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槟榔嚼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NK,碱性环境,丙烯醛
槟榔嚼食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荣[1](2019)在《嚼食槟榔所产生的碱性环境协力增加香菸所含丙烯醛与NNK之毒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Betel quid(BQ) chewing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synergistically potentiate Cigarette smoking(CS) associate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 in Taiwan.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main elusive.This study tests the hypothesis that BQ generated alkalinity facilitates cigarette smoke contained acrolein and NNK absorption and consequently toxicity.In a group of OSCC patients(97) and healthy subjects(230)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CS and BQ chewing gene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3-HPMA,a specific metabolite of acrolein in urine,than that in smokers or BQ chewers indicating tat CS and BQ chewing promotes acrolein absorption.However,3-HPMA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OSCC were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subjects,indicatingimpaired acrolein metabolism.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Acr-dG adductsin buccal cells was 1.4-fold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OSCC thanin healthy subjects with CS and/or BQ chewing histories(P<0.001).By using hamster as a animal moedl,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afrole(1 mg/kg/d) induced CYP2A6 activity,reducedurinary NNAL,specific metabolite of NNK,levels,and increased NNK-induced DNAdamage,including N7-methylguanine,8-OH-deoxyguanosine and DNA strand breaks.Furthermore,altered NNK metabolism and increased NNK-induced DNA damage werealso observed in healthy subjects with CS and BQ chewing histories compared to healthy subjects with CS habit.This suggests that BQ containing safrole induced tobacco-specific NNK metabolic activation,resulting in higher NNK-induced genotoxicity.In conclusion,we provided evidence to show that BQ chewing increased acrolein and NNK uptake and impaired GSH metabolism and NNK activation by safrole may contribute to the synergistic potential of BQ-and CS-induced OSCC.(本文来源于《2019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毒理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曾直,张天成,李可,王美芬[2](2019)在《嚼食槟榔与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湘西州中职生嚼食槟榔行为及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关系,为相关部门开展贫困地区中职生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湘西州5个县市的5所中职学校,30个教学班共1 127名中职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中职生尝试嚼食槟榔、现在嚼食槟榔、经常嚼食槟榔、不吃早餐、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分别为62.82%、47.20%、7.99%、27.15%、74.53%、38.24%、46.58%和8.96%。Pearson相关等级分析显示,尝试嚼食槟榔与饮酒呈正相关(r=0.089),现在嚼食槟榔与不吃早餐、打架、吸烟、饮酒呈正相关(r=0.221,r=0.218,r=0.609,r=0.364),经常嚼食槟榔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1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在嚼食槟榔是不吃早餐(OR=2.54)、打架(OR=2.95)、吸烟(OR=17.0)、饮酒(OR=3.81)的危险因素,经常嚼食槟榔是吸烟(OR=2.65)、饮酒(OR=3.86)、网络成瘾(OR=3.05)的危险因素。结论湘西州中职生嚼食槟榔行为普遍存在,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不容乐观,嚼食槟榔行为与其健康危险行为伴随出现,应对湘西州中职生不同人群嚼食槟榔与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曾直,张天成,李可,康健[3](2019)在《湘西州中职学校学生嚼食槟榔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湘西州中职学校学生嚼食槟榔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湘西州1 127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湘西州中职生尝试嚼食槟榔、<13岁嚼食槟榔、现在嚼食槟榔、经常嚼食槟榔的报告率分别为,62.82%、45.79%、47.20%、7.99%,男生嚼食槟榔行为报告率高于女生,3年级学生嚼食槟榔行为报告率低于1、2年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值<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1年级、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是学生嚼食槟榔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9.744、1.311、10.151、2.176、1.783),母亲职业固定或经商是学生嚼食槟榔的保护因素(OR值为0.743)。结论湘西州中职生嚼食槟榔行为普遍存在,政府、学校、家长应尽快开展相关措施进行干预,减少学生嚼食槟榔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河南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于德宪,费帆,刘文毅,严华成,杨阳[4](2019)在《南方某部新兵嚼食槟榔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部队新兵嚼食槟榔现状,为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部480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调查官兵槟榔嚼食率为22.83%;不同文化程度的官兵嚼食率不同,其中大专、中专嚼食率最高36.28%,其次为高中、初中25.40%,本科17.17%,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 )=17.24,P<0.01)。不同籍贯的官兵嚼食率不同,处于前六位的依次为:贵州59.46%,湖南41.18%,海南38.46%,广西33.33%,江西30.43%,广东25.53%,总体趋势为南方高于北方。嚼食槟榔的官兵中多数为偶尔嚼食,占75%,每天少于5片的占16.67%,每天5~10片和大于10片的仅占4.63%和3.70%。吸烟的战士槟榔的嚼食率最高,占58.54%,其次为已经戒烟的战士,嚼食率为41.38%,从来不吸烟的战士嚼食率最低,仅为10.81%,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6,P<0.01)。结论部队新兵槟榔嚼食率较高,应通过在部队积极开展嚼食槟榔危害的宣传,减少槟榔嚼食行为。(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范兴华,聂晓文,陈锋菊[5](2019)在《父母与同伴因素对青少年槟榔嚼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母与同伴因素对青少年槟榔嚼食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150名湘潭市中小学生的槟榔嚼食行为、父母和同伴的嚼食行为与态度、嚼食结果预期、拒嚼效能感进行调查。结果:(1)"现在嚼食者"占总人数的39.8%;男生中"现在嚼食者"比率高于女生(54.8%vs. 26.2%);从小学→初中→高中,"现在嚼食者"比率上升(31.8%vs. 40.8%vs. 49.7%);(2)父母、同伴的嚼食行为及态度对上月槟榔嚼食量均有正向预测效应,嚼食结果预期、拒嚼效能感在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同伴的嚼食行为及态度对相关变量的预测作用均超过父母的嚼食行为与态度的影响,但差异均不显着。结论:父母与同伴因素通过提升嚼食结果预期和降低拒嚼效能感进而对青少年槟榔嚼食行为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朱乔,赵亚力[6](2018)在《嚼食槟榔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多病因作用、长时间累积、多步骤发展的复杂过程,与患者所处环境、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研究显示,嚼食槟榔与OSCC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槟榔作为一级致癌物,其含有的槟榔生物碱、酚类物质和活性氧等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本文就嚼食槟榔与OSCC的关系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杨倩,杨勇,王梅,赵晨迪,胡忠良[7](2018)在《嚼食槟榔致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酒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一起嚼食槟榔引起疑似"酒驾"案例进行分析,为交警部门查处酒后驾驶执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驾驶人血样、驾驶人食用的嚼槟榔样品及市场上随机购买的槟榔样品中的乙醇含量。结果:驾驶人食用的槟榔及市购两种槟榔样品均检出乙醇,驾驶人血样中未检出乙醇。结论:嚼食槟榔可影响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但不会影响血液中酒精检测结果。当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存在异议时,交警部门应提取驾驶人血样进行酒精含量检测。(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28期)
郭少聃,邓云龙[8](2018)在《槟榔嚼食依赖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槟榔嚼食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的综合表现,尽管这些症状表明由于嚼食槟榔而产生了相关的问题,但个体仍然继续嚼食。当前,槟榔嚼食依赖的测量工具分为结构化的临床晤谈和自陈式槟榔嚼食依赖量表。研究发现,槟榔嚼食依赖的影响因素包括槟榔自身的药理特性,嚼食者神经系统的生理和功能连接改变、相关认知变量、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环境以及同伴影响等,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个领域。考虑到槟榔嚼食依赖对公众健康的消极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概念,探索其产生、维持和复发的心理机制以及开展相应的临床和社区干预实践等。(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付洁[9](2018)在《嚼食槟榔坏习惯应舍弃》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媒体报道,一位43岁的刘桑果因为嚼食槟榔,得了“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并发生了癌变,为了治疗,接受了“割脸”手术。看到这篇报道,我想起了我从医经历中的第一个因为嚼食槟榔罹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患者。那是一个18岁刚考进中央音乐学院的湖南男孩,(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8-03-30)
张启文,邓婧,吴传东[10](2017)在《海口市社区人群嚼食槟榔现状及致病风险认知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海口市社区人群嚼食槟榔行为、致病风险认知,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3月,采用多级分层方便抽样,对海口市社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60名被抽调居民共完成有效问卷924份,有161人嚼食槟榔,嚼食率为17.4%(161/924),其中男性占27.6%(146/529),高于女性的3.8%(15/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嚼食槟榔人群中,伴吸烟习惯者占54.0%(87/161),伴饮酒习惯者占34.2%(55/161),嚼食槟榔、吸烟、饮酒习惯叁者皆有占33.5%(54/161)。仅15.0%的受访者认为槟榔子本身含有致癌物。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7.734,95%CI:4.361~13.715)、饮酒(OR=1.831,95%CI:1.118~3.001)是海口市社区人群嚼食槟榔的危险因素,家人没有从事与槟榔有关职业(OR=0.520,95%CI:0.332~0.813)、未婚(OR=0.366,95%CI:0.151~0.887)、已婚(OR=0.439,95%CI:0.234~0.826)是海口市社区人群嚼食槟榔的保护因素。结论海口市社区有庞大的嚼食槟榔人群,应通过在当地积极开展嚼食槟榔危害的宣传,减少嚼食槟榔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教育》期刊2017年09期)
槟榔嚼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湘西州中职生嚼食槟榔行为及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关系,为相关部门开展贫困地区中职生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湘西州5个县市的5所中职学校,30个教学班共1 127名中职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中职生尝试嚼食槟榔、现在嚼食槟榔、经常嚼食槟榔、不吃早餐、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分别为62.82%、47.20%、7.99%、27.15%、74.53%、38.24%、46.58%和8.96%。Pearson相关等级分析显示,尝试嚼食槟榔与饮酒呈正相关(r=0.089),现在嚼食槟榔与不吃早餐、打架、吸烟、饮酒呈正相关(r=0.221,r=0.218,r=0.609,r=0.364),经常嚼食槟榔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1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在嚼食槟榔是不吃早餐(OR=2.54)、打架(OR=2.95)、吸烟(OR=17.0)、饮酒(OR=3.81)的危险因素,经常嚼食槟榔是吸烟(OR=2.65)、饮酒(OR=3.86)、网络成瘾(OR=3.05)的危险因素。结论湘西州中职生嚼食槟榔行为普遍存在,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不容乐观,嚼食槟榔行为与其健康危险行为伴随出现,应对湘西州中职生不同人群嚼食槟榔与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槟榔嚼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宗荣.嚼食槟榔所产生的碱性环境协力增加香菸所含丙烯醛与NNK之毒性(英文)[C].2019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毒理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曾直,张天成,李可,王美芬.嚼食槟榔与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
[3].曾直,张天成,李可,康健.湘西州中职学校学生嚼食槟榔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
[4].于德宪,费帆,刘文毅,严华成,杨阳.南方某部新兵嚼食槟榔现状调查[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9
[5].范兴华,聂晓文,陈锋菊.父母与同伴因素对青少年槟榔嚼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6].朱乔,赵亚力.嚼食槟榔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8
[7].杨倩,杨勇,王梅,赵晨迪,胡忠良.嚼食槟榔致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酒驾”分析[J].法制博览.2018
[8].郭少聃,邓云龙.槟榔嚼食依赖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视角[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8
[9].付洁.嚼食槟榔坏习惯应舍弃[N].健康报.2018
[10].张启文,邓婧,吴传东.海口市社区人群嚼食槟榔现状及致病风险认知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