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烈度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固体物质补给模式,高烈度山区
高烈度山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丰述[1](2019)在《地震高烈度山区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及补给模式探讨——以汶川县映秀镇张家坪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烈地震后的高烈度山区,准确认识泥石流物源的分布特征及补给模式对于正确认识泥石流及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汶川地震后张家坪沟沟域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的剖析,提出了地震高烈度山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固体物质的7种补给模式,即远程崩落补给模式、远程滑移补给模式、坡面侵蚀裹挟补给模式、冲刷铲扫补给模式、近岸滑坍补给模式、沟床冲刷揭底补给模式和壅堵回淤-溃决拉槽补给模式,并从释义、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还原了张家坪沟"7·10"泥石流的成灾过程,指导了张家坪沟泥石流治理方案的制定。(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崔光耀,纪磊,荆鸿飞[2](2019)在《高烈度艰险山区跨断层隧道减震层减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高烈度艰险山区跨断层隧道的减震性能,依托丽香铁路蒙古哨隧道工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对跨断层隧道施设减震层不同模式的减震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减震层施设于初支与围岩间,其横向位移减小4.17%、竖向位移减小14.32%、最大主应力减小47.89%、最小主应力减小25.93%、最大剪切应力减小27.74%、最小安全系数提高34.62%~59.40%;减震层施设于初支与二衬间,其横向位移减小3.72%、竖向位移减小7.73%、最大主应力减小16.11%、最小主应力减小20.21%、最大剪切应力减小20.73%、最小安全系数提高0.04%~28.38%;减震层施设于初支与围岩间的减震效果优于施设于初支与二衬间。研究成果对于跨断层隧道的减震设计及减震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蒋建军[3](2019)在《高烈度山区高速公路常规桥梁抗震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烈度山区高速公路的桥隧比例高,常规桥梁规模大,合理的桥梁抗震设计有利于提高公路抗地震灾害的能力并节约工程造价。从桥梁分跨与分联、下部结构墩型选择、桥梁减隔震设计、延性抗震设计、防落梁技术等方面对常规桥梁抗震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为类似工程的桥梁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公路》期刊2019年01期)
朱熔清,丁文其,王秋懿,张清照,陈玉留[4](2018)在《云南高烈度山区公路隧道监测规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监控量测作为"新奥法"隧道施工的叁要素之一,在隧道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很多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还停留在纸面上,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在指导施工、保证施工安全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研究隧道工程施工监控量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文章以云南省某在建山区公路隧道为背景,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高烈度区域复杂地质条件下山区公路隧道围岩变形与衬砌受力的规律。通过有限元软件对某监测断面进行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中拱顶沉降、水平收敛进行对比验证,证明了两项工作的可靠性。将监测所得到的信息与规律指导后续的工程施工,可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金凯平[5](2018)在《高烈度山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实震资料表明,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是造成道路工程损毁的主要原因,以Newmark滑块模型为理论基础的Jibson边坡永久位移预测公式,是目前唯一可以从坡体变形损伤微观指标和坡体整体破坏概率评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的方法。经“5.12”汶川地震实震资料检验,Jibson方法计算值小于坡体实测位移值,理论分析发现,滑块模型未考虑滑动面抗剪强度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衰减效应,是导致计算值偏小的主要原因。鉴此,通过对滑动面岩土体的有效内摩擦角和有效粘聚力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修正Newmark滑块模型;在此基础上,参考Jibson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方法框架,利用汶川地震实震资料,建立了以面密度为区划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判据;并利用“4.20”芦山地震实震资料对区划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论文取得成果:1、通过对比Jibson位移预测方法的计算值与汶川地震边坡位移实震资料,检验了Jibson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得出了Jibson方法计算值较实震值偏小的结论。从Jibson方法的理论基础Newmark滑块模型出发,分析得到模型计算值偏小的原因为:该理论将地震过程中边坡的抗剪强度视为恒定值,忽略了动荷载作用时坡体滑动面抗剪强度的衰减效应。这一发现为Newmark模型的修正提供了理论依据。2、根据滑带土振前直剪试验、振后直剪试验和动叁轴试验,考虑最常见的地震烈度即VIII、IV度,确定了滑动面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衰减系数分别为0.6和0.85,得到坡体临界加速度变为原先0.7倍,通过添加衰减系数的方法得到修正的Jibson临界加速度比位移计算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式的预测精度。3、在修正Jibson位移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参考其边坡失稳概率模型的建模思想,利用汶川地震中提取的滑坡面密度数据,建立了Newmark永久位移与滑坡面密度的定量关系式,提出一套以滑坡面密度为危险性指标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并选用芦山地震面密度数据对该区划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表明该区划方法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利用本文建立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对川藏公路林芝-波密段区域进行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工作,以期为当地地震滑坡的防治和预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论文提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不仅可预测同震崩塌滑坡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包含了反映震后山地灾害孕灾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道路选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崔光耀,倪嵩陟,张国强[6](2016)在《高烈度艰险山区抢通阶段公路震害评价等级体系及处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震后,科学、快速地抢通高烈度艰险山区交通生命线是一个难点。以汶川地震灾区公路抢通工程为研究背景,对高烈度艰险山区公路震害评价等级体系及处治技术进行研究。根据公路震害的破坏特点、恢复难易程度,并结合公路抢通的原则、特点及目标,通过分别建立抢通阶段桥梁、隧道及路基震害的评价等级,最终建立了抢通阶段公路震害评价等级体系。公路A、B级震害不需处治;C级震害处治技术为:桥梁半幅限行,隧道及路基采用除危、清方;D级震害处治技术为:桥梁临时支撑或限位、桥上架桥,隧道喷混凝土或安设型钢钢架临时支护,除危、清方,岩石松动爆破;E级震害处治技术为:埋设涵管、设置槽渡、搭设便桥、硐室定向爆破及便道绕避。(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6年10期)
贾杰[7](2016)在《高烈度山区强震黄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切割强烈、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强震频发,使得黄土滑坡成为黄土地区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主要分布于六盘山以西,海源大地震极震区的Ⅸ-Ⅹ度内的西吉、海原、固原县境内,严重的地表形变破坏,形成了类型全、规模大、形态多样的黄土地震滑坡。海源地震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沿地震断裂带的范围内,地震诱发滑坡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不在宏观烈度为Ⅹ-Ⅻ度地区,而是在Ⅸ-Ⅹ的西吉县内西南部。本文以西吉县内葫芦河和滥泥河两条流域为研究区,在对研究区现场调查资料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数字高程模型DEM、GIS的基本理论、数量化理论等方法对研究区地震黄土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并对研究区内典型单体滑坡党家岔滑坡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已有研究资料收集和现场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滑坡规模形态特征、边界特征、运动特征、破坏类型等方面,总结和分析强震作用下诱发黄土滑坡与在常规重力环境下黄土滑坡的不同的特征。(2)基于研究区DEM,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各滑坡点的基本数据,分析研究区内黄土地震滑坡分布与坡度、坡向、地层岩性(黄土厚度)、地形起伏度、距水系距离、距发震断层距离之间的规律,得到以下认识:(1)地震滑坡坡度集中在5°~25°,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72%;(2)地震滑坡坡向主要集中于北东(60°~90°)和西南(260°~290°),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42%;(3)地震滑坡黄土厚度主要集中在25m~35m的区域,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72%;(4)地震诱发滑坡发育集中在地形起伏度40m~60m的范围内,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39%;(5)地震滑坡距发震断层的距离主要集中在35~55km范围内,没有呈现出距发震断层越远,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和密度越小的特征。最后从断裂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方面对研究区内地震滑坡密集发育成因进行深入分析。(3)通过对研究区黄土滑坡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选取坡度、坡向、地层岩性(黄土厚度)、地形起伏度、距水系距离、距发震断层距离六个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运用数量化理论建立研究区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基于Arc GIS软件完成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将研究区地震滑坡危险性划分为四个等级:极高危险区(2.34-3.32)、危险区(1.95-2.34)、低危险区(1.54-1.95)、极低危险区(1-1.54)。(4)对党家岔滑坡进行定量风险评价。首先基于蒙特卡洛法对党家岔滑坡失稳概率进行计算,其在地震工况下失稳概率为60.89%,属于高危险。利用离散元软件模拟滑坡在地震作用下运动过程,确定滑坡的影响范围。对党家岔滑坡的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出承灾体的承载概率、损失率以及财产价值的损失,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体滑坡风险值计算公式,得出党家岔滑坡人口总风险值为86.32人和经济损失风险值达到145.068万,并将党家岔滑坡的风险值与滑坡可接受风险水平进行比较,得到其为不可接受风险水平。(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杨昌凤,殷强,李树鼎,汪晓锋[8](2015)在《高烈度山区公路选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震害情况以及随后数年次生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四川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映秀至卧龙公路的建设经验,总结研究了山区强震后公路选线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5年06期)
邱燕玲,姚令侃,朱颖,魏永幸[9](2014)在《高烈度地震山区铁路减灾选线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源头上减轻高烈度地震山区的铁路灾害,针对选线设计中廊道方案选择和空间定线,从风险调控的理念,研究了减灾选线技术.采用断裂构造地貌理论,对活动断裂塑造的地貌格局和强震灾害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廊道方案选择原则.根据波动理论,对芦山、汶川地震等表现出的地震波传播的地形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了空间定线要点.研究结果表明:逆断层下盘挠曲盆地、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走滑断层断陷盆地和拉分盆地,均是铁路廊道方案可利用的地貌单元.确定大段落线路高程时,可不考虑高程放大效应;峡谷地形线路应避免布置在地震波入射方向一侧;近场区线路应选择在地震波传播的迎坡向,远场区在背坡向;应尽量避免设置小半径曲线,凸曲线应避免设置深路堑或高大支挡工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朱江[10](2014)在《谈高烈度山区公路简支梁桥的抗震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山区公路简支体系桥梁的特点,对汶川地震中简支体系桥梁支承震害、桥墩震害、地基震害的叁种破坏形式进行了分析,从桥位、桥型选择,搭接、限位、防落梁设计,支座、桥墩、基础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抗震措施。(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27期)
高烈度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提高高烈度艰险山区跨断层隧道的减震性能,依托丽香铁路蒙古哨隧道工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对跨断层隧道施设减震层不同模式的减震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减震层施设于初支与围岩间,其横向位移减小4.17%、竖向位移减小14.32%、最大主应力减小47.89%、最小主应力减小25.93%、最大剪切应力减小27.74%、最小安全系数提高34.62%~59.40%;减震层施设于初支与二衬间,其横向位移减小3.72%、竖向位移减小7.73%、最大主应力减小16.11%、最小主应力减小20.21%、最大剪切应力减小20.73%、最小安全系数提高0.04%~28.38%;减震层施设于初支与围岩间的减震效果优于施设于初支与二衬间。研究成果对于跨断层隧道的减震设计及减震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烈度山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丰述.地震高烈度山区泥石流物源分布特征及补给模式探讨——以汶川县映秀镇张家坪沟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9
[2].崔光耀,纪磊,荆鸿飞.高烈度艰险山区跨断层隧道减震层减震技术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3].蒋建军.高烈度山区高速公路常规桥梁抗震设计探讨[J].西南公路.2019
[4].朱熔清,丁文其,王秋懿,张清照,陈玉留.云南高烈度山区公路隧道监测规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
[5].金凯平.高烈度山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崔光耀,倪嵩陟,张国强.高烈度艰险山区抢通阶段公路震害评价等级体系及处治技术研究[J].公路.2016
[7].贾杰.高烈度山区强震黄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6
[8].杨昌凤,殷强,李树鼎,汪晓锋.高烈度山区公路选线策略[J].中外公路.2015
[9].邱燕玲,姚令侃,朱颖,魏永幸.高烈度地震山区铁路减灾选线技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
[10].朱江.谈高烈度山区公路简支梁桥的抗震措施[J].山西建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