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派论文-马晨晨

文化学派论文-马晨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学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学派,代表人物,翻译思想,存在意义

文化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马晨晨[1](2019)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发生了一个显着的变化:随着交际理论逐渐渗透进翻译理论,使得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转换转移到了文化的转换上,即更注重文本以外的研究。这种从对纯文本转向对文本之外的研究催生出了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学派——翻译的文化学派。文章通过对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以及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评述,突出翻译的文化学派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文化学派和"文化转向"确存有些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仍有其存在的意义,文化学派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2期)

王向清,温娟[2](2019)在《欧美青年亚文化学派的逻辑展开以及中国学派的创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美青年亚文化学派历经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之后,进入后亚文化时代:芝加哥学派触发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初兴;伯明翰学派促进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推进;新媒介刺激后亚文化研究的拓展。但是,后亚文化之后,青年亚文化研究面临叁大困境:对以阶级为核心的结构性不平等的漠视,使得后亚文化理论的解释力大打折扣;对政治因素和权力干预的忽视,使得后亚文化研究成果无法解释诸多青年亚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由社会分工的差异带来的职业差异,对塑造不同青年群体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走出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实困境,创建青年亚文化中国学派既有很大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创建青年亚文化中国学派的途径包含"理论取向"和"理论建构"两个层面。(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龙成鹏[3](2018)在《再谈“彝族文化学派”的崛起——兼论《楚雄彝族文化丛书》《楚雄民族文化丛书》》一文中研究指出楚雄州又出书了,这次一出就24本。2017年12月13日,楚雄州民族宗教委为他们组织编撰的《楚雄彝族文化丛书》和《楚雄民族文化丛书》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数十位来自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楚雄的民族研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两套丛书,用通俗方式,讲述学术问题,涵盖了楚雄州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白族、哈尼族等不同少数民族,以及这些少数民族中历史、文化、音乐、歌舞等等方面,堪称通俗版的楚雄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丛书主编、原楚雄州民族宗教委主任周国兴介绍,丛书共计300万字,编撰开始于2014年5月,持续(本文来源于《今日民族》期刊2018年04期)

方敏[4](2017)在《浅谈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与文化学派的交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理论研究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语言学派理论,另一个是文化学派理论。在实际的翻译中往往是两种理论的有机结合,二者互补互融,缺一不可。语言学理论是翻译的必要条件,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构造、词汇基础上才能把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化理论是翻译的充分条件,只有把握文章创作背景及读者心理等文化方面因素,才能恰当巧妙的进行翻译。(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彭星[5](2017)在《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揭示了女权主义翻译所面临的问题。对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质,女性与翻译的地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语言等问题进行了有益地探讨,提出了使用女性化语言、完善语言内容等建议,为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4期)

赵巍[6](2016)在《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的深化与细化——《翻译研究必备》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进入多元化时期,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并行不悖,各流派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内部差异较大,而且在研究对象、学科背景和研究方法上相互重迭。特别是90年代以后翻译学的发展趋势,译界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无论语言学派、文艺学派还是文化学派,至今并未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统一的解释性理论,翻译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静点。在这一背(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6年04期)

尹穗琼[7](2016)在《《构与释》生态翻译学和文化学派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学派在译学领域影响重大,生态翻译学则是崭露头角。两者在哲学理据、研究性质、理论体系和价值判断、研究目的、实例分析方面都有显着差别。《构与释》生态翻译学虽名为生态研究,却未能体现生态哲学核心理念,弃用描写性研究,鲜有重大翻译事件实例分析,重回规约性翻译研究路径;文化学派则蕴含了生态整体哲学思想萌芽,以描写性研究为基础,辅以大量重大翻译事件分析,和传统规约性翻译研究彻底决裂。(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万新娜,苏南阳,徐志勇[8](2015)在《媒介技术与英国文化学派中的受众研究——网络语境下的发展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是以戴维·莫利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开创的受众研究新范式。其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语境中,强调将受众放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日常生活的民族志研究发掘其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等深层控制,以实现批判和解放的目的。如今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媒介环境和社会生活情境的巨大改变,受众研究的本体如何重新界定,研究传统如何传承、拓展、或更新、颠覆,都是受众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尝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叁个角度,梳理新媒介环境下英国受众研究范式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革新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5年12期)

卢婷[9](2015)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认同研究的差异性分析——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是二语习得中研究学习者认同的两个不同派别。心理学派从个体心理的视角解析认同概念,而社会文化学派则更侧重社会环境对学习者个体的影响与互动,注重认同的多元性与动态性,两学派在批判借鉴中共同成长。该文首先回顾这两大学派中学习者认同的研究成果,然后着重从认同观、关注焦点、研究方法以及哲学倾向四方面探讨两学派对学习者认同研究的差异,并指出两者相融之处。(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5年18期)

邓景春,高瑞阔[10](2015)在《文化学派视阈下的政论文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政论文翻译置于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重点考察操控其产生和接收的社会规范和约束机制。采用翻译文化学派理论的研究范式,描述政论文翻译的"文化语境",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及叁者对政论文翻译所起的作用;主要从副词修饰语、赘述和逻辑关系显化叁方面对以《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代表的"东风西渐"式文本进行历时研究,发现副词修饰语和赘述现象减少,而逻辑关系显化手段不断增加,以此论证政论文译本中国特色的流变及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文化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欧美青年亚文化学派历经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之后,进入后亚文化时代:芝加哥学派触发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初兴;伯明翰学派促进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推进;新媒介刺激后亚文化研究的拓展。但是,后亚文化之后,青年亚文化研究面临叁大困境:对以阶级为核心的结构性不平等的漠视,使得后亚文化理论的解释力大打折扣;对政治因素和权力干预的忽视,使得后亚文化研究成果无法解释诸多青年亚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由社会分工的差异带来的职业差异,对塑造不同青年群体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走出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实困境,创建青年亚文化中国学派既有很大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创建青年亚文化中国学派的途径包含"理论取向"和"理论建构"两个层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晨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J].海外英语.2019

[2].王向清,温娟.欧美青年亚文化学派的逻辑展开以及中国学派的创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

[3].龙成鹏.再谈“彝族文化学派”的崛起——兼论《楚雄彝族文化丛书》《楚雄民族文化丛书》[J].今日民族.2018

[4].方敏.浅谈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与文化学派的交互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5].彭星.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J].北方文学.2017

[6].赵巍.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的深化与细化——《翻译研究必备》评析[J].外语与翻译.2016

[7].尹穗琼.《构与释》生态翻译学和文化学派的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

[8].万新娜,苏南阳,徐志勇.媒介技术与英国文化学派中的受众研究——网络语境下的发展与创新[J].新闻知识.2015

[9].卢婷.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认同研究的差异性分析——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为例[J].海外英语.2015

[10].邓景春,高瑞阔.文化学派视阈下的政论文英译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文化学派论文-马晨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