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共聚物论文-唐政敏,蔡春华,林嘉平

梯度共聚物论文-唐政敏,蔡春华,林嘉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梯度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案化,刚-柔嵌段共聚物,条纹,多级有序

梯度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唐政敏,蔡春华,林嘉平[1](2017)在《自组织梯度图案化表面诱导的刚-柔嵌段共聚物多级有序条纹形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具有多级有序结构的薄膜材料,在纳米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案化或化学修饰表面诱导的柔-柔共聚物自组装体系。然而,光刻技术通常涉及高加工和维护成本,并且需要一个迭代的、多步骤的过程,这使得结构的形成变得复杂和重复性不好。对于刚-柔共聚物自组装体系,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及其取向的控制仍是一个挑战。在此,我们展示了一种简易、可靠的两步连续自组装方法,基于刚-柔嵌段共聚物PBLG-b-PEG,构建了不同长度尺度上的多级有序结构。第一步,利用可控挥发自组装在Si基板上制备具有宽度梯度的PS条带;第二步,在THF/DMF/H2O混合介质中,PBLG-b-PEG选择性吸附在PS条带上并自组装形成了有序纳米条纹结构,并且条带的取向平行于PS条带,从而构建了"stripe-in-stripe"多级有序结构。这是由纳米条带沿着PS图案边缘取向,降低体系的界面能引起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7-10-10)

陈珺娴,张洁,宛新华[2](2017)在《热致液晶性螺旋链梯度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手性单体—(-)-2,5-双{4’-[(R)-异辛氧羰基]苯基}苯乙烯(R-(-)-M-C8)和非手性单体—N,N-二甲基-4-乙烯基苯甲酰胺(M-St N)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其共聚活性以及所得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立体结构和液晶性质。结果表明:(1)M-StN的竞聚率(1.59≤r1≤2.25)远高于R-(-)-M-C8(0.29≤r2≤0.40),在共聚反应的初期,M-St N优先进入聚合物链,构成共聚物的主要组分;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单体中M-StN的含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R-(-)-M-C8进入聚合物链中;(2)化学组成的梯度变化使得共聚物的光学活性与液晶性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发生规律性的渐变,分子量足够大时,共聚物形成某一方向占优的螺旋构象,具有稳定的热致液晶性。该研究为功能化梯度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郭晓峰,冯岸超,汤华燊[3](2017)在《基于可切换型RAFT试剂制备CO_2刺激响应梯度共聚物及其可控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梯度共聚物是伴随着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技术而出现和形成的一类新型聚合物,表现出单体组成沿分子链渐变的性质,具有多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RAFT聚合,作为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一种典型代表,具有单体适用范围广、简便易行等优点,广泛用于合成嵌段、梯度、星形及超支化等聚合物结构。然而,采用传统RAFT试剂很难直接得到高活性与低活性单体的嵌段共聚物。近年来开发的一类可切换型RAFT试剂则可通过酸/碱调节实现对高、低活性单体聚合的同步控制。基于此,我们利用可切换型RAFT试剂,先后控制高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酸卞甲酯(BzMA)的均聚和高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EMA)与低活性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共聚,构筑一系列内部含有不同梯度变化链段的叁嵌段共聚物,并能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不同尺寸、形貌的组装体。在CO2气体作用下,有望实现组装体形貌的特异性转变及药物客体分子的逐级可控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和兵,田璐,李君[4](2017)在《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制备、热性质及pH响应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共聚物在稳定剂和乳化剂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有关两亲性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DMAEMA/MMA)的无规和嵌段共聚物的研究报导较多,迄今为止还没有二者梯度共聚物的相关研究报导。我们通过改变单体投料比,采用半批量有机锑调控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SBRP)合成叁种DMAEMA/MMA梯度共聚物。通过1H NMR、GPC分析证明,聚合反应可控性良好,聚合物具有显着梯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DSC分析表明,共聚物的Tg在两单体均聚物的Tg之间,且叁种共聚物的Tg宽度随DMAEMA结构单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宽为70.3°C,体现出梯度共聚物独特的热性质。共聚物在THF/H_2O(1/9,v/v)混合溶剂中具有pH响应性,随着共聚物中DMAEMA含量的增加,UV-Vis谱图中发生突变的pH值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该梯度共聚物在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陈浩[5](2017)在《含氟梯度共聚物胶束的温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梯度共聚物在单体组成序列上与嵌段共聚物不同,沿分子链方向上单体组分具有梯度变化,单体组成分布具有一定的“掺杂性”。在自组装体系中,这种分子结构的梯度性与掺杂性,使得梯度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与嵌段共聚物有一定的差别,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相比,两亲性梯度共聚物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会产生更灵敏的或独有的响应性。本文以丙烯酸(AA)为亲水性单体,以甲基丙烯酸叁氟乙酯(TFEMA)为疏水性单体,通过RAFT聚合制备了两种两亲性梯度共聚物和一种嵌段共聚物。对叁种共聚物聚合过程中的跟踪取样和最终产物进行转化率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表明叁种共聚物具有相近的相对分子量和单体组成,但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的分布明显不同。通过选择性溶剂法分别对叁种共聚物进行自组装,得到共聚物胶束。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DLS)和透射电镜TEM研究叁种共聚物胶束在叁种pH环境中的温敏性。结果表明,两种梯度共聚物自组装得到的胶束在叁种pH环境中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温度响应性。随着温度的上升,两种梯度共聚物的自组装胶束尺寸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梯度共聚物自组装胶束的温度响应性受到溶液pH的影响,pH越高,两种梯度共聚物的温敏性越明显。而嵌段共聚物在叁种pH环境中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敏感性。以两种梯度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胶束为模板,以硝酸银为银源,以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通过原位还原法以制备梯度共聚物/银纳米粒子复合胶束。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pH环境中还原前与还原后复合胶束粒径分布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叁种pH环境中,还原前与还原后的复合胶束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温敏性,复合胶束的粒径分布在温度上升的过程中都保持下降的趋势。复合胶束的温度响应性受溶液pH值的影响较小。增加复合胶束制备过程中银离子的用量,得到的复合胶束的温敏性会下降。(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郭云龙[6](2016)在《梯度共聚物的可控制备、性能及形状记忆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链序结构是近年来伴随活性聚合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受到重视的一个聚合物链结构参数,与化学组成、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等结构参数一起为聚合物性能的调节提供了广阔空间。梯度共聚物是一类具有特殊链序结构的聚合物,其单体单元沿着分子链以组成渐变的方式排布,链序结构介于无规与嵌段之间。目前,梯度共聚物的制备多以活性自由基溶液聚合为主,普遍存在反应时间长,死聚物含量高,产品分子量低等问题。本论文首次将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引入梯度共聚物的制备过程,创建了一种可简便且高效地实现高分子量梯度共聚物可控制备的新方法,并深入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酯梯度共聚物的结构/性能关系。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究了以双亲性大分子RAFT为乳化剂的RAFT乳液聚合在制备苯乙烯-丙烯酸正丁酯-苯乙烯叁嵌段共聚物时分子量分布过宽的问题,发现其原因是丙烯酸酯类单体在聚合过程中易向聚合物发生链转移反应而生成长支链结构。乳胶粒表面水合层的传递性质对长支链的生成有重要影响。对PAA20-PSt5-RAFT乳化剂体系,在聚合过程中降低丙烯酸的中和度、促进小分子自由基从水相转移到乳胶粒相可以有效抑制长支链的生成,降低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指数(PDI)至合理水平。(2)创建多步加料RAFT乳液聚合法制备梯度共聚物的新技术。利用RAFT乳液聚合兼具高聚合速率与活性聚合的特点,以苯乙烯、丙烯酸正丁酯为研究体系,可以在7小时内制备出分子量高达9万的梯度共聚物,产品分子量与组成梯度分布符合预期。该方法适用单体范围广,可以灵活定制结构,反应条件温合,反应时间短。(3)可控制备了五种相同组成、相同分子量但不同链序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包括无规、两嵌段、叁嵌段(S-b-nBA-b-S,S代表聚苯乙烯,BA代表聚丙烯酸丁酯)、单向梯度(S-gradient-nBA)以及双向梯度(S-gradient-nBA-gradient-S)),系统研究了链序结构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结果:(a)通过DSC研究玻璃化转变现象发现,嵌段共聚物具有两个独立的玻璃化转变,转变温度(Tg)分别对应两个均聚物的Tg,转变区间窄;无规共聚物仅有一个窄转变区间,Tg大小介于两均聚物之间;梯度共聚物则拥有一个大小介于两均聚物Tg间的、连续的宽转变区间,宽度可超过100℃C,通过链序结构的调节可以实现玻璃化转变温度区间的定制。(b)由AFM相图发现,无规共聚物为均相;嵌段共聚物有明显的两相分离,相界面清晰、明确;梯度共聚物相畴尺寸与嵌段共聚物基本一致,但不存在明显的相界面,取而代之的是宽且模糊的过渡区间,该区间由不同组成的共聚物链段构成。(c)与非均相体系相似,嵌段共聚物在低频区(<1 Hz)会出现明显的界面极化现象,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发生突增;梯度共聚物虽同为非均相体系,但是宽且渐变的相界面区间抑制了界面极化,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在低频区维持恒定。(d)在材料力学性能方面,含有物理交联网络的结构(如叁嵌段与双向梯度)比缺乏的(如两嵌段和单向梯度)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另一方面,梯度共聚物独特的宽相界面区间可有效传递应力、减弱体系内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聚合物的韧性,当两嵌段共聚物转变为线性梯度共聚物时,甚至实现了脆韧转变。同时,梯度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温敏性。(4)研究发现,单向梯度共聚物由于缺少交联网络,形状记忆性能差,双向梯度共聚物通过引入物理交联网络,可显着增强形状记忆效果。同时,得益于梯度共聚物自身的宽玻璃化转变区间特点,双向梯度共聚物表现出多形状记忆的新功能,在一个形状记忆循环内可“记忆”高达四个形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01)

郭云龙,罗英武[7](2016)在《梯度共聚物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梯度共聚物是近年来伴随着活性聚合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共聚物,其特点在于单体单元组成沿着分子链方向逐渐变化,链结构界于常见的无规共聚物和嵌段共聚物之间。本文从梯度共聚物的结构特点入手,总结了其可控制备方法、表征手段、物化性质以及应用前景。基于共聚动力学模型控制单体加料速率的半连续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可实现梯度共聚物的结构定制,基于多步单体进料方式的RAFT乳液聚合则由于其简单和高效将成为梯度共聚物可控制备的重要方法。梯度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和微观聚集态不同于嵌段共聚物,表现出独特的界面活性、热学特性和力学性能,组成梯度结构有望成为调控高分子材料性能的新参数,梯度共聚物有望在乳化剂、相相容剂、阻尼材料、多形状记忆材料等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和兵,申震,李君,刘正平[8](2015)在《苯乙烯/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水解及自组装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所合成的双疏性苯乙烯/丙烯酸甲酯(St/MA)梯度共聚物(P(St58-grad-MA42))进行水解,得到具有不同MA和丙烯酸(AA)组分含量的P(St58-grad-(MAx-AAy)42)共聚物,借助FTIR及1H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计算其组成的各组分累积含量。研究了P(St58-grad-MA42),P(St58-grad-((MA40-AA60)42)和P(St58-grad-((MA14-AA86)42)叁种共聚物在不同体积比的THF/H2O(2/8,4/6,5/5,6/4及8/2)混合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通过SEM对共聚物自组装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未水解的(P(St58-grad-MA)42)聚合物在混合溶剂中自组装后主要为100 nm 1 um的不均匀球状结构,且随着THF体积比的增大,球的直径有减小的趋势;随着聚合物水解程度的增大,球的粒径更加均一。P(St58-grad-((MA14-AA86)42)主要形成直径约300 nm且表面光滑的球形结构。XRD结果表明,在THF/H2O为1/1时,各组成的共聚物纳/微米球中St链段为球的壳层而MA(AA)链段在球的内部。(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5-10-17)

陈浩,龙瑞婷,薛武子,陈艳军[9](2015)在《梯度共聚物/银纳米粒子复合胶束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纳米粒子在催化剂、医药、抗菌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银纳米粒子容易团聚的问题。梯度共聚物的梯度链结构有利于降低相界面张力,在纳米粒稳定、体系增容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本工作首先通过RAFT聚合技术合成了两亲性AA-TFEMA梯度共聚物。然后,以硝酸银作为银源,以AA-TFEMA两亲性梯度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为模板,使银离子与胶束壳层中的羧酸根结合,再用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成单质银,得到nano-Ag/P(AA-grad-TFEMA)复合胶束。通过TEM表征复合胶束的形态和结构发现,复合胶束呈球形,粒径在300-400nm左右,复合胶束表面均匀分布着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的直径约为10 nm。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中对硝基苯酚的溶度,研究了nano-Ag/P(AA-grad-TFEMA)复合胶束对硼氢化钠还原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发现复合胶束对该还原反应显示出较好的催化活性。详细探讨了复合胶束浓度、共聚物组成等因素对该还原反应催化作用复合胶束催化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催化反应动力学。(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 高分子复合体系》期刊2015-10-17)

姚荣沂[10](2015)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荧光微胶囊制备以及梯度共聚物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技术是处理或操控微量流体的一种新型技术,它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的毛细管微流控装置在微胶囊的制备、微凝胶的构筑、聚合物自组装等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设计具有特定结构的毛细管微流控装置,利用微流控技术重点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设计了一种可实现气-液剪切的毛细管微流控装置,并通过气-液微流控技术制备了CdS量子点/壳聚糖复合微胶囊。量子点被包覆在微胶囊的液体腔中,并保持其良好的荧光特性。通过叁维显微镜分析微流控参数对微胶囊粒径及分布的影响,采用显微镜研究了荧光微胶囊对不同环糊精(CD)溶液的响应性,并结合扫描电镜对微胶囊囊壁分析,分析了响应性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径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变小但仍保持单分散性,液体流速对微胶囊的粒径影响不大。α-CD会使Cd S量子点/壳聚糖复合微胶囊表面变的粗糙、出现裂缝、甚至塌陷。更有趣的是,荧光微胶囊在α-CD溶液中会出现荧光的衰减,且α-CD溶液浓度越大荧光衰减的越明显。而β-CD却不会引起微胶囊表面形态和荧光强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设计了一种可实现同轴流体模型的毛细管微流控装置,并采用液-液微流方法进行梯度共聚物自组装的研究。先通过RAFT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叁氟乙酯(AA-TFEMA)梯度共聚物,利用核磁、DSC等表征了共聚物链的梯度结构。在微流控装置中对AA-TFEMA梯度共聚物进行自组装,详细探究了外相流速、内外相总流速、外相溶液、聚合物浓度对自组装聚集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流控装置中,共聚物容易形成具有多种形态的聚集体,如球形和非球形的胶束。增大外相流速,非球形胶束的比例会增加。总流速减小后,微流控自组装不易进行。随着外相溶液中水含量减小,非球形胶束逐渐消失,而形成单一的球形胶束。共聚物浓度增大,会使自组装结构出现由球形向棒状向囊泡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梯度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行了手性单体—(-)-2,5-双{4’-[(R)-异辛氧羰基]苯基}苯乙烯(R-(-)-M-C8)和非手性单体—N,N-二甲基-4-乙烯基苯甲酰胺(M-St N)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其共聚活性以及所得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立体结构和液晶性质。结果表明:(1)M-StN的竞聚率(1.59≤r1≤2.25)远高于R-(-)-M-C8(0.29≤r2≤0.40),在共聚反应的初期,M-St N优先进入聚合物链,构成共聚物的主要组分;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单体中M-StN的含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R-(-)-M-C8进入聚合物链中;(2)化学组成的梯度变化使得共聚物的光学活性与液晶性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发生规律性的渐变,分子量足够大时,共聚物形成某一方向占优的螺旋构象,具有稳定的热致液晶性。该研究为功能化梯度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梯度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唐政敏,蔡春华,林嘉平.自组织梯度图案化表面诱导的刚-柔嵌段共聚物多级有序条纹形貌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7

[2].陈珺娴,张洁,宛新华.热致液晶性螺旋链梯度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3].郭晓峰,冯岸超,汤华燊.基于可切换型RAFT试剂制备CO_2刺激响应梯度共聚物及其可控自组装[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4].和兵,田璐,李君.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制备、热性质及pH响应性行为[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2017

[5].陈浩.含氟梯度共聚物胶束的温敏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6].郭云龙.梯度共聚物的可控制备、性能及形状记忆功能[D].浙江大学.2016

[7].郭云龙,罗英武.梯度共聚物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J].化工学报.2016

[8].和兵,申震,李君,刘正平.苯乙烯/丙烯酸甲酯梯度共聚物的水解及自组装行为[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5

[9].陈浩,龙瑞婷,薛武子,陈艳军.梯度共聚物/银纳米粒子复合胶束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复合体系.2015

[10].姚荣沂.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荧光微胶囊制备以及梯度共聚物自组装[D].武汉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  

梯度共聚物论文-唐政敏,蔡春华,林嘉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