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甲酰基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绿盲蝽,生物活性测定,胃毒作用
苯甲酰基脲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刚,安静杰,高占林,党志红,潘文亮[1](2019)在《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生物活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测定和分析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点滴法、浸渍法和食料混药法测定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生物活性,分析观察和触药时间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供试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氟铃脲、氟啶脲和杀铃脲对绿盲蝽均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氟铃脲和氟啶脲还具有较好的触杀活性。氟铃脲处理后1~4 d,随着时间延长,试虫死亡率逐渐增加,至第4 d后不再变化。试虫接触氟铃脲超过24 h后,随着触药时间的延长,最终死亡率保持稳定。【结论】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表现出较好的胃毒作用,氟铃脲和氟啶脲还表现出较强的触杀活性,但其活性明显受观察时间和试虫触药时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沈登荣,何超,陆谦,陈潇潇,田学军[2](2018)在《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及亚致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迟眼蕈蚊为试虫,采用浸渍法和药膜法,研究了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和亚致死效应,以探讨苯甲酰基脲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结果表明:氟啶脲和氟虫脲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相对较高,其中氟啶脲对2龄和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5.526mg·L~(-1)和7.521mg·L~(-1)。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均导致4龄幼虫发育历期和蛹期的延长,成虫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下降,其中氟虫脲和氟啶脲对4龄幼虫发育历期、蛹期、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因此氟啶脲和氟虫脲可用于温室和田间防治异迟眼蕈蚊幼虫的理想药剂。(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8期)
辛天蓉[3](2015)在《朱砂叶螨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隶属于蜱螨亚纲Acari、叶螨科Tetranychidae、叶螨属Tetranychus。该螨是植食性害螨,寄主广泛,为害各种花卉、豆类、棉花、蔬菜、桑树和果树等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一种世界性经济害螨。长期以来,杀虫剂在控制朱砂叶螨的为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该螨对多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以朱砂叶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除虫脲对朱砂叶螨毒性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朱砂叶螨对除虫脲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通过克隆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进行分析,研究了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mRNA表达模式以及异源表达情况;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系统分析了朱砂叶螨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除虫脲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昆虫(螨)对杀虫剂的反应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的毒力以及亚致死效应研究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83、16.37、18.54和24.77 mg/L。说明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均产生毒性,毒力大小依次为:卵>幼螨>若螨>雌成螨;除虫脲对朱砂叶螨卵的毒力最大,其毒力是雌成螨的1.57倍。使用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LC40和LC50)的除虫脲分别处理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可降低朱砂叶螨卵的孵化率,药剂浓度越大,卵的孵化率越低;而对于存活的卵所孵化出的幼螨的存活率也是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LC50处理组的幼螨的存活率仅为对照组的20.43%。当用除虫脲处理朱砂叶螨的幼螨和若螨后,其存活率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下降。除虫脲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后,对其寿命、产卵量及其所产卵的孵化率均有影响,低剂量(LC10、LC20和LC30)药剂对其平均每雌每日产卵量和平均总产卵量都有显着的刺激作用,在LC30处理组达到最高值;高剂量(LC40和LC50)下却呈现抑制作用;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随着除虫脲浓度的加大而逐渐缩短。对于雌成螨所产下的卵的孵化率,随除虫脲浓度加大,卵的孵化率逐渐降低。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均产生毒性,并可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影响。2、朱砂叶螨对除虫脲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随除虫脲浓度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中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在药剂处理组LC50时MDA含量达到最高值。无论在对照组还是各个除虫脲的药剂处理组,朱砂叶螨幼螨、若螨和雌成螨中MDA含量始终高于卵中。说明除虫脲对朱砂叶螨造成了氧化胁迫,并且导致了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SOD、CAT和P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被诱导激活而后被抑制的变化趋势。和对照组相比,随药剂除虫脲浓度的增加(从LC10、LC20到LC30),SOD和CAT活性逐渐增加,在LC30处理组活性达到最高;但浓度从LC40增加到LC50时,SOD活性呈现下降。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SOD活性,若螨和雌成螨均高于卵和幼螨。随除虫脲药度的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POD活性逐渐增加,在LC40药剂处理组活性达到最高。在不同螨态中POD活性大小为:卵<幼螨<若螨<雌成螨。随除虫脲浓度的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逐渐增加,在LC50药剂处理组活性达到最高值;GSTs活性在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的变化趋势为:卵<幼螨<若螨<雌成螨。随除虫脲浓度的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机体总抗氧化活力T-AOC逐渐增加,高剂量处理组LC50的活性达到最大值。朱砂叶螨若螨和雌成螨中T-AOC始终高于卵和幼螨。除虫脲降低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几丁质含量;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LC50药剂处理组的几丁质含量最低。3、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全长的克隆和序列的分析首次克隆获得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cCHS1,将此序列提交到NCBI中,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KM242062。TcCHS1的cDNA全长为4881 bp,包括198 bp的5'非翻译区,4425 bp的开放阅读框,258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474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168.35 ku,理论等电点为6.26。TcCHS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17个跨膜螺旋,为典型的跨膜蛋白。推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存在3个结构域:结构域A、结构域B和结构域C。结构域A在几丁质合成酶的N端区,由606个氨基酸组成,包含10个跨膜螺旋。结构域B在几丁质合成酶的中心区,由大约299个氨基酸组成,包含EDR和QRRRW这两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标签序列。结构域C(包含907~1 474个氨基酸)位于C端。预测其糖基化位点为5个,分别为NRTG、NLSD、NLST、NITF和NSSG。朱砂叶螨TcCHS1氨基酸序列中不存在信号肽,说明其编码的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TcCHS1与其它昆虫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50%左右,与同属于叶螨科的二斑叶螨的氨基酸相似度最高(98%),与西方盲走螨的相似度为55%。在MEGA软件中基于邻接法(NJ)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也表明TcCHS1与其它昆虫的CHS1聚为一大支,并且和同属于叶螨科的二斑叶螨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4、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mRNA表达模式TcCHS1基因在朱砂叶螨的不同螨态(卵、幼螨、第1若螨、第2若螨、雌成螨和雄成螨)中均有表达,在卵和雌成螨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第2若螨的表达量最低。由此推测TcCHS1基因可能在朱砂叶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除虫脲对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影响,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除虫脲分别处理朱砂叶螨的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后,以朱砂叶螨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手段检测了除虫脲对TcCHS1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除虫脲引起不同螨态朱砂叶螨体内TcCHS1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在分子水平上,除虫脲可能作用于朱砂叶螨的几丁质合成酶基因。5、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的双酶切以及重组DNA技术成功构建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基于pET-32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且采用SDS-PAGE电泳成功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朱砂叶螨TcCHS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6-30)
王悦[4](2015)在《含苯并咪唑的苯甲酰基脲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农药的创制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如何开发高效、低毒、内吸性强,而又能有效地缓解抗药性问题的新型杀菌剂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杂环化合物的出现为新农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杂环化合物,尤其是含N杂环化合物,因其结构多样、选择性高、反应活性好、低毒且不易残留等优点,在国内外众多新药的创制中不断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苯并咪唑是含氮杂环的代表,其商品化的衍生物,如多菌灵、苯菌灵等,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商品化生产,并使用至今,且近年来不断有含苯并咪唑的新型杀菌剂出现,如甲基托布津,说明此类衍生物往往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不存在于哺乳动物及植物中,因而任何对真菌几丁质合成有干扰的物质均会影响真菌细胞壁中几丁质的生物合成,从而显示一定的抑菌活性。为了创制高活性、符合现代农药理念的新型农用杀菌剂,本文以真菌几丁质为靶标,将苯并咪唑引入苯甲酰基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结构中,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含苯并咪唑的苯甲酰基脲类似物,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生物合理设计,用含有苯并咪唑活性基团的醇替代苯甲酰胺脲类的苯胺部分,设计了两个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通式如下:2、以取代苯甲酸、邻苯二胺等为原料,通过4~5步反应,合成了27个结构新颖的含苯并咪唑的苯甲酰基脲类似物,所有结构均经过IR、1H NMR和EA的确证。3、对重要中间体及目标物的合成方法、后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波谱解析。4、采用生长速率法,测试了27种目标化合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50 mg L-1的测试浓度下,第Ⅰ系列化合物对6种病原菌均表现一定的杀菌活性。其中,Ib、Ii和Il对稻瘟菌的抑制效果良好,抑制率分别为43.14%、59.48%和43.14%,高于对照药剂95%百菌清(42.16%);Im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为58.88%,优于对照药剂95%百菌清(50.66%)。第Ⅱ系列化合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也表I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其中,Ⅱg对稻瘟菌的抑制效果良好,抑制率为47.70%,高于对照药剂95%百菌清(42.16%);Ⅱc对番茄灰霉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2.03%,优于对照药剂95%百菌清(50.66%)。5、对两个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其中,第I系列化合物中,当取代基R为吸电子基团时,2-位取代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大多高于3-、4-位取代化合物,但当R为-Cl时,4-位取代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优于2-、3-位取代化合物;当取代基R为给电子基团时,大部分3-位取代化合物的杀菌活性高于2-、4-位取代化合物。整体来看,第Ⅱ系列化合物中,当取代基R为给电子基团时,大部分化合物的杀菌活性高于R为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但当R为-Br时,活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成坤[5](2014)在《五氟磺草胺的开发和苯甲酰基脲类似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是植物体内支链氨基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不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中。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具有广谱、低毒、高效及对人畜无害等优点,因而ALS是除草剂创制的重要靶标之一。五氟磺草胺是超高效叁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的典型代表,由Dow化学开发,是目前稻田除草剂中杀草谱最广的品种,且安全性高、持效期长。因此,五氟磺草胺的开发及合成条件优化,作为技术储备,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新一代叁唑并嘧啶类磺酰胺类除草剂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应用价值。由于植物杀菌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广泛应用,植物病原菌和昆虫的抗药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寻找低毒、高效、抗药性小的新型农用杀菌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刻不容缓。几丁质作为昆虫表皮和真菌细胞壁的支撑物质,在哺乳动物和植物中没有。因而,以几丁质为靶标,开发对几丁质合成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受到农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农药创制进入了以杂环为主的时代,而近年新开发的品种中,含N杂环又占杂环农药的90%以上。由于含N杂环农药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更低的毒性、更高的内吸性或更高的选择性,因此,人们对该类农药的关注与日俱增。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五氟磺草胺的合成进行了系统的检索,选定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以α-甲氧基乙酸甲酯、S-甲基异硫脲等为原料,经过酯化、环化、氯化、肼解、环合、异构化、磺酰化、缩合等步骤合成了各中间体及目标物五氟磺草胺,并对所有结构进行了IR、1H NMR确认,对部分合成路线及后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一批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数据,选择了适合工业化放大生产的实验方案及实验条件,提高了产率及原料利用率,减少了“叁废”排放,为企业的后续放大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五氟磺草胺结构式如下:2、为了开发高选择性且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型农药,本文通过生物合理设计,以几丁质为靶标,将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含N杂环—嘧啶、[1,2,4]叁唑并[1,5-c]嘧啶及含吡啶杂环的天然药物吡哆醇引入苯甲酰基脲类结构中,设计并合成了叁个系列、共5类化合物,以期发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的先导物。叁个系列化合物结构通式如下:3、以取代苯甲酸、吡哆醇、S-甲基异硫脲等为原料,通过8~10步反应,设计并合成了53个未见文献报道、结构新颖的苯甲酰基脲类衍生物,所有结构均经过1H NMR、IR和EA的确证。4、对重要中间体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反应机理、反应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对目标化合物的波谱进行了解析。5、以水稻纹枯菌、稻瘟菌、黄瓜灰霉菌、棉花枯萎菌、番茄晚疫菌、小麦赤霉菌和油菜菌核菌为测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初步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离体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在50mg L-1的测试浓度下,第Ⅰ系列化合物对七种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对黄瓜灰霉菌的抑制活性较好。其中,Ⅰm对稻瘟菌、油菜菌核菌抑制率达56.07%、79.54%,Ⅰp对油菜菌核菌的抑制率达71.62%,均优于对照药剂95%百菌清。第Ⅱ系列化合物也对黄瓜灰霉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此外,Ⅱk对稻瘟菌的杀菌活性达55.71%,优于对照药剂95%百菌清。第Ⅲ系列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6、以2~3龄库蚊幼虫为测试对象,采用WHO幼虫浸液法,进行了目标化合物的昆虫生长调节活性的普筛工作。生测结果表明:在50mg L-1的测试浓度下,第Ⅰ、Ⅱ系列化合物均对库蚊幼虫表现出良好的昆虫生长调节活性。其中,化合物Ⅰo、Ⅱn使库蚊幼虫的校正未蛹化率达80%以上,化合物Ⅰb、Ⅰc、Ⅰi、Ⅰo、Ⅰr、Ⅱf、Ⅱg、Ⅱn、Ⅱt对库蚊幼虫的校正未羽化率达80%以上,与对照药剂5%吡丙醚乳油相当。而化合物Ⅰt、Ⅱo和Ⅱv对库蚊幼虫的校正未化蛹率和校正未羽化率均达100%,且具有快速杀灭活性,灭杀时间短于对照药剂。第Ⅲ系列化合物的昆虫生长调节活性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7、对第Ⅰ、Ⅱ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整体来说,在杀菌活性测试中,第Ⅰ系列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优于第Ⅱ系列,说明以嘧啶环修饰改造苯甲酰基脲类的苯胺部分有利于杀菌活性的提高,且当R为2-位给电子基取代时活性较好。在昆虫生长调节活性测试中,第Ⅱ系列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活性,说明以具有较强吸电子性的叁唑并嘧啶环对苯胺部分修饰有利于目标化合物昆虫生长调节活性的提升,且R为2-OCH3和4-CH3取代时活性最佳。此外,两系列化合物中均以苯甲酰基硫脲类结构表现出更好的杀菌活性及昆虫生长调节活性,说明以S原子等排取代O原子有利于活性的提高。本论文成功完成了五氟磺草胺的合成及优化,并且设计、合成了叁个系列共53种目标物,第Ⅰ、Ⅱ系列化合物均显示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和昆虫生长调节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活性优良,优于对照药剂。第Ⅲ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以上结果证明了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并为开发新型农用杀菌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6-10)
戴红,赵元飞,牛平,钱翊钧,李永强[6](2013)在《1-{4-[(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3-基)甲基]-噻唑-2-基}-3-取代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噻唑类化合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利用4-[(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3-基)甲基]-2-氨基噻唑与芳酰基异氰酸酯的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酰基脲结构的噻唑类衍生物6.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经13C NMR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6a,6e及6h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0μg/mL时,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如化合物6d对小麦赤霉的抑制率为65.3%;化合物6f对花生褐斑的抑制率为67.3%;化合物6g对苹果轮纹的抑制率为56.1%.(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3年07期)
党志红,郭志刚,高占林,李耀发,马云华[7](2012)在《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及亚致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地比较了有代表性的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的生物活性和亚致死剂量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各龄若虫均有较高的毒力,供试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中,氟啶脲对绿盲蝽2龄若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为51.63 mg/L;氟铃脲对其3龄若虫毒力最高,其LC50为66.87 mg/L;杀铃脲对绿盲蝽4龄若虫毒力最高,其LC50为93.04 mg/L,3种药剂毒力均高于马拉硫磷。以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LC30~40剂量处理绿盲蝽若虫后,对其存活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明显的后续影响。氟铃脲对试虫的影响最大,处理2龄若虫,表现为其若虫发育历期延长、成虫产卵量略有降低、成虫寿命降低;处理4龄若虫,羽化率降低、成虫产卵量、成虫寿命均降低。(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高中良,阎嫣,郭建兰,牛文博[8](2011)在《1-[2,5-二氯-4-(六氟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5-二氯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及重氮盐水解反应,合成中间体2,5-二氯苯酚,经过硝酸硝化,硫化钠还原得到2,5-二氯4-氨基苯酚,再与六氟丙烯加成得到2,5-二氯-4-(1,1,2,3,3,3-六氟丙氧基)苯胺。2,6-二氟苯甲酰胺与草酰氯反应得到2,6-二氟苯甲酰异氰酸酯。最后2,5-二氯-4-(1,1,2,3,3,3-六氟丙氧基)苯胺与2,6-二氟苯甲酰异氰酸酯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该步产率92%,该产品结构通过了1HNMR和IR的验证。该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1年12期)
郭志刚,党志红,高占林,李耀发,潘文亮[9](2011)在《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苜蓿盲蝽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选择适于防治苜蓿盲蝽的高效低毒药剂,采用室内毒力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苜蓿盲蝽的种群控制作用。[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处理96 h后,氟铃脲与氟啶脲对试虫的LC50值分别为25.77、18.09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5%氟铃脲乳油、5%氟啶脲乳油1500 mL/hm2,7 d后对苜蓿盲蝽防治效果为97.21%、96.56%。[结论]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天敌的友好性和人畜的安全性,结合本研究结果,该类药剂防治苜蓿盲蝽方面具有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1年06期)
郭志刚[10](2011)在《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两种盲蝽象的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系统地比较了有代表性的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两种盲蝽象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包括其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的毒力,对绿盲蝽不同虫态的生物活性,对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后续影响,研究了对绿盲蝽的致毒过程、中毒症状、作用方式和药剂温度系数等,并进行了药剂的田间药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若虫均有较高的毒力:供试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中,氟啶脲对绿盲蝽2龄若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为51.63 mg/L;氟铃脲对其3龄若虫毒力最高,LC50为66.87 mg/L;杀铃脲对绿盲蝽4龄若虫毒力最高,LC50为93.04 mg/L,叁种药剂毒力均高于马拉硫磷。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苜蓿盲蝽3龄若虫毒力最高的为氟铃脲,其LC50为18.09 mg/L,与对照药剂硫丹毒力相当。2、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以亚致死剂量处理绿盲蝽若虫可显着影响其生长发育:以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LC30~40剂量处理绿盲蝽若虫后,对其存活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明显的后续影响。氟铃脲对试虫的影响最大,处理2龄若虫,表现为若虫发育历期延长、成虫产卵量略有降低、成虫寿命降低;处理4龄若虫,羽化率降低、成虫产卵量、成虫寿命均降低。3、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处理成虫对成虫产卵量及其所产卵孵化的若虫的存活有显着的影响:将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分别稀释1000倍处理豇豆,饲喂成虫,直接杀死成虫作用很低,但均严重影响成虫的繁殖,氟铃脲的处理平均单雌产卵分别为88.3粒,而对照为125.6粒,尽管上述处理的部分卵能孵化,但孵化若虫的死亡率为95.6%。4、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分别采用豇豆浸渍饲喂法、饲料混毒法和点滴法,测定了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毒力,结果表明:豇豆浸渍饲喂法对试虫的毒力高于饲料混毒法,说明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作用方式除包括胃毒作用外,还应含有其他作用;点滴法测定结果说明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5、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为正温度系数药剂。6、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苜蓿盲蝽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5%氟铃脲乳油和5%氟啶脲乳油两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分别以1125 mL/hm2、1500 mL/hm2和2250 mL/hm2的制剂量喷雾防治苜蓿盲蝽,对其若虫都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后第5 d、7 d时防效均在90%以上,其中1500 mL/hm2和2250 mL/hm2的剂量在防治后7 d的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1-05-31)
苯甲酰基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异迟眼蕈蚊为试虫,采用浸渍法和药膜法,研究了4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和亚致死效应,以探讨苯甲酰基脲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结果表明:氟啶脲和氟虫脲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相对较高,其中氟啶脲对2龄和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5.526mg·L~(-1)和7.521mg·L~(-1)。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均导致4龄幼虫发育历期和蛹期的延长,成虫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下降,其中氟虫脲和氟啶脲对4龄幼虫发育历期、蛹期、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因此氟啶脲和氟虫脲可用于温室和田间防治异迟眼蕈蚊幼虫的理想药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甲酰基脲论文参考文献
[1].郭志刚,安静杰,高占林,党志红,潘文亮.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生物活性的测定[J].新疆农业科学.2019
[2].沈登荣,何超,陆谦,陈潇潇,田学军.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及亚致死效应[J].北方园艺.2018
[3].辛天蓉.朱砂叶螨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
[4].王悦.含苯并咪唑的苯甲酰基脲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5].李成坤.五氟磺草胺的开发和苯甲酰基脲类似物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6].戴红,赵元飞,牛平,钱翊钧,李永强.1-{4-[(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3-基)甲基]-噻唑-2-基}-3-取代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有机化学.2013
[7].党志红,郭志刚,高占林,李耀发,马云华.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及亚致死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2
[8].高中良,阎嫣,郭建兰,牛文博.1-[2,5-二氯-4-(六氟丙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的合成研究[J].化学试剂.2011
[9].郭志刚,党志红,高占林,李耀发,潘文亮.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苜蓿盲蝽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J].农药.2011
[10].郭志刚.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两种盲蝽象的生物活性[D].河北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