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甘肃省陇西县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748000
摘要: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中职教育新要求,分析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摸清学情,制定对策,科学施教,拓展学生升学深造、稳定就业的绿色通道,才能为学校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教学对策
我校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要实现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建设目标,发挥示范、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努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全力打造学生能升学深造、能稳定就业的绿色通道,就要自觉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适应性改革。语文教学更要围绕这一思路搞改革、根据这一目标谋发展,摸清学情,制定对策,科学实施,才能为学校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一、教学现状
当前不少职校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方法单一,形成了不小的教学难度;不少职校语文老师教学目标模糊,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教育方法不佳,教学机智不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比较普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二、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教育改革迫切期望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教学体系、教学结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都需要适应新形势、顺应新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以及师生关系的重建,使每个教师都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强理论学习、教学研讨,采取新对策,突出教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才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搭建立交桥。因此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一定要围绕目标,立足学生,“吃透”学情,从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培养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这是教学实际决定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中渗透晓之以理、导之以情、促之以行的教育教学原则,不断唤醒、鼓舞和激励学生,调动学习情感,锻炼学习意志,消除不良情绪,才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处于探求新知的亢奋状态,在兴奋中求知,兴趣中探索,在成功中前进,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油助力,是解决学生自卑、厌学的有效手段。
3.提高学习主动性。要为学生搭建表达、阅读、思维、领悟与动手的平台。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引导者,给予学生探索发现、动手实践、想象创新、思维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提供适时适度适中的学习服务,促进他们锲而不舍地探索知识。
4.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上好课的前提,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情激情,要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优化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衔接新旧知识,陶冶学生情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然环节;巧设悬念,思维悬念可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提高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悬念和疑问,主动积极地学习,促进对课文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教材,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感,强化学生心理,拨动学生心弦,把学生思想尽快引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奠基成功,对优秀生要交给路标,适时“点一点”;对中等生备好凳子,相机“导一导”;对后进生加大“扶贫”力度,搭好“梯子”,重点“帮一帮”。要注意思维梯度,调整思维密度,掌握思维时间,在切入点上巧触发,在堵塞点上巧疏通,在总结点上巧回归,在学生心欲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时予以言之,使学生不断地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主动实践、积极探索,通过努力摘到桃子,激起再次探索的欲望。
5.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活动是指对教学方案的执行及其结果以及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解剖,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教学反思需要教师经常、系统地采用多样化的反思方式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教学的优化和自身实践智慧的提升。
要在行动中研究,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产生教学问题——制订教学计划——采取教学行动——进行教学反思——产生新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教学创新。
要通过以上多种方法,加快解决学生不愿学、不会学、学不好的问题,全面推动课程改革以及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