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T测井解释精度探讨及应用分析

RFT测井解释精度探讨及应用分析

一、RFT测井解释精度探讨与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坤[1](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杨计泽[2](2019)在《XX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研究 ——以XXPA区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XX油田XXPA区块于2003年投入开发。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许多开发井的产水率超过90%,已经进入高含水状态,部分井已经关闭。油田中存在边水推进和底水锥进两种水淹方式,油水关系复杂。针对目前状况,开展水淹层测井评价研究势在必行,有利于寻找剩余油积聚区域,指导新井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调整油田开发层系。本文所研究的地层是Yabus组主力含油层,根据油田的实际地质特征,将新老井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将单井油层和水淹层实际数据进行对比,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和总结了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电阻率、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油层水淹后,电阻率迅速下降,伽马曲线降低,声波时差减小。在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出交会图法和曲线重叠法能够有效识别水淹层。除此之外,利用RFT资料,通过地层压力变化定性识别水淹层。通过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了正韵律和复合韵律两种水淹模式。在建立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储层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产水率公式,结合相对渗透率数据建立了水淹级别划分标准。为了更准确地划分水淹级别,再次利用相渗数据进行拟合,结合产水率公式,建立了在不同束缚水饱和度的情况下的水淹级别标准。整体完成了对XX油田XXPA区块水淹层测井评价研究,根据实际应用结果,效果良好。

宋树丹[3](2019)在《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文中认为研究区文33块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是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是呈条带状分布的断块油气藏。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高剩采速度的开发后期。同时由于井况损坏严重、构造复杂,水驱动用程度低。本论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油田地质、测井、测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标准划分对比方案,将原先的小层加以细分,并以夹层精细描述为基础,将地层对比精细到单砂体级别,重新确定了地层对比的标准。2、对全区144口井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并开展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对北部复杂区域局部加密为逐道解释,重新理顺了各条断层的组合关系,同时利用历史见水见效关系资料、地层倾角测井及地层压力测试资料,确定低序级断层产状,重新刻画了构造。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和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本区为浅湖-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是其主要的储层。同时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重新建立储层解释模型,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描述。4、通过对剩余油定性和定量精细描述,研究出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制定下步开发对策。

胜亚楠[4](2019)在《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油气井工程是一个技术复杂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并且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特点的系统性工程。由于钻井施工作业的特殊性,以及受到苛刻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作业环境因素的变异性、施工方法和设计参数的复杂性等多方面影响,导致在钻井作业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当钻井设计及施工措施不得不基于这些不充分、不准确的信息制定时,就可能引发涌、漏、塌、卡等各类工程风险。如果能在钻前或风险发生的早期,给出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的预警信息,并据此制定控制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钻井复杂事故及风险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建立了一套集“钻前工程设计风险预测、钻进作业过程动态风险监控和钻后风险总结分析”于一体的钻井风险评估与控制系统,为钻前优化钻井工程设计方案、钻进过程中规避工程风险以及钻后风险总结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科学依据。钻井施工作业之前,评估其设计方案是否足够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发现可能引发的工程风险,可在钻前对方案进行合理优化,从而降低风险概率甚至规避风险。综合考虑苛刻钻井地质环境的复杂性、相关资料数据的模糊性以及预测模型的精度等对钻井地质力学参数解释结果的影响,通过收集区域地震和已钻井测井资料,基于概率统计和蒙特卡洛模拟等理论,研究建立了含不确定度钻井地质力学参数量化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文提出的GA优化SVM参数的Kriging插值算法构建了区域模型,并结合可视化算法实现了模型的三维可视化。以该模型为基础,结合待钻井井眼轨迹设计方案,从模型中获取待钻井地质力学参数预测结果,即含不确定度的地层压力;然后依据井筒压力平衡原理,基于可靠性理论建立了用于定量评估因井身结构设计不足而导致涌、漏、塌、卡等风险发生概率及烈度的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在钻前进行钻井施工作业预演,预测可能发生风险的位置及概率;如果无风险,则按原方案进行施工;如果风险高,则必须调整井身结构设计方案,再对新方案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直到满足安全钻井要求。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如何综合利用录井、随钻等实时监测数据对工程风险进行预警是保障钻井安全有效进行的关键。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下钻井作业过程中风险预测误差大且缺乏有效控制的问题,通过开展多源信息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如果有随钻测井资料,在钻前模型基础上结合随钻测井资料基于贝叶斯理论修正更新钻前模型;或者,基于灰色预测理论对钻头下方即将开钻地层可能遇到的异常压力进行预测,为施工参数的精细化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同时,通过理论建模、数学推导建立了钻井液循环当量密度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广义应力与强度干涉的可靠性理论构建了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得到裸眼井段发生风险的位置及概率;无风险的话继续钻进,反之通过调整和精细控制ECD来达到规避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如果缺少随钻资料,本文通过对现场录井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建立了基于P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实时判断井下风险类型并定量计算风险概率,最终实现了在风险发生早期给出预警信息,及时指导风险调控措施的开展。钻井施工作业结束后,通过对整个周期内获取的所有数据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了钻井工程风险数据库。钻后工程风险总结与分析主要有两个工作:一是对比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发生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模型的适应性,修正并改进评估模型,随着训练样本的增加,不断提高风险评估的精度;二是利用实测值或完钻后的测井解释结果修正钻井地质力学参数模型,不断降低模型不确定度,为后续待钻井设计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更为准确的地层压力信息。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编程语言VB、MATLAB以及SQL Server 2008,编制了一套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软件。该软件已经成功应用于30余口高风险井的风险评估及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减少了钻井事故、缩短了钻井周期、节约了钻井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朱蕾[5](2018)在《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构造复杂断块进行了精细研究,其整体构造主要受文西、卫东以及濮南等三条区域性的大断裂控制,这些大断裂使得该断块区域地质十分复杂,同时断块内发育一系列次生与伴生的小断层,使其断层复杂化,因此存在着地质认识不够深入,进而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在对该区域钻遇井资料精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HDT测井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等研究方法对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断层的解释模式,并分析研究了卫西、文西、卫东、文90、文213、文127等II、III级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构造交接关系和构造样式类型,同时还开展了复杂断块带内部小断层的精细刻画和储层展布研究,并取得了新认识。基于该复杂断块区的构造解释模式和低序级断层的精细刻画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理顺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的构造,以及局部断块如文90南块、濮85西块、濮85南块、濮153东块等构造精细研究。该研究成果,为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进一步挖潜和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地质支持。在濮153东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滚动评价,并部署实施了滚动勘探井1口,新增地质储量23.25万吨,新增天然气储量2.43亿方,实现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勘探突破性进展。据此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杂断块区断层描述较合理,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对同类型复杂断块区断层分布规律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域进行剩余油挖潜,同时在开采方式、开发层系划分、开发井网和井距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出相应油藏开发方案并应用于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块,取得了明显地开发效果。

田蕾[6](2018)在《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港油田绝大部分区块目前已经进入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剩余油纵向、横向分布高度分散。在寻找接替储量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情况下,老区的综合治理、剩余油挖潜成为大港油田控水稳油最经济可行的稳产措施。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试验资料,建立形成一套符合大港油田地质特点的全谱饱和度测井综合解释方法,以便更加准确便捷地测取地层参数,进一步提高资料的解释符合率,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准确依据。本文利用大港油田岩心资料,在对碳氧比测井、中子寿命测井和氧活化测井等三种常规测井技术,以及碳氧比和中子寿命双测井模式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图版,对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的经验公式和解释参数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油、水、气层的判别标准。在现场6井次的实际应用中,测井解释结果与实际情况都很相符,能够准确有效地判断油水界面、识别气层、判别水淹层等。本文通过对全谱饱和度测井经验公式的修正和解释参数的合理选取等,建立完善了符合大港油田实际的解释方法,将为大港油田准确确定地层含油饱和度以及剩余油富集区和层段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张慧杰[7](2018)在《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开发成本持续上升,而该区块在储层内部构型、动态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等方面认识仍较为欠缺,这对老油田长期经济效益开发带来了很大难度。本文通过单一期次沉积微相识别技术,刻画出坨7沙二段8-10砂组单一期次沉积微相分布特征与组合方式,实现了对储层内部构型的表征。通过建立相控测井二次解释模型,有效提升了测井解释精度,并进一步刻画了动态非均质性的变化,总结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本次研究为坨7沙二段8-10砂组及类似区块的剩余油挖潜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通过实施针对性的井网完善、注采调整、细分注水等工作,该区块采油速度由0.31%上升至0.37%,开发成本下降7.4%,自然递减控制在8%以内,开发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王长江[8](2018)在《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委内瑞拉胡CC区超重油油藏储层岩性为石英砂岩,岩性纯;具有高孔、高渗、高含油饱和度、厚度大等特点。储层为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因陆相河道不断分叉合并,储层砂体相变很快,隔夹层非常发育,非均质性强。在储层流体性质上,原油具有密度高、粘度大,溶解气油比相对较高的特点,属富泡沫油型超重油;而地表水侵入不仅使水性更加复杂,而且增加了原油粘度和密度。储层埋深浅,胶结疏松,不仅岩心试验难度大;而且井眼扩径严重,导致测井测量精度差。此外前期岩心、测井等资料较少,严重影响了胡CC区超重油油藏测井系统深入评价工作等等。因此胡CC区超重油油藏,与国内稠油油藏相比,在储层特征、流体性质、井眼条件等方面差异明显。目前国内相对较成熟的稠油测井评价技术不能满足委内瑞拉超重油特殊的地质条件,即不能满足开发前期阶段先导试验开发方案设计的技术需要,尤其是不能提高解释符合率。因此,在海外作业研发模式下,急需开展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技术研究。本文针对胡CC区超重油油藏测井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岩心实验数据、试油试采数据、测井资料及其地质资料,采用岩心数理统计法、岩心刻度测井法等,系统的研究了胡CC区块浅层超重油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含油性、流体性质、渗流特性、润湿性等主要特征,建立了适合胡CC区超重油油藏的泥质、孔、渗、饱等计算模型;并结合试油试采等数据,开展超重油疏松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等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超重油油藏测井综合评价技术;最后结合宏观沉积微相和单井精细处理解释成果等,开展多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胡CC区超重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最终达了到提高超重油疏松砂岩储层测井解释水平,提高孔、渗、饱等地质参数的精确度,为胡CC区水平井部署提供地质参数,为胡CC区先导试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井技术保障和依据。

王中兴[9](2018)在《南苏丹A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油田位于Melut盆地南部,隶属于3/7勘探区块。2001年以AG-1井标志A油田的发现,其含油目的层为古新世的Yabus层。A油田属于层状强边底水稀油油藏,受当时井控程度及研究资料丰富程度的限制,油藏评价精度有限,开发过程中不存在无水采油期、含水上升快,目前均处于高含水阶段。目前该油田已经完钻26口井,为了控制含水上升及提高采收率,确定剩余油分布,需要编制调整开发方案,而原有油藏评价精细程度已不能完全满足调整开发方案编制需要,为进一步高效开发该油田,急需编制调整开发方案。而油藏评价是一切方案的基础,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分析、构造解释、岩石物理分析、储层反演、储量评价等技术方面,重新对A油田储层开展精细地质研究。落实了构造圈闭;分析了沉积相特征及平面展布;开展了详尽的岩石物理研究对储层进行了评价;并最终复核储量并完成相关地质建模工作。通过研究,对A油田基础地质情况、储层特征、油水界面等油藏特点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保障和准确的决策依据。

任福强[10](2017)在《巴特肯开发区块储层测井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巴特肯区块为上世纪已开发的区块,区块岩性复杂,地层水矿化度纵向上变化大,极大的影响了电性曲线对流体性质的识别。同时不同油组储层的物性、电性、含油性以及储层的下限值存在差异,采用相同的解释参数和解释模型在识别岩性及流体性质上精度不高。因此本文以J30、J31和J32三个区块为研究对象,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各种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的测井解释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与认识。取得的成果:⑴通过对比分析对区块不合理的地质分层进行了修正;⑵碎屑岩储层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砂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储层多为中高孔-低渗储层,古近系和白垩系的流体性质以产油为主,而侏罗系以产气为主;⑶碳酸盐岩储层岩性以铁白云石和方解石为主,流体性质以产气为主;⑷中子密度交会计算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比较接近,可做为区块的孔隙度模型的选择依据;⑸岩心分析数据回归方程可做为渗透率模型的选择依据;⑹计算的各个层组的Rw与地层水电阻率比较接近,能满足生产的需要;⑺建立的解释标准:4#油组(油层RT≥50Ω·m,干层:φ<20%),14#油组(油层RT≥10Ω·m,干层:φ<14%),16、18#油组(油气层RT≥20Ω·m),24#油组(气层:RT≥8Ω·m,干层:φ<14%)。形成的认识:⑴16#油组的含油性受到构造影响较大,18#油组的含油性则受到裂缝和构造的双重控制;⑵J30区块以及J32区块埋藏较浅的4#油组储层地层水为混合型水型,即由原生水与地表水组成,而J32区块埋藏较深的储层则以原生水为主;⑶14#油组含油气特性在J30区块主要为称低电阻油气层,但对于J31、J32区块,该油组油气显示较差。应用最终形成的测井解释方法对测井资料进行了二次解释处理,且对部分重点井做了详细分析,修正了38层116.1米的解释结论,修正的结论与试油结果基本吻合,统计的测井符合率为89.5%。通过研究极大的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为以后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RFT测井解释精度探讨与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FT测井解释精度探讨与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XX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研究 ——以XXPA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技术现状
        1.2.2 国外技术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地层特征
    2.4 沉积相特征
第3章 水淹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
    3.1 电阻率曲线响应特征
        3.1.1 水淹层电阻率分布频率变化特征
        3.1.2 水淹层电阻率测井曲线特征
    3.2 自然伽马曲线响应特征
    3.3 自然电位曲线响应特征
    3.4 孔隙度曲线响应特征
第4章 水淹模式及水淹层定性识别
    4.1 正韵律层水淹模式
    4.2 复合韵律层水淹模式
    4.3 交会图法识别水淹层
    4.4 曲线重叠法识别水淹层
    4.5 RFT资料识别水淹层的应用
第5章 水淹层定量评价
    5.1 测井资料标准化
        5.1.1 研究区标准层的选取
        5.1.2 研究区测井曲线标准化
    5.2 岩心归位
    5.3 泥质含量模型的建立
    5.4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5.5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5.6 饱和度模型的建立
        5.6.1 含水饱和度模型
        5.6.2 岩电参数值的确定
        5.6.3 束缚水饱和度的建立
    5.7 水淹层级别划分
    5.8 实例应用
        5.8.1 M-22井
        5.8.2 M-28井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第二章 油藏基本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简历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地层精细对比
    3.1 建立标准划分对比方案
    3.2 夹层的识别及在细分小层中的应用
第四章 构造精细研究
    4.1 构造背景
    4.2 北部复杂带的研究
    4.3 低序级断层刻画
第五章 储层精细研究
    5.1 沉积微相研究
    5.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5.2.1 重建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
        5.2.2 夹层的展布模式
        5.2.3 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6.1 剩余油分布描述
    6.2 夹层控制作用下剩余油分布特征
    6.3 剩余油潜力评价
第七章 剩余油挖潜、方案部署及评价
    7.1 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挖潜
    7.2 构造剩余油富集区挖潜
    7.3 整体效果评价
    7.4 方案部署及指标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钻井工程风险概述
        1.2.2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3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软件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含不确定度钻井地质力学参数钻前描述方法
    2.1 钻井地质力学参数基本概念
        2.1.1 钻井地质力学参数概念
        2.1.2 求取钻井地质力学参数的信息来源
        2.1.3 含不确定度钻井地质力学参数描述流程
    2.2 地层孔隙压力不确定性定量表征方法
        2.2.1 地层孔隙压力定量计算方法
        2.2.2 地层孔隙压力不确定性定量表征方法
        2.2.3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2.3 地层坍塌及破裂压力不确定性定量表征方法
        2.3.1 地层坍塌及破裂压力定量计算方法
        2.3.2 地层坍塌及破裂压力不确定性定量表征方法
        2.3.3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2.4 含不确定度钻井地质力学参数区域三维模型的构建
        2.4.1 钻井地质力学参数区域化描述算法
        2.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Kriging插值优化算法
        2.4.3 含不确定度钻井地质力学参数区域三维模型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钻前工程设计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
    3.1 概况
    3.2 含不确定度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建立
        3.2.1 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约束准则
        3.2.2 安全钻井液密度设计系数的选择
        3.2.3 含不确定度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的建立
    3.3 钻前工程设计风险评估方法
        3.3.1 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3.3.2 钻前设计风险概率定量计算模型
        3.3.3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3.4 钻前工程设计风险控制方法
        3.4.1 基于钻前风险预测的井身结构优化方法
        3.4.2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随钻资料的钻井作业动态风险评估与控制
    4.1 概况
    4.2 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技术
        4.2.1 随钻资料
        4.2.2 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方法
    4.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钻前模型随钻更新方法
        4.3.1 贝叶斯方法基本理论
        4.3.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钻前模型更新方法
        4.3.3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4.4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钻头前方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4.4.1 灰色预测理论
        4.4.2 钻头前方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4.4.3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4.5 钻井液循环当量密度的不确定性定量表征方法
        4.5.1 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的定量计算方法
        4.5.2 钻井液循环当量密度的不确定性定量表征
        4.5.3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4.6 钻井作业动态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
        4.6.1 钻井作业动态风险定量评估方法
        4.6.2 钻井作业动态风险控制方法及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录井资料的钻井作业动态风险评估与控制
    5.1 概况
    5.2 钻井作业过程信息获取与异常风险专家知识判断
        5.2.1 录井工程参数类别及用途
        5.2.2 井下异常及工程风险专家知识判断
    5.3 钻井作业动态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研究
        5.3.1 基于PSO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
        5.3.2 基于P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钻井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5.3.3 钻井作业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5.3.4 钻井作业动态风险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系统设计与软件编制
    6.1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设计
        6.1.1 含不确定度钻井地质力学参数钻前描述及随钻更新模块
        6.1.2 钻前工程设计风险评估与控制模块
        6.1.3 钻井作业过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模块
        6.1.4 钻后工程风险总结与分析模块
        6.1.5 钻井工程风险数据库设计模块
    6.2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软件编制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构造地质学理论
        1.2.2 东濮凹陷构造发展史
        1.2.3 构造样式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项目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开发简史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地层精细对比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第四章 构造精细研究
    4.1 构造研究的思路
    4.2 构造研究技术
    4.3 构造特征研究
        4.3.1 分级梳理各级断层明确相互交割关系
        4.3.2 各断块特征
        4.3.3 建立构造样式指导局部构造精细刻画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特征研究
    5.2 砂体特征
第六章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6.1 选择建模方法及软件
    6.2 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6.3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
第七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7.1 油气成藏条件
    7.2 盐岩分布与油气成藏关系
    7.3 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7.3.1 受大断层和油源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2 受区域性盖层和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3 断块高部位的油气富集
第八章 现场应用及认识
    8.1 有利目标优选
        8.1.1 部署思路
        8.1.2 部署原则
    8.2 现场方案部署及实施情况
        8.2.1 部署情况
        8.2.2 现场实施情况
        8.2.3 效益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饱和度测井技术研究
    2.1 饱和度测井技术及原理
        2.1.1 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
        2.1.2 中子寿命测井技术
        2.1.3 氧活化测井技术
    2.2 测井影响因素
        2.2.1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2.2.2 碳氧比模式下的测井影响因素
        2.2.3 中子寿命模式下的测井影响因素
        2.2.4 氧活化模式下的测井影响因素
    2.3 碳氧比和中子寿命测井双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
    3.1 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参数
        3.1.1 全谱饱和度测井碳氧比数据处理方法
        3.1.2 中子寿命数据滤波方法
        3.1.3 测井解释参数的建立和修正
    3.2 基于碳氧比值的流体性质判别标准
        3.2.1 油、水、干层定性分析
        3.2.2 油、水、干层定量识别标准
    3.3 全谱饱和度测井综合解释方法研究
        3.3.1 综合解释方法(一)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解释
        3.3.2 综合解释方法(二)中子寿命测井资料解释
        3.3.3 综合解释方法(三)氧活化测井定性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谱饱和度测井现场应用
    4.1 全谱饱和度资料与其他测井资料对比分析
    4.2 全谱饱和度解释方法的应用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储层内部构型描述
    2.1 构造与地层特征
    2.2 沉积特征
    2.3 单一微相识别
    2.4 单一微相分布组合
    2.5 研究成果现场应用
第3章 储层测井二次解释
    3.1 现有测井解释模型复查
    3.2 测井资料预处理
    3.3 相控测井解释模型
第4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4.1 静态非均质性
    4.2 动态非均质性
    4.3 研究成果现场应用
第5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5.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5.2 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
    5.3 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
    5.4 研究成果现场应用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8)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状况
    1.3 测井评价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难
        1.3.2 超重油油藏流体识别难
        1.3.3 油水分布规律复杂
    1.4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
        1.5.1 关键技术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2 地质背景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地层特征
        2.2.3 沉积特征
    2.3 勘探开发概况
        2.3.1 重油带勘探开发历史
        2.3.2 胡CC区勘探历史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岩心、测井等资料预处理
        3.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3.1.2 岩心归位
    3.2 储层“四性”关系
        3.2.1 储层岩性特征
        3.2.2 储层物性及孔喉特征
        3.2.3 储层水性及含油性特征
        3.2.4 储层四性关系
    3.3 高阻水层成因机理研究
        3.3.1 超重油油藏流体性质
        3.3.2 储层孔隙结构
        3.3.3 储层岩石润湿性
第四章 储层参数建模
    4.1 泥质含量模型
    4.2 孔隙度模型
    4.3 渗透率模型
    4.4 饱和度模型
        4.4.1 地层水电阻率选取
        4.4.2 饱和度模型参数确定
        4.4.3 含水饱和度模型优化
        4.4.4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
        4.4.5 残余油饱和度模型
第五章 油水层识别方法研究
    5.1 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5.1.1 油层
        5.1.2 差油层
        5.1.3 水层
        5.1.4 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
    5.2 超重油油藏油水层解释标准
        5.2.1 岩心测试资料统计法
        5.2.2 试油统计图版法
    5.3 常规测井的油水层解释方法
        5.3.1 标准水层对比法
        5.3.2 深侧向电阻率与冲洗带电阻率重叠法
        5.3.3 中子-密度双孔隙度重叠法
    5.4 超重油油藏核磁共振测井综合解释
        5.4.1 超重油储层核磁共振响应特征
        5.4.2 超重油油藏一维核磁共振测井综合评价
        5.4.3 超重油油藏多维核磁共振测井综合评价
第六章 油水分布规律
    6.1 油水界面分析
        6.1.1 油水界面
        6.1.2 油气界面
    6.2 油层纵向分布
    6.3 油层平面分布
    6.4 水体分布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南苏丹A油田精细油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 地理位置、构造位置
第二章 地质研究
    2.1 地层层序划分及地层对比
    2.2 沉积微相研究
    2.3 砂体连通性分析
第三章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
    3.1 资料分析及评价
    3.2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3.3 层位解释
    3.4 断层精细解释
    3.5 时深转换
    3.6 构造成图
    3.7 断裂特征
    3.8 圈闭要素分析
    3.9 构造演化
第四章 地震反演
    4.1 数据使用
    4.2 反演的可行性分析
    4.3 数据分析和处理
    4.4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4.5 提取子波
    4.6 构造模型和实体模型
    4.7 低频模型和属性模型
    4.8 稀疏脉冲反演(CSSI)
    4.9 地质统计学反演(GI)
第五章 岩石物理研究
    5.1 概述
    5.2 岩石物理研究中应用资料
    5.3 测井曲线的预处理和标准化
    5.4 岩心数据复查及质量控制
    5.5 岩石物理解释模型与参数
    5.6 油层下限值分析
    5.7 测井解释结果
    5.8 油水界面OWC的确定
    5.9 不确定性分析
第六章 石油地质储量
    6.1 容积法储量计算
    6.2 储量级别
    6.3 储量计算单元
    6.4 含油面积
    6.5 有效厚度
    6.6 孔隙度
    6.7 饱和度
    6.8 石油体积系数
    6.9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第七章 地质建模
    7.1 数据准备
    7.2 构造建模
    7.3 相模型
    7.4 属性模型
    7.5 储量计算
    7.6 模型粗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巴特肯开发区块储层测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及地层对比
    2.1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1.1 古近系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1.2 白垩系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1.3 侏罗系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三章 储层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1 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1.1 J30 区块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1.2 J32 区块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2 1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3 16#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4 18#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5 2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第四章 解释模型的建立
    4.1 测井资料标准化及岩心归位
        4.1.1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
        4.1.2 岩心资料的归位
    4.2 泥质含量评价模型
    4.3 孔隙度评价模型
        4.3.1 J30 区块粉砂岩
        4.3.2 J30 区块细砾岩
        4.3.3 J30 区块白云岩
        4.3.4 J30 区块灰岩
    4.4 渗透率评价模型
    4.5 饱和度关键参数的确定
        4.5.1 岩电参数的确定
        4.5.2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第五章 测井资料解释及地质认识
    5.1 J30 区块解释及认识
        5.1.1 4#油组
        5.1.2 14#油组
        5.1.3 16#、18#油组
        5.1.4 24#油组
    5.2 J31 区块解释及认识
        5.2.1 储层评价
        5.2.2 测井地质认识
    5.3 J32 区块解释及认识
        5.3.1 储层分析
        5.3.2 流体性质判别
        5.3.3 测井地质认识
第六章 应用
    6.1 典型井分析
        6.1.1 RKS5井
        6.1.2 RKN4井
        6.1.3 RKS7井
        6.1.4 CK23井
    6.2 资料二次解释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RFT测井解释精度探讨与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2]XX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研究 ——以XXPA区块为例[D]. 杨计泽.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3]东濮凹陷文33块沙三上亚段油藏精细描述[D]. 宋树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D]. 胜亚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5]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D]. 朱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6]全谱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田蕾.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胜坨油田坨7沙二段8-10砂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 张慧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超重油油藏测井流体识别与评价[D]. 王长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南苏丹A油田精细油藏描述[D]. 王中兴.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10]巴特肯开发区块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 任福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标签:;  ;  ;  ;  ;  

RFT测井解释精度探讨及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