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业行为倾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资本,创业行为倾向,目标导向,新就业形态
创业行为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如,李祺俊,高照军[1](2019)在《新就业形态员工心理资本、目标导向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崭新的视角,通过对496名新就业形态的问卷调查,探究心理资本促进创业行为倾向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行为倾向本质上是计划行为,心理资本、对创业行为倾向正向影响极其显着,其中,自我效能与坚韧因子作用尤其突出。而目标导向在心理资本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创业年龄对心理资本、对创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效应对年龄在25至40岁的被试尤其显着。这为新就业形态的创业型就业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强化人们的创业行为意愿,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业的主观规范的外在环境,提升人们对创业行为倾向方面的感知与目标导向,从而为促进创业的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王新奇[2](2019)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验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而德鲁克提出的创业可教论使得创业这一复杂的管理活动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因此,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创业成功率的一种有效战略已被各国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创业教育在创业行为产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创业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可应用于几乎所有的自愿行为,在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也具有相当好的结果。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因其在预测行为倾向和行为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在创业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这一理论中,行为倾向是解释行为的基本要素,表明个体将为执行该行为而作出的努力。个体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构成行为倾向的解释变量,而在这叁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所考虑行为的履行能力的认识,也即感知行为控制,它是一个非常类似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使受教育者对创业活动产生积极的态度并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还需要指导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进行正确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创业行为发生。所以,本文还结合了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探讨创业教育体验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本研究对中外研究者关于创业教育体验、创业行为倾向、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内容分析,并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提出了相关假设。其次,借鉴了国内外成熟量表,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再次,以在校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在山东省内的高校中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最后,运用SPSS21.0和AM0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显示:(1)创业教育体验及其细分维度参与度、满意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作用;(2)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倾向有正向影响作用;(3)创业教育体验及其细分维度参与度、满意度对创业行为倾向有正向影响作用;(4)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体验及其细分维度满意度、参与度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创业教育体验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存在着“创业教育体验→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路径,本文假设均得到支持。这启示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时,要注重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方面来提高学生创业教育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1)
曹悦,沈德艳,李进,程斌,孟闵节[3](2015)在《大学生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创业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的现状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为。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创业生力军,研究与分析其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有利行为。(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5年12期)
高宏,周晶[4](2015)在《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倾向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业动机与创业行为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文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一是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发现大学生创业动机主要由激励动机、责任动机、制度动机与机会动机等四个维度组成,并且四个动机维度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倾向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激励动机维度与责任动机维度、制度动机维度与机会动机维度存在显着交互作用,个人特征对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倾向的关系存在中介作用;叁是结合研究成果对创业教育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何良兴[5](2015)在《创业情绪、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业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无处不在,它作为一个不断假设——试错——证实——再试错的过程,往往需要各种资源的调配和整合。尤其是创业资金、技能和人才,这些资源均是创业成功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尽管如此,相关创业行为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竞相迸发,而且创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创业失败率高于70%,约七成新创企业的寿命不足一年。鉴于此,当前理论界关于创业研究的成果大都从人才、政策、资源和社会网络关系等硬件方面对上述现状做了解释。当前,虽然以创业心理资本层面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已经涌现,但该视角的研究大都以创业个体、创业团队或典型的创业案例为切入点,其研究结果更多的是一种典型性,而且普遍性意义需要进一步的弥补和拓展。基于以上背景,为了进一步拓展心理资本层面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本文将进一步研究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情绪与其创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打开上述作用路径的“黑箱”,即将创业认知能力纳入创业情绪与创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之中,以进一步探讨创业情绪对创业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首先,本研究在创业情绪、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明确了叁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并建构了研究模型,提出了具体的理论假设。其次,通过文献回溯借鉴了国外成熟量表,分别用来表征创业情绪、创业行为倾向和创业认知能力的维度;根据表征研究变量的相应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预调查;在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个别题项进行了剔除和修改,以期待问卷题项能在最大程度上代表研究变量的内容。再次,研究以潜在创业者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在剔除填写有误或漏填的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76份;之后,文章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变量降维,相关性分析和变量间关系分析。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具体分析了创业情绪与创业行为倾向的关系、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创业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并对数据分析结果做了进一步总结和讨论,为后续有关创业情绪、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方向和指导。研究结果得出:(1)潜在创业者的积极创业情绪对创业行为倾向、创业认知能力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的关系;(2)积极创业情绪与创业行为倾向发生关系的具体路径为创业认知能力完全中介;(3)潜在创业者的消极创业情绪对创业行为倾向、创业认知能力的作用不显着,创业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不成立。通过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研究发现:积极创业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创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要注重识别积极情绪的类型,充分发挥其对于创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且要构建合理的创业认知体系,优化创业认知能力,诱发更多创业行为。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创业者个人情绪的性质属性为研究对象,较好的弥补了个人特质的研究成果缺乏统计意义显着性的不足;细化创业认知,探讨其在创业情绪对创业行为作用过程中的潜在中介效应,以便更有效的促进创业行为的产生。研究创新点主要表现为,将创业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突破个性的局限,以不同情绪的发生程度为视角探求作用于创业行为倾向的共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创业情绪对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最后,本文提出,未来研究可以从积极/消极创业情绪细化分类、创业认知能力维度的细化研究以及创业情绪、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的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5-11-01)
马昆姝[6](2014)在《基于创业倾向的创业行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创业主体来看可以将创业活动分为个体创业和公司创业。本文从这两个层次的创业活动入手,就创业倾向、创业机会感知、创业风险感知及创业支持因素等因素与创业行为的关系展开讨论,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创业倾向的创业行为模型,一方面丰富了创业理论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4年13期)
创业行为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而德鲁克提出的创业可教论使得创业这一复杂的管理活动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因此,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创业成功率的一种有效战略已被各国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创业教育在创业行为产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创业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可应用于几乎所有的自愿行为,在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也具有相当好的结果。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因其在预测行为倾向和行为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在创业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这一理论中,行为倾向是解释行为的基本要素,表明个体将为执行该行为而作出的努力。个体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构成行为倾向的解释变量,而在这叁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所考虑行为的履行能力的认识,也即感知行为控制,它是一个非常类似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使受教育者对创业活动产生积极的态度并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还需要指导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进行正确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创业行为发生。所以,本文还结合了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探讨创业教育体验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本研究对中外研究者关于创业教育体验、创业行为倾向、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内容分析,并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提出了相关假设。其次,借鉴了国内外成熟量表,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再次,以在校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在山东省内的高校中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最后,运用SPSS21.0和AM0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显示:(1)创业教育体验及其细分维度参与度、满意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影响作用;(2)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倾向有正向影响作用;(3)创业教育体验及其细分维度参与度、满意度对创业行为倾向有正向影响作用;(4)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体验及其细分维度满意度、参与度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创业教育体验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存在着“创业教育体验→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路径,本文假设均得到支持。这启示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时,要注重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方面来提高学生创业教育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业行为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宏如,李祺俊,高照军.新就业形态员工心理资本、目标导向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王新奇.大学生创业教育体验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曹悦,沈德艳,李进,程斌,孟闵节.大学生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
[4].高宏,周晶.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倾向模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5].何良兴.创业情绪、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6].马昆姝.基于创业倾向的创业行为模型[J].现代商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