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浅谈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刘正才(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竹箐乡中心小学四川会理615100)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经在1988年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渐渐重要起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说的是让小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提升对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那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关键词:科学素养;提高方法;发展策略;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047-01

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以探究式教育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北京师范大学郁波教授这样解释科学素养: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培养质疑的习贯、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1、培养质疑的习惯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科学探究正是从问题开始。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大多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现状,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科学问题,即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的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1培养质疑情感

外国专家评价说中国的孩子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奖,却不善于提问题。调查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我们的孩子不善于质疑。其一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往往敷衍了事或嘲笑打击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不敢再问。其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缺乏鼓励和引导,养成了学生不懂装懂、懒于质疑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健康愉快的质疑氛围,建立学习合作小组、激励评价等手段,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敢于质疑的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的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没有歧视和嘲笑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享受质疑带来的快乐。

2、学会质疑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好问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天性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在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诱导学生产生问题。比如: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从而提出问题。例:我在教授《沉与浮》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猜一猜的基础上将准备好的西红柿、橡皮泥、木块、铁钉、泡沫等物品放入水中,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到的沉浮现象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的疑问。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或图片、游戏、魔术等手段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错误处质疑、在答案中质疑、在方法上质疑……达到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释疑的目的。

3、培养科学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的。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观察中来到观察中去。教师在布置观察任务时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例如: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运动方式时,可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学生的观察能深入,有观察的焦点。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例:在教学《凤仙花》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在绿化带旁观察各种植物。认识植物的基本器官。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例如:在教授《沉与浮》一课时,教师准备三组材料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第二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第三组,质量相同,体积不同。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走马观花。在布置观察任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量力而行。比如,观察月相的变化,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完成。教师最好与家长及时沟通,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共同鼓励学生培养观察的持久性。

4、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科学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

4.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吸引着学生。如在上《纸飞翼》一课时,让学生先玩纸飞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相互比较谁的纸飞翼留空时间最长。“玩”后,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讲述自己在“玩”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探究影响纸飞翼留空的因素上。这样的“玩”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4.2引入问题,激发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能根据单一的信息产生众多信息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某一问题可能有许多解决方法,思维就可能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散,有利于寻找更多的、更新的、更奇特的解决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例:在教授《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问:同学们,谁能捕捉到空气呢?话音刚落,有的孩子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有的孩子用气球捕捉空气;有的孩子用注射器捕捉空气。学生围绕“捕捉空气”这一问题,纷纷动手,动脑。忙得的不亦乐乎。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梳理和变通。

4.3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民族振兴,科技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耐心的、长期的、持久的引导才能见到成效。

标签:;  ;  ;  

浅谈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