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较低易损等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5%;(2)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低易损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7%,考虑都汶高速的路网结构易损性明显降低;(3)考虑和未考虑都汶高速两种情况下,岷江上游地区路网易损性趋势为:国道易损性<省道易损性<县道易损性,高等级公路对于降低其自身和路网整体易损性有重要作用;(4)采用新建迂回线路、改建或扩建道路等方式优化路网结构和功能,可有效降低路网整体的易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害易损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雷文,林少松,黄家积,王涪德.东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及风险区划分析[J].气象灾害防御.2019
[2].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基于路网结构的岷江上游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公路.2019
[3].王丹璇.赣江上游区洪水灾害易损性定量评价与区划[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4].黄新年,吴学森.某综合医院灾害易损性现状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
[5].李巍,李宗坤,葛巍.中国溃坝洪水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及其等级标准研究[C].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与绿色发展——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8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杨江涛.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动态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8
[7].王敏,孔尚成,王秀英.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与区划[J].气象科技.2018
[8].孙浩,杨桂元.基于交叉DEA-Tobit模型的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杨宗佶,丁朋朋,乔建平,邓创.输电线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以四川路茂线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
[10].张春燕,钟博宏,张宇飞.广州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评估和易损度区划[J].陕西气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