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绿体遗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绿体,细胞核
叶绿体遗传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邢少辰[1](2016)在《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与生物反应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地方,同时也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存在的重要场所。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地球上有机体的繁衍提供能量。由于叶绿体在数量、基因组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植物叶绿体转化与细胞核转化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包括外源蛋白表达水平高、基因定点整合、多基因同时转化、环境安全的风险小等。其中由于大量的拷贝数而导致的外源蛋白表达水平高是其最显着的特点之一,也是其作为植物反应器的理论基础。报告将选取几个典型事例综述国内外叶绿体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研究团队在烟草、紫花苜蓿、水稻、莴苣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的原理、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性的说明,并与传统的细胞核转基因技术进行比较。同时,针对烟草叶绿体中表达的几种生长因子和抗菌肽的研究进展,阐述叶绿体遗传转化在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所表现的潜在能力。尽管叶绿体转化具有多种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技术障碍,如转化率较低,同质化筛选困难等问题,这也是大多数植物尤其是重要农作物叶绿体转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本报告将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工作,阐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为今后的叶绿体转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6第七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6第六届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2016第一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刊》期刊2016-04-25)
邢少辰[2](2016)在《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与生物反应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地方,同时也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存在的重要场所。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地球上有机体的繁衍提供能量。由于叶绿体在数量、基因组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植物叶绿体转化与细胞核转化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包括外源蛋白表达水平高、基因定点整合、多基因同时转化、环境安全的风险小等。其中由于大量的拷贝数而导致的外源蛋白表达水平高是其最显着的特点之一,也是其作为植物反应器的理论基础。报告将选取几个典型事例综述国内外叶绿体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研究团队在烟草、紫花苜蓿、水稻、莴苣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的原理、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性的说明,并与传统的细胞核转基因技术进行比较。同时,针对烟草叶绿体中表达的几种生长因子和抗菌肽的研究进展,阐述叶绿体遗传转化在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所表现的潜在能力。尽管叶绿体转化具有多种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技术障碍,如转化率较低,同质化筛选困难等问题,这也是大多数植物尤其是重要农作物叶绿体转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本报告将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工作,阐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为今后的叶绿体转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6第七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6第九届国际蛋白质和多肽大会、2016第八届国际抗体大会、2016第八届世界疫苗大会会刊》期刊2016-04-25)
李亚梅[3](2013)在《华南木薯(SC8)叶绿体遗传转化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8号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cv.M.SC8)是我国的主要栽培品种。木薯的细胞核遗传转化已获得成功,但其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还未见报道。叶绿体遗传转化具有外源基因表达效率高、安全性好、定点整合避免基因沉默和位置效应、能够多基因表达等优点,近年来该技术越来越受关注。本实验以SC8木薯为研究材料,对木薯叶绿体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木薯叶绿体16S rRNA-23S rRAN转录间隔区(简称16S-23S)的克隆、同源性比较和基因结构特征分析;叶绿体遗传转化表达载体的构建;NaCl、壮观霉素筛选压下SC8木薯再生体系的优化;表达载体转化以及转基因效果检测。1.提取了华南6号、8号、10号的木薯叶绿体DNA,利用Primer5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得到叁个木薯品种的16S-23S转录间隔区,将这叁条序列与其他科属植物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序列的保守性极高,同科属间的相似性达96%,木薯品种间的相似性高达99.94%。通过分析其基因分布发现,叁个木薯品种16S-23S转录间隔区中都具有一个外源基因高效整合位点ISR-B,并且同源性为100%。2.以SC8木薯叶绿体16S-23S转录间隔区作为叶绿体遗传转化表达载体的同源重组片段,ISR-B作为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区,利用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成功构建了两个木薯叶绿体定点表达载体p16S-aadA-GFP-23S、p16S-BADH-GFP-23S,分别以壮观霉素和NaCl作为筛选压进行同质化筛选。3.对SC8木薯进行组织再生实验,分别以NaCl和壮观霉素(spe)为选择压,观察SC8木薯组织再生情况,为叶绿体表达载体转化确定最适的培养基筛选压。最终确定以NaCl作为抗性筛选压的第一轮筛选浓度为80mmol/L,第二轮为100mmol/L; spe作为筛选压的第一轮筛选浓度为10mg/L,第二轮为15mg/L4.通过PEG介导法,将两个叶绿体表达载体分别导入SC8木薯叶片原生质体,暗培养16h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化效果。结果表明:SC8木薯叶绿体表达载体在原生质体中能够成功表达。然后,通过基因枪法将两个叶绿体表达载体转入SC8木薯子叶中,在胚成熟培养基CMM上暗培养48h后,导入p16S-aadA-GFP-23S载体的子叶转接到添加10mg/L壮观霉素的茎器官生成培养基COM上筛选3-4周,然后将抗性子叶转接到添加15mg/L壮观霉素的COM上进行第二轮筛选;同样导入p16S-BADH-GFP-23S载体的子叶首先在含80mmol/L NaCl的COM上进行初筛,再转到含100mmol/L NaCl的COM上进行第二轮筛选。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筛选。(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3-05-01)
程琳[4](2011)在《基因枪介导的油菜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来改良油菜农艺性状,对于油菜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细胞核转基因技术产生的转基因油菜,其外源基因可通过花粉扩散至非转基因品种,以及其它近缘物种如白菜、芥菜,造成生态环境安全隐患。由于叶绿体基因为母性遗传,整合的外源基因不会随花粉扩散,因此叶绿体转化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本研究在优化适于油菜叶绿体转化的愈伤诱导、分化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将外源基因转入油菜叶绿体中,首次经分子杂交证实,外源基因确已整合到油菜叶绿体基因组中且获得表达,并可遗传给下一代,为进一步筛选同质化转基因材料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于油菜叶绿体转化的组织培养体系研究。选用不同激素及其组合,设置了6种愈伤诱导培养基和3种分化培养基,分析比较表明,在含0.6 mg/L 2,4-D和0.2mg/L KT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良好愈伤状态维持时间长,愈伤组织淡绿致密、分化力强;而最佳分化培养基为1mg/L 6-BA、1 mg/L KT和0.5 mg/L NAA。尽管6-BA和NAA能够促进外植体迅速形成愈伤,但这些愈伤会很快进入分化阶段,伴随形成大量不定根,不适于叶绿体转化子筛选。2.筛选适于叶绿体转化的油菜基因型。选取48个油菜基因型,比较了它们的愈伤诱导和芽苗分化率,发现不同品种间分化率差异十分显着,分化率最高可达85.42%,而最低仅18.75%;其中FY-4、FY-15、FY-26、T13和T15这5个材料分化率高,适合叶绿体转化。3.油菜叶绿体转化载体的构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FY-4油菜叶绿体基因组中高度保守的DNA序列:trnI和trnA作为同源重组片段。pCL318-5和pCL1013-8中含有长度为1.5 kb的同源片段,pCL1031-F4中含有长度为2.5 kb的同源片段。外源基因HSA和筛选标记基因aadA以多顺反子形式构建在同一个表达框架下。启动子和终止子来源于烟草叶绿体,启动子为16S rRNA启动子Prrn,终止子为psbA基因的终止子TpsbA。基因的5’-UTR区域为T7噬菌体的T7g 10L5'-UTR,并在目的基因HSA的N-端融合绿色荧光蛋白GFP前14个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4.以子叶为外植体的油菜叶绿体转化体系研究。以油菜品种FY-4子叶为外植体,使用pCL318-5载体进行基因枪转化。通过低筛选压(10~20 mg/L Spec)、长周期对子叶外植体进行筛选,共获得73株绿色抗性小苗,经PCR鉴定,19株绿色抗性苗中含有外源基因,PCR阳性率为26.02%,说明低筛选压情况下,非转基因逃逸频率较高。但低壮观霉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芽苗分化的抑制作用较小,因此具有较高的绿苗率(0.35%)。对来源于FY-4子叶外植体的PCR阳性苗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插入到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定位置。进一步对阳性苗的总RNA进行Northern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以多顺反子形式获得表达,不同株系间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对收获的FY-4阳性植株的种子进行萌发鉴定和T1代植株叶片的PCR鉴定,证实外源基因整合并能够遗传给下一代。5.以叶片为外植体的油菜叶绿体转化体系研究。以油菜品种T15叶片为外植体,使用pCL1013-8载体进行基因枪转化。通过高筛选压(100~200 mg/L Spec)、长周期进行筛选,得到绿色抗性小苗7株,绿苗率仅为0.14%,经PCR鉴定,其中6株为阳性,PCR阳性率为85.71%。(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李丁,谢灵灵,崔玲玲,严礼,左佳[5](2010)在《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于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转化是继核转化之后在基因工程研究中出现的新热点。叶绿体转化具有表达高、可同时进行多基因转化、无基因沉默现象等许多优点。概述了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点、遗传转化技术原理以及最近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于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做了初步探索。(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0年S1期)
崔杰[6](2008)在《抗虫Bt基因cry1Ac甜菜叶绿体遗传转化与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Beta vulgaris L.)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虫害非常严重的作物之一,尤其是甘蓝夜蛾的危害更为严重,化学防治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严重污染环境。随着人类生态及环保意识的加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因而,培育高抗虫甜菜新品种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虫品种是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首次尝试对未知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甜菜进行抗虫基因的叶绿体转化与表达研究。以克隆的甜菜叶绿体基因atpB/rbcL为同源片段,以作用鳞翅目的Bt基因cry1Ac为外源目的基因,以aadA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构建了甜菜叶绿体定点整合转化载体,基因枪法转化甜菜,通过抗性筛选、分子检测及抗虫试验等,最终获得了甜菜抗虫转基因再生植株及后代,并对转基因植株后代抗虫基因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及对叶绿体转化技术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最终建立了甜菜叶绿体转化体系。通过对甜菜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及培养基激素组合等再生影响因素的筛选,优化了各类培养基配方,建立了以甜菜叶柄为外植体的高效不定芽直接再生体系,为转基因再生植株的获得打下了基础。通过抗性筛选试验确定了甜菜遗传转化中适宜的筛选剂(壮观霉素和卡那霉素)及其使用浓度(30mg/L和50mg/L),确定了甜菜叶绿体转化的筛选标记基因为aadA基因。通过比较试验,借鉴已有植物叶绿体DNA提取方法优点,并结合甜菜特性(糖分含量较高),研究建立了甜菜叶绿体DNA分离纯化方法。试验证明:利用该方法获得的甜菜叶绿体DNA不仅纯度高,得率提高3倍以上,可直接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基因组测序。由于甜菜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未知,本研究首先利用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的特性,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烟草、水稻、菠菜、玉米等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资料,筛选到紧密连锁的atpB基因与rbcL基因、rps7基因与ndhB基因两个位点,并参照烟草、水稻和菠菜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资料中相应区段核苷酸序列,分别设计引物,PCR方法成功克隆了甜菜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重要功能基因atpB和rbcL及rps7和ndhB的完整基因,测序、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证实: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其中,atpB和rbcL基因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067451、DQ067450,atpB和rbcL基因的克隆同时也为研究甜菜光合作用机理提供依据。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成功构建了抗虫Bt基因cry1Ac甜菜叶绿体转化载体,该载体包含有同源片段atpB/rbcL、Bt基因cry1Ac表达盒(Prrn-cry1Ac-psbA3’)、筛选标记基因aadA表达盒(Prrn-aadA-TpsbA),采用基因枪法转化甜菜,通过多次继代及2轮分化与多次继代结合的抗性筛选,获得一批转基因抗性植株。建立了甜菜叶绿体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继续开展甜菜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依据。转基因再生植株外源基因的PCR检测、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抗虫Bt基因cry1Ac已定点整合到甜菜叶绿体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以二龄末甘蓝夜蛾为试虫,通过人工饲虫法,分别检测克隆工程菌及转基因再生植株的杀虫性,结果表明:以克隆菌菌体蛋白涂抹甜菜叶片饲喂的二龄末幼虫,幼虫平均死亡率达到90%;以不同转基因再生植株叶片饲喂二龄末幼虫,幼虫死亡率达33.3%~66.7%。之所以出现差异,可能与转化体的同质化程度不同有关。众所周知:每个叶肉细胞含有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叶绿体,被整合外源基因的叶绿体数量越多,即转化体同质化程度越高,其外源基因表达量越高,杀虫性也越好。采用在抗性培养基上2轮筛选及多次继代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同质化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同质化程度明显提高,加快了获得同质化纯系的进程。转基因甜菜后代抗虫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和抗虫性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得到稳定遗传并表达稳定的杀虫活性,幼虫死亡率仍达33.3%~55.6%。为了使叶绿体转化技术能广泛应用,本论文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以除草剂抗性基因bar为筛选标记基因,比较研究bar基因和aadA基因的筛选效率,结果表明:筛选标记基因是影响目的基因转化效率的因素;以本研究克隆的位于叶绿体基因组中反向重复序列上的rps7-rps12/ndhB基因为同源片段,比较研究同源片段位置与目的基因转化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同源片段的位置对目的基因转化效率影响差异不大。此研究结果为其他植物开展叶绿体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10-01)
钱雪艳,杨向东,郭东全,赵桂兰,王丕武[7](2008)在《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遗传转化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转化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外源基因表达效率高,可同时转化及表达多个基因,由于通过母性遗传,因此没有基因沉默现象及位置效应,也不会造成外源DNA的扩散。目前已经有超过四十多个外源基因整合到烟草等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中,表现出理想的农艺性状或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高水平的生物疫苗。本文对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转化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外源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的方法,以及目前叶绿体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8年05期)
李轶女,杨宗岐,张志芳,沈桂芳[8](2007)在《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中的选择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核遗传转化相同,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需要有合适的选择标记作为辅助手段。多种选择标记已经在叶绿体转化中得到应用,但由于叶绿体自身的结构与遗传特点,选择标记的选择与使用与核遗传转化明显不同,所以正确的选择合适的选择标记对于成功的叶绿体遗传转化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叶绿体转化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大多为抗生素选择标记,对人类存在潜在的威胁,如何摆脱对抗生素选择标记的依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叶绿体转化研究中主要使用的选择标记,并着重介绍了非抗生素选择标记——甜菜碱醛脱氢酶和选择标记的删除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姜金仲,李云,崔彬彬[9](2007)在《叶绿体遗传转化及其应用于杨树遗传改良的潜在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遗传化和核遗传化技术均已是比较成熟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然而二者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却不相同。目前,杨树遗传转化时大多应用的都是核遗传转化系统,几乎还没有人进行过其叶绿体的遗传转化,参照目前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杨树遗传转化育种发展的需要,及时尝试开展杨树叶绿体遗传化的研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杨树遗传转化育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林果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孙璟晗[10](2006)在《抗除草剂bar基因甜菜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PT(Phosphinothricin)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作为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的一种不可逆抑制剂,PPT可引起多种代谢紊乱并导致植物死亡。bar基因编码的膦丝菌素乙酰转移酶(phosphin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 PAT),可使PPT的自由氨基乙酰化从而对PPT解毒。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但对包括PPT在内的除草剂十分敏感。因此,本研究选用了具有多种优点的叶绿体转化方式,通过构建甜菜叶绿体转化载体,优化甜菜遗传转化条件,拟获得转bar基因甜菜再生植株。这项研究可为今后选育抗除草剂甜菜品种提供亲本材料。通过对甜菜外植体分化再生研究,建立并优化了甜菜再生体系,获得了大量无菌苗用于后续实验。通过对甜菜离体叶柄的抗生素敏感性研究,确定了卡那霉素和壮观霉素的适宜筛选浓度,分别为50 mg/L和40 mg/L。统计学分析显示,壮观霉素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卡那霉素,由于壮观霉素是目前叶绿体转化中应用的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壮观霉素作为筛选用抗生素,以40 mg/L作为筛选浓度。成功地构建了bar基因甜菜叶绿体表达载体pSARBar,其中含有bar基因表达盒、aadA筛选标记基因表达盒及同源片段atpB/rbcL,经酶切鉴定证明了其正确性。采用基因枪法将甜菜叶绿体表达载体pSARBar转化甜菜,经抗性筛选、诱导分化,获得一批抗性芽,多次继代后,最终获得26株抗性植株。对其中部分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证明:有3株叶绿体基因组中整合有bar基因。以bar基因为探针,采用PCR-Southern杂交证明PCR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PCR检测呈阳性的3株中有2株的叶绿体基因组中确实整合有bar基因。本研究结果表明:bar基因已被成功导入甜菜叶绿体基因组中,这一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选育抗除草剂甜菜品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叶绿体遗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地方,同时也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存在的重要场所。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地球上有机体的繁衍提供能量。由于叶绿体在数量、基因组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植物叶绿体转化与细胞核转化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包括外源蛋白表达水平高、基因定点整合、多基因同时转化、环境安全的风险小等。其中由于大量的拷贝数而导致的外源蛋白表达水平高是其最显着的特点之一,也是其作为植物反应器的理论基础。报告将选取几个典型事例综述国内外叶绿体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研究团队在烟草、紫花苜蓿、水稻、莴苣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的原理、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性的说明,并与传统的细胞核转基因技术进行比较。同时,针对烟草叶绿体中表达的几种生长因子和抗菌肽的研究进展,阐述叶绿体遗传转化在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所表现的潜在能力。尽管叶绿体转化具有多种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技术障碍,如转化率较低,同质化筛选困难等问题,这也是大多数植物尤其是重要农作物叶绿体转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本报告将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工作,阐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为今后的叶绿体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绿体遗传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邢少辰.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与生物反应器[C].2016第七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6第六届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2016第一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刊.2016
[2].邢少辰.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与生物反应器[C].2016第七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2016第九届国际蛋白质和多肽大会、2016第八届国际抗体大会、2016第八届世界疫苗大会会刊.2016
[3].李亚梅.华南木薯(SC8)叶绿体遗传转化体系研究[D].海南大学.2013
[4].程琳.基因枪介导的油菜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5].李丁,谢灵灵,崔玲玲,严礼,左佳.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于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初步探索[J].杂交水稻.2010
[6].崔杰.抗虫Bt基因cry1Ac甜菜叶绿体遗传转化与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7].钱雪艳,杨向东,郭东全,赵桂兰,王丕武.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及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8
[8].李轶女,杨宗岐,张志芳,沈桂芳.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中的选择标记[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
[9].姜金仲,李云,崔彬彬.叶绿体遗传转化及其应用于杨树遗传改良的潜在优势[J].河北林果研究.2007
[10].孙璟晗.抗除草剂bar基因甜菜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