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区绿地论文-邱明,王敏

上海城区绿地论文-邱明,王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海城区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园绿地服务,供需关系评价,社区生活圈,两步移动搜索法

上海城区绿地论文文献综述

邱明,王敏[1](2018)在《面向不同年龄社区生活圈的公园绿地服务供需关系评价——以上海某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公园绿地服务布局优化研究较少统合服务供需双方,对供需水平匹配状况作出评价,且已有设计规范大多未考量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公园绿地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基于此,本文选取上海某中心城区进行实证探索,在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上,以ArcGIS为技术支撑,提出面向不同年龄社区生活圈特征的公园绿地服务供需关系评估方法,并据此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存量规划时代公园绿地资源使用率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伍海兵[2](2018)在《上海中心城区典型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浦西为主的上海中心城区典型公园和公共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绿地土壤基本物理特性、各物理性质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质地黏重,以粉(砂)质黏壤土为主;土壤体积质量偏高,37.72%的土壤超过《绿化种植土壤》要求;土壤孔隙较差,82.46%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有高达95.61%绿地土壤总孔隙度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土壤饱和导水率较低,有86.85%的土壤小于5 mm/h;土壤持水能力差。除了饱和导水率与其他物理性质相关性不显着外,各物理性质均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乔木地和灌木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草地。建议增施砂子和有机基质等改良材料,减少绿地土壤压实和增加绿地中乔、灌木比例来改善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以期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发挥。(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1期)

王晓清[3](2017)在《上海青浦城区公园绿地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青浦城区公园绿地概况,以及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7年06期)

伊日贵,刘勤明,李颜伶,谢宇星,李翔宇[4](2017)在《上海杨浦主城区绿地应急避灾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绿地是其紧急避灾的重要场所,除了拥有美化环境、娱乐休闲、科学教育等基本功能,它们的防灾、避灾以及救灾的作用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以上海杨浦主城区有紧急避灾要求的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区绿地目前开发状态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评价,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其适宜性的评价分析,对杨浦主城区的绿地避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提出城市绿地现状的建设条件改善对策。(本文来源于《物流工程与管理》期刊2017年06期)

沈娅男[5](2017)在《环境正义理念下上海中心城区公共绿地空间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一系列社会、环境、生态、美学和健康效益,对城市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相关的环境正义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公共绿地资源的不公平供应会损害居民的福祉,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关于国内大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分布公平性的研究依然不多,尤其是关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获取公共绿地服务的公平性情况的认知更是缺乏。上海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其公共绿地建设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论文依托上海市科委民生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5DZ1203606)开展,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公共绿地空间可达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基于环境正义理念进一步探究公共绿地空间布局对弱势居民群体而言是否公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使用缓冲区分析法计算了不同步行距离阈值下的公共绿地服务面积比,发现公共绿地服务面积比随着步行距离阈值的增大而增加,1200米距离下的公共绿地服务面积比达到了 95.2%,覆盖了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居住区。公共绿地服务面积比从研究区中心往外逐渐下降,浦西地区的公共绿地服务面积比要稍高于浦东地区。2.利用高斯两步搜索移动法计算各街道的公共绿地可达性。总体而言,浦东地区街道的公共绿地可达性较浦西地区要好,浦西外环以内以及浦东地区部分街道的公共绿地可达性较低;可达性较高的街道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南部、东南部和北部外环附近;新江湾城街道、外高桥保税区、程家桥街道、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公共绿地可达性明显高于其他街道。3.公共绿地可达性与多个社会特征变量相关,因子分析提取了 "城市化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组成情况" 3个主要因子来反映研究区的社会空间结构。按因子得分对街道分组统计,发现公共绿地可达性基于社会空间结构分异存在梯度差异。公共绿地可达性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街道组反而较低,社会经济地位最低的街道组享有最高的公共绿地可达性,儿童、已婚人口以及家庭户比例最高的街道组的公共绿地可达性最好。4.选取儿童、老年人、无业人口、低学历人口以及住房条件较差的居民作为重点关注的弱势居民群体并计算了弱势群体综合需求指数,发现外环附近以及紧邻黄浦江的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的部分街道的弱势群体综合需求较高。5.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老年人口、无业人口以及住房条件较差的居民的分布特征基于公共绿地可达性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公平绩效指数进一步证实老龄人口、无业人口和居住条件较差的居民的公共绿地可达性要低于研究区全部人口的平均水平。6.LISA双变量法辨别了弱势群体分布与公共绿地可达性的空间相关模式。研究区中部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普陀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部分街道的老龄人口或无业人口比例较高,但公共绿地可达性较低。内环以内虹口区、闸北区和普陀区部分街道的公共绿地可达性较低,但低学历人口或住房条件较差的居民的比例却相对较高。宝山区以及内环以内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部分街道的弱势群体综合需求较高但公共绿地可达性较低,暗示着潜在的环境非正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1)

杨明明[6](2017)在《上海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惟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地域。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游憩、身心健康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绿地服务效率能够综合多种因素对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做出评价,揭示了人们对绿地的利用程度,反映绿地价值的空间分布,绿地服务效率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活质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参考因素。本文从绿地可达性和服务效率两个方面对上海市现状公园绿地服务效率进行分析,从而客观了解上海市现状绿地建设和分布情况。结合分析结果和上海市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相关规划,从规划角度对上海币绿地建设提出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内容、创新点,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研究动态和掌握相关理论、方法,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和具体技术路线。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的概念、分类和功能。其次分别对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的两个方面:可达性和服务效率进行了概述。并详细阐述了可达性评价参数和分析步骤、服务效率的评价指标。第叁部分,首先概括介绍上海市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和解读上海市城市公园绿地发展建设的历史脉络和相关规划。第四部分对上海市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进行实例研究。结合运用缓冲区分析法和最邻近距离分析对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分析,再结合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分析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第五部分得出结论:首先,关于城市空间公园的服务效率呈现出以城市主干道路内环线、中环线为临界线的圈层结构;其次,2010年较2000年在人口服务效率上出现下降是人口郊区化;再次,在原因上分析在影响城市空间的绿地服务效率上,公园绿地的数量是关键,公园绿地分布也同等重要,尤其是实现公园绿地的分布中心和人口重心一致;最后,从服务人口(面积)比和临近距离两个维度来分析,两种视角相互佐证又各有差异。(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4-28)

王云才,杨眉,奉朝洋[7](2017)在《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7年02期)

伍海兵,周建强,方海兰[8](2017)在《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水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中心城区典型公园和公共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水库库容、常数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总库容偏低,但就整个中心城区绿地,土壤蓄积水量可观,达1.88×10~7m~3;土壤水分现存量较高,占总库容的75.7%,土壤剩余蓄水空间偏低;绿地土壤滞洪库容和有效库容分别占土壤总库容的31.6%和27.2%;而土壤死库容占总库容的44.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库存在差异:其中,乔木和灌木地土壤总库容、剩余蓄水空间均显着高于草地;灌木地土壤滞洪库容、有效库容均显着高于乔木地、草地;但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现存量、死库容差异不显着.建议通过降低土壤压实、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优化绿地植物配置来提高城市绿地土壤水库库容.(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周建强,伍海兵,方海兰,郝冠军,梁晶[9](2016)在《AB-DTPA浸提法研究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有效态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B-DTPA浸提剂联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研究上海9个中心城区的509个绿地土壤的10种有效态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有效态钾、钙、镁、锰和铁含量丰富;有效态磷、硫和钼普遍缺乏,部分土样有效磷、硫的含量超标与大量施用有机改良材料有关;有效态锌和铜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累积,有些土样超标。不同时空的绿地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与成土因素和人为活动有关。随着绿地建成年限延长,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显着增加,但其他养分变化不显着。就上海不同区域而言,杨浦区、闸北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有效态养分含量相对较低;长宁区、静安区和黄浦区有效态养分含量较高;虹口区和杨浦区锌、铜累积程度高。公共绿地与公园土壤养分含量相当;道路绿地的有效态钾、硫、镁显着高于前两者,但有效态锌、铜和铁含量显着低于前两者。随着土壤剖面加深,土壤有效态硫、镁和钼含量呈增加趋势,而有效态磷、钾、锰、锌含量稍许降低。AB-DTPA浸提法适用于土壤中大部分有效态养分的快速分析,建议在全国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6年05期)

郑湉,杨眉,胡晓毅[10](2016)在《基于TRLM理念的高密度城区立体公园设计研究——以上海黄浦区南浦大桥西侧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密度城区,二维平面化的公园绿地的空间和生态承载力有限,叁维立体化的城市公园设计理念能解决高密度城区公园的集约性需求。本文通过对日本难波公园、上海徐家汇公园两个案例的分析,提出立体公园中关键的四大支撑系统——交通系统(traffic)、休憩系统(rest)、景观系统(landscape)和小气候系统(rnicrolimate),简称TRLM系统。该论文以上海黄浦区南浦大桥西侧绿地为例,基于TRLM理念构筑一个立体公园系统,为高密度城区立体公园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3)

上海城区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浦西为主的上海中心城区典型公园和公共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绿地土壤基本物理特性、各物理性质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质地黏重,以粉(砂)质黏壤土为主;土壤体积质量偏高,37.72%的土壤超过《绿化种植土壤》要求;土壤孔隙较差,82.46%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有高达95.61%绿地土壤总孔隙度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土壤饱和导水率较低,有86.85%的土壤小于5 mm/h;土壤持水能力差。除了饱和导水率与其他物理性质相关性不显着外,各物理性质均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乔木地和灌木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草地。建议增施砂子和有机基质等改良材料,减少绿地土壤压实和增加绿地中乔、灌木比例来改善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以期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海城区绿地论文参考文献

[1].邱明,王敏.面向不同年龄社区生活圈的公园绿地服务供需关系评价——以上海某中心城区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2].伍海兵.上海中心城区典型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研究[J].土壤.2018

[3].王晓清.上海青浦城区公园绿地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7

[4].伊日贵,刘勤明,李颜伶,谢宇星,李翔宇.上海杨浦主城区绿地应急避灾适宜性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5].沈娅男.环境正义理念下上海中心城区公共绿地空间布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杨明明.上海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7].王云才,杨眉,奉朝洋.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为例[J].南方建筑.2017

[8].伍海兵,周建强,方海兰.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水库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

[9].周建强,伍海兵,方海兰,郝冠军,梁晶.AB-DTPA浸提法研究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有效态养分特征[J].土壤.2016

[10].郑湉,杨眉,胡晓毅.基于TRLM理念的高密度城区立体公园设计研究——以上海黄浦区南浦大桥西侧绿地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上海城区绿地论文-邱明,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