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限定动词论文-王亭亭

非限定动词论文-王亭亭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限定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师反馈,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高中生,非限定动词习得

非限定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亭亭[1](2019)在《修正性反馈对高中生英语非限定动词习得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修正性反馈作为新形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相关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研究修正性反馈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影响,而对语法方面的研究则十分有限。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教师反馈和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两种反馈模式对高中生英语非限定动词习得的有效性。英语非限定动词是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以淄博市第十七中学82名高一新生为实验对象,基于输入输出假说、互动假说和注意假说,采用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旨在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一、教师反馈与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两种反馈方式对高中生英语非限定动词的习得分别有何效果?二、两种反馈方式对高中生英语非限定动词习得效果的差异是否显着?叁、学生对教师反馈和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持何种态度?实验后笔者借助SPSS 23.0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教师反馈模式下,学生对非限定动词中的不定式形式的习得效果最显着,其次是-ing分词,最后是-ed分词。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模式下,学生对非限定动词中-ing分词的习得效果最显着,其次是不定式,最后是-ed分词。第二,通过对比两个班的成绩可以得知,学生在第二次测试中对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叁种形式-ing分词、-ed分词和不定式的成绩较第一次测试都有了显着提高,两次测试两个班之间的成绩差异不大,这说明教师反馈,和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两种反馈模式对学生非限定动词的习得效果都是显着的,两种反馈模式差异不显着。第叁,学生对教师反馈和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模式均持肯定的态度,大部分学生认同本班所采用的反馈模式对他们非限定动词习得的有效性,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继续使用此反馈模式。教师反馈对学生的影响力仍较为明显,而小组同伴反馈有助于学生转变课堂角色,相应地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首先,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或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其次,教师在使用小组同伴反馈模式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精选适合学生语言学习特点的方式,以此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可结合使用教师反馈和小组同伴反馈为主、教师适时介入等多种反馈方式,以减轻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谢雪梅[2](2019)在《“非限定动词”抑或“非谓语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限定/非谓语动词是高中英语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理论内容抽象,种类多样,结构的建立形式复杂,习题设置难度大,于是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语法项目。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习得研究。学习者对此语言现象的习得与教师对此的认知和教学行为有着直接关联,同时也受到教学文本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究以下问题:1.英语教学文本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的描述和引介情况如何?2.英语教师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及其教学的信念和行为状况如何?3.基于当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英语教学文本应该如何描述和引介这一语法项目?英语教师应该怎样认识和教授这一语法现象?本论文以语法与语法教学观、教师教学信念与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高中英语教学文本、重庆市九龙坡区Y中学和铜梁区D中学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问卷、访谈和课堂观摩方法采集数据,并使用SPSS 19.0对主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英语教学文本——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的英文术语及其使用,存在混乱现象;关于定义,非限定/非谓语动词被认为是指不能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的动词形式;关于分类,非限定/非谓语动词主要有两种分类法:叁分法,即动词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动词的-ed形式;四分法,即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关于功能,英语教学文本只提及语法功能,分别为:不定式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现在分词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过去分词可以作表语、定语、状语、补语;而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则被忽略。2.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信念上,高中英语教师在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的术语与界定、分类和功能的认知上与高中英语教学文本关于此语法现象的描述与引介一致;不同的教龄影响教师对非限定/非谓语动词语法功能和教学目标的信念:教学年限长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意识。在教学行为上,高中英语教师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并不会总是保持一致。3.教学启示——根据当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讨论得出:“非限定动词”这一术语更好地解释了这一语法现象的内容;依据简化语法的原则,非限定动词包括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英语教学文本应更新对非限定动词这一语法现象的引介与描述。英语教师应将非限定动词放在小句中进行教授,同时更新对此语法现象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实现形式、意义与使用的统一。英语教师应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一切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目标语法的兴趣。英语教师不仅应教授语法知识,而且应解释非限定动词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句法语境之中。在教学评价方面,英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学评价要多样化。根据研究发现和讨论,笔者分别从教学文本层面和教师教学层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促进对这一语法项目本身的认识与教学。(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民[3](2018)在《英语非限定动词语义表征连续统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词类,是人类认知和意识的重要载体。动词丰富的含义和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其成为语言习得的焦点和难点。动词属于开放语类词汇,是语言中概念内容系统的一种典型表征。就本研究而言,动词是用来描述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中多样的场景的词类范畴,表示客观世界中事体的动作或存现状态,基本上每个完整的句子都有一个动词。一直以来,不同学派的学者和语言学理论都对动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非限定动词是动词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句中不能单独用作谓语,因此又称为非谓语动词,包括动词不定式、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和动名词。由于其灵活的形式和复杂的功能,非限定动词往往难以掌握。研究非限定动词的语义表征特点和规律很有必要。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识解方式来分析英语不同的非限定动词形式的语义特征,试图找到他们的侧显属性和描述的相应情景。此外,本文通过分析可用作同一句子成分的非限定动词形式发现他们之间的语义级差,最终基于非限定动词的认知本质和语义特征建构一个统一的语义表征连续统。根据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同一情景产生不同意象的原因是由选择、视角、突显和详细程度四个参数决定的。基于这四个参数,本文选取五种主要的识解方式来对非限定动词进行认知描述,即视觉框架,详略度,心理扫描,主、客观性和注意力视窗。通过认知识解的方式,位于相同句法位置的非限定动词的语义级差得以显现。此连续统的基本原则取决于词类特性,也就是说非限定动词既具有名词属性又具有动词属性,因为非限定动词的本质原因,他们不表示时间关系,仅表征非时间关系。通过对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分析和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动词不定式的主要功能在于表征未然事件,即将未发生过的特定具体的动作或事件压缩,通常指示说话人或主语的主观性行为,具有很强的动词属性。第二,动名词表征经常性发生的事件或某种习惯性动作,具有客观事实的意味,动名词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主要突显名词属性,与动词不定式分别位于连续统的两端。第叁,相比于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分词位于连续统的中间位置,侧显形容词或副词的属性居多,主要功能是修饰事体或关系。修饰事体时,他们侧显内在性质和状态;修饰关系时,他们表征一个情景的子事件或附属动作、状态,并起着提供背景信息的作用。第四,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下,非限定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侧显事体性和非时间关系,非谓语动词作为表征非时间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具有突出的压缩功能。它是描述一些事件之间关系的压缩表达法。我们通常都可以将非谓语动词表征形式还原成一个小句形式。非谓语动词是已然与未然,主动与被动,动态与静态关系的灵活,经济,机动的表征库,人们通常会按照参与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为恰当的形式来实现主事件与附属事件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非限定动词的多种用法反映了英语的灵活性和经济性。非限定动词形式表征谓语动词的附加动作,事件和情景,这两种类型动词的共现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和谐和统一。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方法及框架。第二章是本研究的文献综述部分。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主要从非限定动词的语义表征着手,借助于不同的识解手段对英语非限定动词的语义获取进行研究,归纳不同形式的非限定动词形式的语义差异及动因,并建构非限定动词语义表征的连续统。第五章总结全文的内容、主要发现及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佳,张民[4](2018)在《英语非限定动词认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的非限定动词一直是英语学习的难点,非限定动词是特殊的动词形式,其用法灵活,概括性强,可用作不同的句子成分。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分析可用于同一句子成分的非限定动词形式的语义差别,发现不同形式的非限定动词所蕴含的语义特点。(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09期)

孙上鹦[5](2015)在《英语初学者非限定动词的错误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用语料库WCEL去观察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非限定性动词时所犯错误的形式、种类,运用中介语理论,从错误分析的角度去探究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以期对中学生英语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设性意见。(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5年27期)

齐国斌[6](2014)在《非限定动词逻辑被动的五种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限定动词的逻辑被动形式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也是高考英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同时还是学生做题时的易错点。为集中解决此学习难点,笔者综合了五类二十种常见的逻辑被动句型,采用概括例析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概念、总结用法、促进应用。(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4年32期)

胡万铣[7](2014)在《教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几点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非限定动词包括:动词不定式、分词、动名词叁种,是中学英语课本的重点,要想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对比,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和记忆。(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4年31期)

李继红[8](2014)在《英语专业学生非限定动词的错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的课程中,非限定动词的使用是其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英语专业教学课程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非限定动词并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教师与学生普遍认为应当在语法课中完成。但是,语法课程对非限定动词的使用并没有特别的规定。静态和动态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英语专业非限定动词的错误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有所了解。(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4年21期)

王鹤[9](2014)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学生英语作文非限定动词的误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非限定动词无疑是各个水平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出现错误频率最高的语法失误点之一。而且国内外鲜有研究关注非限定动词的习得,鉴于此种情况,本文从错误分析的角度,观察中学生英语作文中非限定动词的使用。本文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利用英语学习者写作语料库(WCEL),识别非限定动词错误并将这些错误进行分类和对比,进而解释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此项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为英语学习与教学提供一些启示。为了便于数据整理与分析,作者将非限定动词的错误按照误用的形式分成12类,并总结出每一类的分布及特点。统计结果显示:(1)学习者在非限定动词的使用方面错误较多,他们总在ing-分词和不定式的使用上出错,常常将ing-分词误用为动词原形(占据40%)(2)就ing分词而言:当使用ing分词作宾语、主语时偏误较多,其中“动词+动词”错误最为明显,以“like+动词原形”为其典型代表;学习者对“介词+-ing分词”搭配掌握的不好;学习者经常混淆介词“to”和不定式符号“to”的用法(3)就不定式的用法而言:“动词+动词”搭配错误显着,“want+动词原形”出现最多;学习者不能正确的使用“情态动词+不带to的不定式”结构。作者从语际迁移、语内迁移角度来解释这些错误,并根据研究发现,就英语学习与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充分利用语料库和调整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方秀才[10](2014)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学界主要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借助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丰富的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但是,现有文献未能很好梳理这些方法的理论渊源;对于学习者的英语特征多止于总结罗列或浅显分析,未能综合考虑特征背后的多维原因;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个别具体词汇或者短语的探讨,缺乏对某一类语法现象的形式、语法属性、语义和语用的综合探究;对于研究的实际应用探讨不够深入。本文基于语料库总结和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该类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叁、中国英语学习者该类小句的使用特征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依据朗文语法(Biber et al.,1999),将动词“非限定小句”分为“ing小句”、“ed小句”和“不定式小句”以便研究。研究首先梳理文献论证了词汇和语法的整体性,包括对Firth(1957)的语境论(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tion)、Sinclair(2000)的词汇语法理论(LexicalGrammar)、Hunston和Francis(2000)的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Hoey(2005)的词汇触发理论(Lexical Priming)和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的相关理论的综述和评析。后续研究在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之下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研究在方法上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CIA)(Granger,1996;2002),通过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并参照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和对比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总结中国英语学习者叁类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英语母语者语料选自LOCNESS,法德国家英语学习者语料选自ICLE,中国英语学习者包含四个层次:中学生,语料选自CLEC;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WECCL2.0;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CEM。依据语料抽样、标注、检索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学习者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在分析CIA的双轨解释模式不足的基础上研究提出“CIA多因素解释模型”(CIA-MEM),基于文本分析,从内部和外部共计八个维度解释学习者小句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且差异因动词种类、小句类型、和分析维度存在一定差别。首先,在全体动词ing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低高年级大学生则偏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ed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却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不定式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过少使用、另外叁类大学生均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其次,相对于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中国学习者与母语者的差异更为显着;再次,对于选取的5个高频动词,所有学习者都过少使用兼有“词语化”和“语义虚化”用法的BE和HAVE的非限定小句用法,但是对于另外叁个“词语化”动词THINK、LEARN和MAKE中国英语学习者基本过多或偏多使用它们。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差异整体上表现为小句使用的母语特征趋向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学习者间使用差异的显着性与英语水平差异的大小成正比。第叁、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特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排他性”或者“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很多情境下多重因素共同导致某一种特征的出现;这些因素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分别包括“主题语境”、“L1迁移”、“L2输入”和“产出环境”以及“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学习者特征”、“学习者语体意识”和“石化现象”。分析结果证实了CIA模型中“母语相关特征”和“中介语发展特征”双轨对分解释模式的不足,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CIA-MEM多维解释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学习者特征总结和解释对于外语教学、教学材料的编写以及语言测试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整个研究将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论、学习者特征总结、解释以及应用价值探讨等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五位一体”,互为基础且又相互佐证,对于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5-01)

非限定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限定/非谓语动词是高中英语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理论内容抽象,种类多样,结构的建立形式复杂,习题设置难度大,于是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语法项目。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习得研究。学习者对此语言现象的习得与教师对此的认知和教学行为有着直接关联,同时也受到教学文本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究以下问题:1.英语教学文本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的描述和引介情况如何?2.英语教师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及其教学的信念和行为状况如何?3.基于当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英语教学文本应该如何描述和引介这一语法项目?英语教师应该怎样认识和教授这一语法现象?本论文以语法与语法教学观、教师教学信念与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高中英语教学文本、重庆市九龙坡区Y中学和铜梁区D中学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问卷、访谈和课堂观摩方法采集数据,并使用SPSS 19.0对主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英语教学文本——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的英文术语及其使用,存在混乱现象;关于定义,非限定/非谓语动词被认为是指不能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的动词形式;关于分类,非限定/非谓语动词主要有两种分类法:叁分法,即动词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动词的-ed形式;四分法,即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关于功能,英语教学文本只提及语法功能,分别为:不定式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现在分词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过去分词可以作表语、定语、状语、补语;而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则被忽略。2.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信念上,高中英语教师在非限定/非谓语动词的术语与界定、分类和功能的认知上与高中英语教学文本关于此语法现象的描述与引介一致;不同的教龄影响教师对非限定/非谓语动词语法功能和教学目标的信念:教学年限长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意识。在教学行为上,高中英语教师关于非限定/非谓语动词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并不会总是保持一致。3.教学启示——根据当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讨论得出:“非限定动词”这一术语更好地解释了这一语法现象的内容;依据简化语法的原则,非限定动词包括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英语教学文本应更新对非限定动词这一语法现象的引介与描述。英语教师应将非限定动词放在小句中进行教授,同时更新对此语法现象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实现形式、意义与使用的统一。英语教师应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一切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目标语法的兴趣。英语教师不仅应教授语法知识,而且应解释非限定动词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句法语境之中。在教学评价方面,英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学评价要多样化。根据研究发现和讨论,笔者分别从教学文本层面和教师教学层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促进对这一语法项目本身的认识与教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限定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亭亭.修正性反馈对高中生英语非限定动词习得的有效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谢雪梅.“非限定动词”抑或“非谓语动词”?[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张民.英语非限定动词语义表征连续统建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4].李佳,张民.英语非限定动词认知探究[J].校园英语.2018

[5].孙上鹦.英语初学者非限定动词的错误分析研究[J].亚太教育.2015

[6].齐国斌.非限定动词逻辑被动的五种类型[J].校园英语.2014

[7].胡万铣.教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几点体会[J].校园英语.2014

[8].李继红.英语专业学生非限定动词的错误分析[J].校园英语.2014

[9].王鹤.基于语料库的中学生英语作文非限定动词的误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方秀才.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标签:;  ;  ;  ;  ;  

非限定动词论文-王亭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