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系统论文-李水

背光系统论文-李水

导读:本文包含了背光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背光光源,灯管拆卸,CCFL灯管,灯管安装

背光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水[1](2019)在《液晶电视背光系统的维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4开始,液晶电视机开始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已经使用十几年了,第一代的液晶电视开始出现不能正常收看的现象,很多的故障出现在背光电路部分,大部分为灯管老化造成。本论文论述的是叁星LA40B550K1F电视机背光灯管的更换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9年08期)

刘欣[2](2018)在《一种用于LCD的高功率LED侧式背光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二次光学元件改变LED原有的能量分布,设计了一种高功率LED模型,使高功率LED在背光源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利用光学模拟软件对设计的侧式背光系统的LED阵列位置进行模拟优化,设计了应用于LCD显示器的LED侧式背光源系统。经过优化的背光系统,其照度均匀度可以达到85%,光能利用率超过60%,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功率LED用于背光源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06期)

冯鲲鹏[3](2017)在《液晶显示区域动态背光系统优化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生产技术不断成熟、产业链不断完善,新技术不断融合,使液晶显示器在低功耗,高分辨率,良好的色彩表现和性价比等方面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平板显示市场最畅销的设备。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显示设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色域,高对比度,低功耗的显示设备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此外,移动设备的发展也对于显示设备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由于动态背光技术具有高对比度,低功耗的特点,因此成为LCD显示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首先针对当前动态背光技术的主要原理与实现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对比了国内外的传统动态背光技术的各自的实现方式以及相应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现有动态背光技术的新算法。基于图像分布直方图的自适应动态背光算法,通过统计直方图的分布以及其统计特征提取主亮度信息进行背光调控,同时通过帧间直方图差异来自适应的调整背光间差异。该算法在保持了传统算法的高对比度,低能耗等特点的基础上,发掘了更多的节能潜力,同时保障了显示效果的均匀性,实现了更优的显示效果。本文对该算法在MATLAB平台进行建模和仿真,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硬件算法的设计、模块的划分以及仿真验证等一系列工作。通过算法仿真测试与客观比较,证明了本算法所具有的优越性。本文完成了算法的硬件实现,将整个算法划分成不同的模块,并依次对各个模块通过verilog语言进行设计,实现特定功能。最终基于vivado,modelsim平台对设计完成的工程进行了整体仿真,验证了设计的成功实现。(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玉民[4](2016)在《角膜地形图仪结构及背光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测量人眼角膜地貌方面角膜地形图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成为各大医疗机构指定的检测仪器。通过该设备,临床医学可获得大量的先验信息,为一套完整的眼部手术计划提供了安全保障。市面上,在众多的角膜地形图仪相关产品中,以Placido盘原理作为主要技术的角膜地形图仪,在其对人眼角膜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对背光系统和机械结构的稳定性要求极高。本人对以Placido盘原理为技术依托的角膜地形图仪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结构和背光系统的设计。首先,在对角膜地形图仪工作原理的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其各个部件的功能做了充分的分析,利用叁维制图软件UG和SolidWorks对其进行了外形结构设计,最终设计出两款结构方案。通过对比,最终选取了在外形结构设计上平面使用比较多的一款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UG主要用于外形结构的设计,而Solid Works主要用于二维图纸的生成,最终通过加工生产出样品。其次,在对角膜地形图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充分了解之后,对背光系统中的漫反射材料,LED背光源,Placido盘面型环的分布以及LED光源的驱动电路进行了设计,并且在实验上对其加工工艺与系统构建完成了实现。所获得的投射照明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主波长为625nm的AlGalnP红色LED面光源照明的情况下,采用椭球面型Placido盘,成像到CCD上的黑白条纹环满足了等间隔的均匀分布,环宽平均值为0.202mm,标准差为0.00473,Placido盘黑白条纹处的光强对比度达到25.7,以及光照强度均匀性可达91.6%。经过测试确定该系统的检测精度高达0.02D,较好地满足了角膜地形图仪对投射照明系统的高对比度,高均匀性及高精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10-06)

张冰清,王元庆,薛亚兰,曹利群,周必业[5](2015)在《自由立体显示中的背光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自由立体显示,提出了一种新型指向性背光结构,配合人眼跟踪系统,分时显示具有视差的立体图像对,基于视差原理实现了高清分辨率的多用户自由立体显示。着重阐述了多光程结构、菲涅尔透镜以及掠入射的光路系统,以及从这叁方面产生的效果。实验表明,叁者的结合能产生良好的背光效果,最终实现了具有较强立体感的无分辨率损失的自由立体显示。(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5年06期)

赵一聪[6](2015)在《基于视觉舒适度的LED背光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各类平板显示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随着平板显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在注重显示器显示效果的同时,逐渐开始关注显示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舒适性与健康性成为平板显示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现阶段,以LED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占据了平板显示器市场的主流地位,但目前关于LED背光系统对人体健康,尤其是对视觉舒适度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基于视觉舒适度,针对LED背光系统的蓝光危害及其主要光学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同时搭建了测试平台。基于该测试平台,对LED背光系统的视觉舒适度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LED背光系统的光学模组进行了设计,实现了LED背光模组的样机,并对样机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了LED背光系统造成视觉不舒适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基于视觉舒适度的LED背光系统的测试方法,搭建了两套测试系统:1.LED背光系统的蓝光视网膜危害测试系统;2.基于视觉舒适的LED背光测试系统。基于这两套测试系统,测量了LED背光系统样品的光色特性和蓝光视网膜危害。其次,基于上述研究和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在不同色温、亮度、亮度均匀度情况下,LED背光系统对视疲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色特性的LED背光系统对视疲劳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在眨眼频率的变化:当工作时间小于1小时,亮度均匀度较低的背光系统会引起眨眼频率的显着升高;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亮度越高,眨眼频率上升越缓慢;当工作时间超过1小时,观看色温较低的背光系统会更早的引起眨眼频率的升高。最后,从视觉舒适度角度出发分析了背光系统的色温、亮度及亮度均匀度在设计LED背光系统时的重要性。提出了考虑视觉舒适度的LED背光系统的设计方案,对LED背光源进行了筛选,设计了能实现均匀圆形光斑的自由曲面透镜,并采用Sparrow判据,对透镜与LED的组合光源进行排布,实现了LED背光模组的均匀照明。搭建了LED背光模组的样机,并对该样机进行了测试与分析。上述工作的开展,为LED背光系统的视觉舒适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为LED背光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杨杰杰,谢志国,余彬海,江绍基[7](2014)在《液晶电视LED直下式背光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下式液晶电视LED背光系统,提出了一种轻薄化的均匀照明设计方案。采用二次曲面光学透镜,可有效避免光学透镜在大角度均匀照明下全反射的发生,且能在目标面达到符合标准的亮度及均匀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21颗1W灯珠,在灯箱高度为25mm的情况下,背光系统可达到31.5寸液晶电视背光源的亮度和均匀度要求,相对于传统的直下式背光系统,大大减少了器件的使用数量及灯箱厚度,提高了器件的出光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刘传芳[8](2012)在《大尺寸直下式LED液晶背光系统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LED背光已经成为液晶电视的主流,目前大尺寸LED液晶背光采用的侧入式系统相对于直下式背光系统来说存在着整体亮度低、均匀性不高、对比度低。大尺寸直下式LED背光技术尚未十分成熟,如何解决直下式LED背光系统的超薄化设计问题就十分关键,因此进行相关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不同的直下式LED背光系统设计方法。针对直下式背光系统中两种不同设计方法提出了差异性设计方案:对于小功率白光LED直下式背光系统,分析并计算出LED在近场照明面上的照度分布理论模型,提出了采用交错非均匀排列的结构,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非均匀排列中的LED横向间距、纵向间距、背光模组混光高度叁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并且计算出满足背光系统的均匀性的最大平坦条件,实现了小功率LED直下式背光系统中的快速有效设计。对于大功率白光LED直下式背光系统,提出了采取LED与光学发散透镜相组合的结构方式,基于非成像光学理论,设计了在超短空间距离上的均匀方斑透镜,将需要实现的目标照明面划分为均匀的矩形网格,然后再将LED光源的角度进行等比例划分,并且使得目标照明面上的矩形网格与LED光源角度进行一一对应,得到相对应的能量关系式,通过Snell定律的矢量表达式计算得到自由曲面透镜的曲线坐标值,最后通过曲线插值拟合得到透镜模型。为了进行论文中设计方法实用性的验证,制作并测试46英寸小功率LED直下式背光以及55英寸大功率LED直下式背光样品,测试结果表明,文中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张瑞雪,王元庆,范科峰[9](2012)在《自由立体显示背光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立体显示由于其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特性而日益受到重视。文中介绍了一种平面兼容自由立体显示器的背光实现方案。以LED阵列作为可寻址背光组件,采用ATMEGA128单片机为控制处理器,在立体模式下,利用RS232接口实现与PC机人眼跟踪模块的实时通信,为不同位置处的观察者提供背光源;在平面模式下,利用PWM调光技术,通过单片机产生PWM信号,调节LED背光的亮度。采用LG-PHILIPSLM170E01液晶屏和两组256列的LED光源作为一个光源组进行实验,在屏幕前490~550 mm的位置处获得良好的立体效果,在屏幕前300~1000mm的范围内有良好的平面效果。(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威[10](2011)在《侧光式LED背光系统的导光板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显示器目前已成为平板显示中的主流,作为一种绿色照明方式,LED背光源正逐渐成为液晶显示器的标准配置,随着向轻薄方向发展,如何利用导光板将LED这种点光源转换成表面的均匀出光以及快速高效的进行导光板的设计制作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进行相关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尺寸下侧光式LED背光源中的导光板的设计方法。本论文中首先系统分析了国家对LED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目前平板显示领域特别是液晶显示器市场格局及发展状况,对比了LED背光与CCFL背光的优劣势,指出LED背光市场的发展状况,介绍了LED背光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详细总结了侧光式LED背光模组各组件的工作原理及加工制作方式,阐明了设计过程中所需的理论基础。针对不同尺寸导光板提出差异性设计方案:对于小尺寸导光板:通过将多颗LED的光强分布模型引入侧入式导光板的光线的传输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导光板底面网点的排布规律公式和设计方法。最后利用光学仿真软件进行多种方式的仿真分析,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结合区域调整不仅能快速进行网点分布设计,而且能有效的避免入光侧均匀度不高的现象。对于大尺寸导光板,将设计目标转化成光通量,采取分区拟合的方法,通过细分区域来保证结果的精确度,结合局部微调,最终完成方案的设计,仿真结果达到目标要求。为进行实用性的验证,将仿真设计实例导出CAD工程图,使用激光雕刻法进行实际样品的制作,并进行光源LED阵列的制作,测试LED灯条电流稳定与时间的关系,确定测试时间,使用BM-7亮度色度测试仪,采用九点测试法进行亮度参数的测试,通过将测试结果与远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05-15)

背光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二次光学元件改变LED原有的能量分布,设计了一种高功率LED模型,使高功率LED在背光源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利用光学模拟软件对设计的侧式背光系统的LED阵列位置进行模拟优化,设计了应用于LCD显示器的LED侧式背光源系统。经过优化的背光系统,其照度均匀度可以达到85%,光能利用率超过60%,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功率LED用于背光源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背光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水.液晶电视背光系统的维修[J].电子制作.2019

[2].刘欣.一种用于LCD的高功率LED侧式背光系统设计[J].电子测试.2018

[3].冯鲲鹏.液晶显示区域动态背光系统优化的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7

[4].张玉民.角膜地形图仪结构及背光系统的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6

[5].张冰清,王元庆,薛亚兰,曹利群,周必业.自由立体显示中的背光系统设计[J].电子器件.2015

[6].赵一聪.基于视觉舒适度的LED背光系统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5

[7].杨杰杰,谢志国,余彬海,江绍基.液晶电视LED直下式背光系统的设计[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4

[8].刘传芳.大尺寸直下式LED液晶背光系统设计与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2

[9].张瑞雪,王元庆,范科峰.自由立体显示背光系统的设计[J].照明工程学报.2012

[10].张威.侧光式LED背光系统的导光板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1

标签:;  ;  ;  ;  

背光系统论文-李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