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创造力论文-丁冠琪

企业知识创造力论文-丁冠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知识创造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分享,员工创造力,关系和面子,企业社交媒体

企业知识创造力论文文献综述

丁冠琪[1](2019)在《企业社交媒体、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渐从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人才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战略资产。人才是具有专业知识,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优化企业员工知识储备便成了企业维持并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知识分享可以让知识在企业内“流动”起来,多元化的知识开阔了员工的视野,更提高了员工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分享知识,提升员工创造力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持续革新相交融。前者决定了个体的核心价值观,而后者则悄悄改变着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两者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意欲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新媒体技术相关理论和人力资源相关理论,重点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技术对员工知识分享和其创造力的作用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如下叁个子研究:子研究一结合个人的心理动机和中国本土文化来解释中国员工具体的知识分享意愿。具体说来,本子研究依据动机理论,选取外部心理动机(预期的互惠关系和预期的外部奖励)和内部心理动机(自我价值感)作为影响员工分享知识意愿的叁大因素;尝试深刻解读关系和面子本土文化的调节作用下,这叁大心理动机对员工知识分享意愿的不同影响。子研究二探寻了合作氛围和竞争氛围下,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的ESM使用与团队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对知识分享及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本子研究沿用前人对企业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的分类,结合交流可视化理论阐述了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的ESM使用知识分享的不同作用机制,进而影响员工创造力。另外,考察了两种基本且重要的团队氛围:合作氛围与竞争氛围的调节作用。深入剖析了在这两种团队氛围中,企业社交媒体在员工知识分享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子研究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团队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工作压力源和员工创新之间关系的跨层次影响分析。作为知识分享重要成果的员工创造力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工作压力源是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子研究采用工作挑战型-阻碍型压力源框架,分别探索这两种压力源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并套用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探讨员工因使用企业社交媒体所提高的工作控制力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工作压力源(既工作要求)和员工创造力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整理现有文献、实地采访调研、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多种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相关分析,最终得到的主要结论和理论价值包括:第一,倾向换回面子的人群难以被激励进行任何可能会带来负面评价的行为,无论是外部的各种奖赏还是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无法打破这类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渴望获得面子的心态不一定总是产生积极的影响;关系导向的人群和渴望获得面子的人群关注点往往不同,关系导向的人群倾向建立和谐互惠的关系因此往往避免凸显自己发生冲突,而渴望获得面子的人群更重视内心的自我价值感往往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影响深远。从文化的角度丰富了我们对个人心理动机影响知识分享意愿的认识,提供了更全面的见解,拓展和深化了心理动机理论在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第二,无论是团队任务导向的ESM使用还是关系导向的ESM使用都对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种高强度的知识分享进而对员工创造力有显着的正面作用。并且较强的合作氛围下关系导向的ESM使用对知识分享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竞争氛围下任务导向的ESM使用对知识分享的促进作用更显着。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交流可视化理论,证实了无论是围绕任务的ESM使用还是以维护关系为中心的ESM使用都可以知识分享促进创新,并且丰富了团队氛围和IT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第叁,挑战型压力源提升员工创造力而阻碍型压力源损害员工创造力。这一研究结果响应了 Byron等的猜想“不同类型的压力源可能通过不同的影响机制影响创造力”,丰富了压力源-创造力关系的研究。此外,任务导向的ESM使用作为积极的工作控制,强化挑战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弱化阻碍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负向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关系导向的ESM使用对挑战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显着影响,反而强化了阻碍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得到了验证,丰富了资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交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5)

顾欣[2](2018)在《关于企业员工知识分享与创造力的研究——以陕西省有色系统国有地勘企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有地勘企业改革创新已进入新阶段,研究企业中知识分享和创造力的相互关系及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有地勘企业部门内新老员工和跨部门员工知识分享通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创造力的相互关系,揭示出跨部门员工知识分享能显着增加员工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且社会资本能显着提高员工创造力。(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8年S1期)

张渊,张同建,陈彪[3](2018)在《强化激励、隐性知识转化与组织创造力的相关性——基于长叁角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型团队的数据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知识是研发型团队的主体性知识资本,知识转化是研发型团队的主导性知识行为。基于长叁角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型团队的样本数据,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强化激励、隐性知识转化和组织创造力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强化激励在组织创造力培育目标上的微观促进机理,发现对隐性知识转化的优势促进路径和不足之处,从而为强化激励的深化和拓展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研究表明:正强化激励对知识社会化、外显化、内隐化存在促进作用,负强化激励仅对知识外显化存在促进作用;知识社会化、外显化和内隐化对组织创造力的成长存在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陈文春,张义明[4](2017)在《知识多样性对高科技企业团队创造力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创造力理论和知识整合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针对知识多样性对高科技企业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多样性通过协调式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提升团队创造力;系统式知识整合对协调式知识整合和团队创造力间关系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调节协调式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即系统式知识整合高的情况下,协调式知识整合能够完全中介知识多样性和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反之,相应的中介作用不存在。本研究揭开了知识多样性到高科技企业团队创造力之间"黑箱"中的"黑箱",对提升高科技企业团队创造力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李家俊,李晏墅[5](2017)在《高科技企业跨功能研发团队内外知识整合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团队内外知识整合的区分向前延伸到对知识获取来源的分析,用内部沟通和跨边界活动反映团队内外联系,进而探讨内外知识整合过程对跨功能团队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对2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112个研发团队的487名员工及相应主管的研究发现:团队内外联系所获得知识必须通过有效整合才能促进团队创造力的提升;跨边界活动的作用不明确,只有结合内部沟通的共同作用,才能对知识整合及团队创造力产生影响;内部沟通对知识整合和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明确,在任务不确定程度较高时,其促进作用更强。(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刘阳,过仕明,李臣,田波[6](2016)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信息创造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信息创造作为企业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素,已成为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战略基点、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武器。文章通过阐述组织知识创造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企业的知识信息创造力及其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企业知识信息创造力模型,从个人、团队、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四个方面说明企业知识信息创造力的实现方式,以期丰富相关的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加以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朱海燕,肖轶[7](2014)在《创造力开发视野下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构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中小企业构建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4年36期)

徐建中,曲小瑜[8](2014)在《团队跨界行为、知识交易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研究——基于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5个装备制造企业团队(包含441个团队成员)为样本,探讨了团队跨界行为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理,尤其研究团队知识交易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及不确定性规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团队跨界行为的叁个维度(使节行为、协调行为、侦测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知识交易在团队使节行为、协调行为和团队创造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团队侦测行为和团队创造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低不确定性规避能够强化团队跨界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4年07期)

顾建平,王磊[9](2014)在《组织嵌入、创新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员工创造力:基于长叁角地区高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6个主要长叁角城市20家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员工为问卷调查对象,运用SPSS16.0分析组织嵌入、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表明:组织匹配和组织牺牲对知识员工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果,高技术企业在管理知识员工的过程中,要重视员工与企业的紧密度,激发知识员工发挥自身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李苹[10](2013)在《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创造力开发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企业创造力开发与知识产权管理内容进行分析与应用研究。首先,为将企业创造力开发流程明晰化,构建企业创造力开发的霍尔叁维结构,将时间维分为发现阶段、培养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逻辑维分为提出问题、设计目标、综合方案、系统选择和实施计划,知识维分为人文、科技、创造、管理和专业知识等。同时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创造力开发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创造力开发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等制度会激发企业创造力开发工作有效运作。其次,为提高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效率,针对企业创造力开发培养阶段的创新活动(合理化建议),采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明确包括合理化建议的提出与采纳、实施、申报、评审与奖励四个方面的企业合理化建议管理流程,在分析系统设计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阐述系统主要功能,指出系统运行环境,开发系统数据库,设计出企业合理化建议管理系统。最后,以H公司为例,分析企业创造力开发现状,应用企业创造力开发叁维结构制定企业每个阶段的目标和方案,并将企业合理化建议管理系统应用于该企业,对企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5)

企业知识创造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国有地勘企业改革创新已进入新阶段,研究企业中知识分享和创造力的相互关系及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有地勘企业部门内新老员工和跨部门员工知识分享通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创造力的相互关系,揭示出跨部门员工知识分享能显着增加员工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且社会资本能显着提高员工创造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知识创造力论文参考文献

[1].丁冠琪.企业社交媒体、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顾欣.关于企业员工知识分享与创造力的研究——以陕西省有色系统国有地勘企业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8

[3].张渊,张同建,陈彪.强化激励、隐性知识转化与组织创造力的相关性——基于长叁角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型团队的数据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8

[4].陈文春,张义明.知识多样性对高科技企业团队创造力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

[5].李家俊,李晏墅.高科技企业跨功能研发团队内外知识整合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7

[6].刘阳,过仕明,李臣,田波.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信息创造力研究[J].情报科学.2016

[7].朱海燕,肖轶.创造力开发视野下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构建探讨[J].价值工程.2014

[8].徐建中,曲小瑜.团队跨界行为、知识交易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研究——基于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

[9].顾建平,王磊.组织嵌入、创新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员工创造力:基于长叁角地区高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

[10].李苹.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创造力开发及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3

标签:;  ;  ;  ;  

企业知识创造力论文-丁冠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