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准扶贫,驻村帮扶,扶贫场域,再结构化
再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葛笑如,刘祖云[1](2018)在《工作队驻村帮扶引发的扶贫场域解构及再结构化研究——以苏北G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在产业帮扶成为主要扶贫方式的同时,干部驻村帮扶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在组织场域理论分析框架中,描述省委帮扶工作队入驻G县所取得的扶贫绩效及其引发的扶贫场域解构。场域解构具体表现为场域组织数量和种类的变化、竞争性制度逻辑的出现以及治理结构的变化。扶贫场域解构导致组织间关系更加复杂、竞争和冲突更加剧烈、资源分配更加不公、场域制度逻辑缠绕混乱、监督治理成本增加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县域整体扶贫绩效,产生了扶贫场域再结构化的需求。通过建立大扶贫格局、凝聚扶贫的文化价值共识、整合制度逻辑、构建场域运行机制,实现扶贫场域再结构化,以提升县域扶贫成效。基于场域结构变迁的工作队驻村帮扶研究不仅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制度-行动者"互动模式提供中国经验。(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8年06期)
谢湜[2](2018)在《清代前期南中国乡村社会的再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南岭山地和东南海岛的研究个案,结合实地调查与民间文献的分析,可知清朝在南中国确立统治之后,有一个通过地方政府重整土地赋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精英重建集体记忆,通过契约、谱牒等各种民间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强调前朝旧制的传统,或适应新朝新政的改变,对社会组织加以维系和更新,确认并保护其资源权利。清代前期,地方政府在重建管理秩序中的务实化趋势,与民间的合法化策略相得益彰,使得粮户归宗、海岛复垦等改革得以施行,这一过程对南中国乡村社会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颐武[3](2018)在《文学四十年:再想象与再结构——一个简要的提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人们常常把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用整版的篇幅发表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这个标志性的事件确实具有着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从那时到今天,历史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记得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高中学生,在8月11日的叁四天之后,一个我父亲的友人,傣族作家征鹏来到我家在中央民族大学宿舍的小平房,他和我父亲天南(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8年03期)
柏友恒,张利娟[4](2017)在《民族制度文化的结构再结构问题研究——基于贵州18个世居民族制度文化的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制度文化是中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个世居民族的制度文化则是贵州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制度文化样式形塑了贵州制度文化的结构形式;各世居民族又都以其相对稳定的制度文化范式来规定该族体的行为与行动,从而也就形成其自在的制度文化模式。"多彩贵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结构再结构的制度文化体系,本文着眼于研究该文化体系的结构再结构问题,探究其主流制度文化结构与非主流制度文化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因子与互动结果。并对促进"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有效践行和构建国家制度文化平台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潘屹[5](2012)在《西方福利国家的普遍主义整合及中国福利元素——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再结构的原则和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的初步建立、破坏和调整的过程,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处于一个再结构的阶段。这个再结构的核心内容是,在国家提出的以人文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思想前提下,建设一个基于"普遍主义"原则的、覆盖城乡地区和人口的被称为"适度普惠制"的社会福利体系。这个社会福利体系要整合各种碎片化的社会福利内容,并且从经济保障扩展为加入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集体主义文化和社会网络等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中国建立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体系的有力条件和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福利(理论版)》期刊2012年01期)
夏铸九,纪建良[6](2011)在《全球化下都会治理的挑战——台湾区域再结构的编纳与排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文]一、前言区域再结构(regional restructuring)意味着集居模式在全国层次上转化,它们与现有的空间模式截然不同。区域发展的传统观点为人口、活动、服务等都向都会区集中。这种区域性过程(regional process)是生产与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过程,它持续不断地因经济的成长而在空间上造成人口的集中与不均等发展(uneven development)。在过去,经济学与区域科学的文献认为这种不均等发展的变动是由于积累的过(本文来源于《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期刊2011-10-22)
张颐武[7](2010)在《再想象和再结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中国电影形态的深刻转变的研究,探讨中国电影的"当代性"的意义,点明了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再想象"和"再结构"的进程。我们所看到的新的经验和可能性都是我们原来所从未见到的。本文对于具体影片的读解和对于当下现象的梳理,力图提供一个对于中国电影当下进程的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0年06期)
吴永红[8](2008)在《社会认同:分化与再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不同时代的社会认同建构方式,梳理了前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尤其是两种不同社会的整合机制:"公民权"和"人民";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新社会运行逻辑与新社会组织方式的出现,及其带来的社会认同分化;提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认同再结构问题。(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08年06期)
丁佩华[9](1998)在《试论俄罗斯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工业企业的再结构比,单义是指严重负债的工业企业通过外部机构(主要是债权方)代管财务、参与经营从而使其摆脱困境、恢复生产。广义则是指工业企业在实现自身所有制转换或局部改革之后趋向于进一步改善和协调企业内部所有制结构,进而为适应市场、立足市场和扩大市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1998年10期)
杨昌儒[10](1997)在《布依族二元文化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此,人们一般把文化分为叁大类: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意识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它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等。(本文来源于《布依学研究》期刊1997年00期)
再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南岭山地和东南海岛的研究个案,结合实地调查与民间文献的分析,可知清朝在南中国确立统治之后,有一个通过地方政府重整土地赋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精英重建集体记忆,通过契约、谱牒等各种民间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强调前朝旧制的传统,或适应新朝新政的改变,对社会组织加以维系和更新,确认并保护其资源权利。清代前期,地方政府在重建管理秩序中的务实化趋势,与民间的合法化策略相得益彰,使得粮户归宗、海岛复垦等改革得以施行,这一过程对南中国乡村社会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葛笑如,刘祖云.工作队驻村帮扶引发的扶贫场域解构及再结构化研究——以苏北G县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8
[2].谢湜.清代前期南中国乡村社会的再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张颐武.文学四十年:再想象与再结构——一个简要的提纲[J].文艺评论.2018
[4].柏友恒,张利娟.民族制度文化的结构再结构问题研究——基于贵州18个世居民族制度文化的案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潘屹.西方福利国家的普遍主义整合及中国福利元素——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再结构的原则和基础[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
[6].夏铸九,纪建良.全球化下都会治理的挑战——台湾区域再结构的编纳与排除[C].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2011
[7].张颐武.再想象和再结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J].电影艺术.2010
[8].吴永红.社会认同:分化与再结构[J].晋阳学刊.2008
[9].丁佩华.试论俄罗斯工业企业的再结构化趋势[J].社会科学.1998
[10].杨昌儒.布依族二元文化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结构[J].布依学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