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面积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优化布局,土地休耕,时空分析
土地面积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李秀彬[1](2018)在《土地休耕与粮食安全政策背景下中国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基于1990–2014年县域小麦面积与产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最近出台了土地休耕政策,其目的之一在于退耕冬小麦,以恢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环境。考虑到华北平原是中国的小麦主产区,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影响国家小麦的稳定供应。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进行小麦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保护的"双赢"。然而,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在哪里?近年来小麦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很有可能对潜在区域的找寻有所裨益。本文即利用农业统计数据揭示了1990–2014年中国县域小麦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社会上可接受"叁个原则,最终确定了两个空间连片地区作为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分别被称为淮河沿线区和东北冷凉区。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小麦产量提高的措施及多项农业政策,以促进小麦向上述潜在区域转移。(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8年06期)
李灿,曾和平[2](2018)在《基于面积转移矩阵的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基于1982年和2016年龙川江流域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软件,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成9类,即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旱地、水域和居民区。基于Arcmap10. 1软件的分类统计功能,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时空动态变化、动态度变化以及面积转移矩阵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为主。1982~2016年,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以及旱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水域和居民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水域面积增加不多。动态度最大的是人工林,其变化幅度也是最大,面积大幅增加;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水域的动态度最小,其增幅也不大。研究成果对该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17期)
仙米西努尔·克里木[3](2017)在《新开垦沙土地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新疆新开垦沙土地种植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结果表明:新开垦沙土地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无影响;新疆(南疆)新开垦沙土荒地应选种适应性强的中棉所47号棉花品种。(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谭永忠,何巨,岳文泽,张亮,王庆日[4](2017)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的耕地面积到底是多少,一直是个谜,特别是在耕地面积出现几十年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居然比调查前多出了2亿多亩。论文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的耕地面积数据,从耕地总面积和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两个维度,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耕地面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从区域尺度来看,"二调"多出的2亿多亩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几近一半,华南是唯一减少的区域;从省级尺度来看,26个省份耕地面积增加,以东北叁省和新疆、内蒙古居多,京沪苏粤陕出现减少,尤以苏粤为甚;从市级和县级尺度来看,耕地增减空间集聚明显,耕地增加的地市和县市均以东北最为集中,耕地减少的地市以珠叁角和长叁角最为集中,耕地减少的县级单元以粤苏云叁省最为集中。2)耕地的叁种类型都出现增加,但旱地最多(53%)、水田最少(10%);水田和水浇地均"北增南减";旱地的增减主要分布在北方,且增减的空间分布都非常集中,东北增加较多,黄淮海平原减少较多。耕地分布重心的持续北移,加剧了水土资源的不协调性,从而影响耕地的质量,未来中国政府在高度关注耕地数量变化的同时,更应强化耕地质量的提高与保护。(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邢玉宝[5](2016)在《绰源林业局森林资源各类土地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各类土地面积变化为切入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序列分析了2004年以来,绰源林业局森林资源各类土地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及内在动因,仅供林业局森林培育经营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6年06期)
丁启含,袁雅丽[6](2016)在《基于多光谱遥感的黄南州沙化土地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南州的沙化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危害着黄南州的生活环境。文章主要利用多光谱遥感并结合GIS研究分析手段对黄南州不同的土地类型上沙化的不同分布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黄南州以后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黄天香,刘梦雨[7](2015)在《中国荒漠化总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日前在巴黎表示,中国是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荒漠化防治已经实现了连续10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荒漠化总趋势得到了基本遏制。 12月1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气候大会(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报》期刊2015-12-04)
吴岗[8](2015)在《天津启动土地变更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吴岗)日前,天津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启动,此次土地变更调查以2014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调查2014年度内每一块变化土地的地类、范围、权属和面积等实际情况,保证图、数、实地叁者一致,并更新全市土地调查数据库。 天津市规定,根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5-02-03)
高锡章,刘海江,李宝林,袁烨城[9](2014)在《一种基于面积对称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真伪变化图斑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时相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间的空间配准误差,是产生土地利用/覆被伪变化图斑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从土地利用/覆被原始图斑与其相邻的变化图斑间的空间关系角度,提出了由同一原始图斑产生的土地利用/覆被伪变化图斑的面积对称理论,设计和实现了针对因空间配准误差而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伪变化图斑自动化检测模型,并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1980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覆被图对该模型进行了实验模拟。结果表明:当两期数据的空间配准误差不超过原始影像1个像元时,总体检测精度达到90%以上;误差不超过5个像元时,总体检测精度达到80%以上;误差不超过原始影像10个像元时,总体检测精度达到70%以上。同时,由于运行时唯一需设定的面积对称系数阈值可设为0.2-0.4(默认设为0.3),该检测模型可适用于由空间配准误差引起的伪变化图斑的自动检查,可满足由于空间配准误差所引起土地利用/覆被伪变化图斑剔除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凤山,陶福禄,肖登攀,张帅,王猛[10](2014)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叶面积指数与降水量对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基于SiB2的模拟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叶面积指数(LAI)是地表能量平衡重要的影响因素,且与降水等多种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以2003年中国东北地区农田、森林和草地叁种覆被类型和叁种LAI月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着重分离出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LAI对地表能量平衡的作用,认清覆被和LAI变化对地表能量平衡的相对作用。利用SiB2模型研究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地覆被和LAI变化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覆被变化对净辐射的影响最大,年均14.5W?m-2左右。②LAI主要改变净辐射对潜热和显热的分配,对农田和草地而言,LAI增加明显提高(减小)潜热(显热)分配比例;对森林而言,LAI对潜热和显热分配的影响较弱。③降水对净辐射的分配起重要作用,降水增加,潜热增加。④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和LAI调控,与潜热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4年07期)
土地面积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基于1982年和2016年龙川江流域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软件,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成9类,即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旱地、水域和居民区。基于Arcmap10. 1软件的分类统计功能,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时空动态变化、动态度变化以及面积转移矩阵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为主。1982~2016年,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石灰岩灌丛以及旱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暖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水田、水域和居民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水域面积增加不多。动态度最大的是人工林,其变化幅度也是最大,面积大幅增加;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水域的动态度最小,其增幅也不大。研究成果对该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面积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学,李秀彬.土地休耕与粮食安全政策背景下中国小麦优化配置的潜在区域——基于1990–2014年县域小麦面积与产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8
[2].李灿,曾和平.基于面积转移矩阵的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人民长江.2018
[3].仙米西努尔·克里木.新开垦沙土地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试验[J].农业工程.2017
[4].谭永忠,何巨,岳文泽,张亮,王庆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17
[5].邢玉宝.绰源林业局森林资源各类土地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
[6].丁启含,袁雅丽.基于多光谱遥感的黄南州沙化土地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6
[7].黄天香,刘梦雨.中国荒漠化总趋势得到基本遏制[N].中国改革报.2015
[8].吴岗.天津启动土地变更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
[9].高锡章,刘海江,李宝林,袁烨城.一种基于面积对称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真伪变化图斑检测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
[10].刘凤山,陶福禄,肖登攀,张帅,王猛.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叶面积指数与降水量对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基于SiB2的模拟结果[J].地理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