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猴头菌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概述
猴头菌属论文文献综述
曾亮慧,郝晨旭[1](2015)在《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猴头菌属真菌华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物质、酚类物质、甾体化合物和脂肪酸类化合物等;药理活性则包括抗肿瘤和免疫作用,抗溃疡和抗炎症作用,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保护神经系统,抗衰老、抗氧化,保肝护肝,抗突变和抗辐射的功能等。本文将对其一一进行论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5年08期)
汪锴,陈保送,宝丽,马轲,韩俊杰[2](2015)在《猴头菌属药用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猴头菌属药用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化学、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已经从猴头菌属真菌中发现了83个不同类型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含二萜类、酚类、脂肪酸类、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这些化学成分显示了抗肿瘤、抗菌、抗糖尿病、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等多种活性。文中讨论了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俊,图力古尔,高兴喜[3](2011)在《中国猴头菌属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我国猴头菌属真菌进行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猴头菌属分3个种,即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珊瑚状猴头菌(H.coralloides)和冷杉猴头菌(H.abietis)。ITS序列聚类分析获得18份材料,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18~0.453,冷杉猴头菌与猴头菌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珊瑚状猴头菌的亲缘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1年04期)
刘麒[4](2011)在《SRAP在猴头菌属中的菌种鉴定及遗传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建立了猴头菌菌丝体基因组DNA的高效提取方法和SRAP标记体系,并利用SRAP标记对17个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株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和菌株鉴定,为猴头菌菌株资源的鉴定、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SDS-CTAB法提取得到的猴头菌菌丝体基因组DNA质量较好。实验中摸索获得的提取缓冲液中CTAB、PVP的量和是否加SDS以及部分操作步骤的调整,有效的避免DNA溶液褐变、去除了猴头菌菌丝体中蛋白质等杂质,得到较纯净的DNA,因而有效的减少了蛋白质、多糖、酚类和色素等杂质对SRAP分析的干扰。获得的基因组DNA的OD260/OD280值在1.75~1.94之间,DNA含量在220~770 ng/μL间,条带完整清晰、无降解现象,满足SRAP分析对DNA的要求。通过对SRAP-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进行的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建立了适用于猴头菌SRAP分析的扩增程序和扩增体系,最佳SRAP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s,35℃复性45s,72℃延伸1 min,5个循环;’94℃变性45s,50℃复性45s,72℃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8 min; 4℃保存。最佳SRAP扩增体系(25μL)为:10×buffer 2.5μL、模板DNA为20 ng、Mg2+浓度为2.4 mmol/L、dNTPs浓度为0.2mmol/L、引物浓度为0.48μmol/L、TaqDNA聚合酶为4U。本研究采用SRAP技术对供试的17个猴头菌菌株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和菌株鉴定。通过引物筛选实验,从48个引物组合中共筛选出18个扩增产物条带清晰、稳定、丰富、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通过SRAP分析,17个猴头菌菌株共获得2565个扩增条带,扩增片段长度在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2546个,多态性比率为99.3%。通过对SRAP扩增图谱的分析,有6个引物组合扩增出了7条供试菌株共有的片段长度不等的条带。用UPGMA法建立了17个猴头菌菌株的遗传关系聚类图,聚类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68水平上,供试菌株被聚为4个大类。酯酶同工酶分析聚类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60的水平上,可以将17个猴头菌菌株聚为3个大类。通过对SRAP标记和酯酶同工酶标记的聚类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标记方法将供试菌株在0.68和0.60的相似水平上聚为四类和叁类,其中部分聚类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认为SRAP标记方法运用到猴头菌属的亲缘关系分析和菌株鉴定研究中是可行的;在两个标记分析的结果中都显示吉星猴头和黑丰猴头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大,表明两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可能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俊[5](2011)在《猴头菌属的系统分类及栽培猴头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国猴头菌属真菌的分类,对猴头菌属每个种进行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并绘制线条图,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构建出猴头菌属系统树,为确立该属物种的分类地位及亲缘关系提供依据。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猴头菌属的分类学和系统学问题。另外,针对国内猴头菌市场存在的引种混乱等问题,对国内各地栽培的猴头菌株作了遗传特性分析。形态学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对猴头菌属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的猴头菌属真菌分为3种:猴头菌[H. erinaceus (Bull.:Fr.) Pers.]、珊瑚状猴头菌[H. coralloides (Scop. Fr.) Pers. ex Gray]和冷杉猴头菌[H. abietis (Wei:Hubert) K. Harrison]。将小刺猴头菌[Hcaput-medusae (Bull. Fr.) Pers.]并入猴头菌[H. erinaceus (Bull.:Fr.) Pers.],粗枝猴头菌[Hcaput-ursi (Fr.) pers.]、分枝猴头菌[H. ramosum (Bull.:Merat) Lettllier]、假猴头菌[Hlaciniatum (Leers) Banker]更正为珊瑚状猴头菌[H. coralloides (Scop. Fr.) Pers. ex Gray]。其中猴头菌担子果不分枝,多晚秋发生;珊瑚状猴头菌担子果为珊瑚状分枝,刺长而柔软,油囊体稍尖呈节状,多夏秋季发生;冷杉猴头菌担子果多次紧密复杂的分枝,刺小而短,囊状体圆柱形,多夏秋季发生。分子系统学研究利用现代分类学研究方法,基于DNA-ITS序列:18份材料聚类分析后得到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18-0.453,利用ITS方法得到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学方法得到的结论相一致。从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得出:冷杉猴头菌与猴头菌的亲缘关系较珊瑚状猴头菌的亲缘关系要近,小刺猴头菌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猴头菌的一个小支上,支持了形态学将小刺猴头菌归为猴头菌的分类结果。利用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分析技术和反转录转座子间扩增多态性(IRAP)技术分析了我国猴头菌34份栽培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为猴头菌的种质资源鉴定、品种选育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同时也为猴头菌不同产地的栽培菌株的亲缘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发现,得到的34份栽培种ITS序列通过与Genbank中的猴头菌已有序列比对,相似度均达到98%以上,可以确定所有菌株均为猴头菌,不存在混种现象。根据ITS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看出,国内栽培菌株种间差异不明显,遗传多样性较单一。通过IRAP分析得出:IRAP引物在不同的样本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700bp和1500bp处各有一条共有序列,可作为鉴定猴头菌的特征性序列。综合两种分析方法后得出:34份猴头菌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学差异,但相似性极高,表明我国猴头菌栽培菌株间的遗传背景较单-(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张鹏,图力古尔,包海鹰[6](2011)在《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猴头菌属真菌的小分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小分子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属真菌含有多种萜类、酚类、甾体类、吡喃酮类、脂肪酸类等化学成分;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很多研究认为,猴头菌属真菌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溃疡、抗炎症、抗糖尿病、抗氧化、保肝等多种药用功效。文中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郭艳艳,李华,刘钟栋[7](2010)在《猴头菌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真菌资源非常丰富,真菌是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抗菌素等药物的宝贵资源库。猴头菌属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综述了猴头菌属真菌在不同发育阶段如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的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以及一些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为提高临床疗效、改进生产工艺、改造药物剂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猴头菌属真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0年08期)
丁剑[8](2008)在《猴头菌属不同菌种发酵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猴头菌属猴头菌种[H.erinaceus(Bull.:Fr.)Pers.]和小刺猴头菌种[H.caput-medusae(Bull.:Fr.)Pers.]作为研究菌种,以两个菌种在相同条件下的深层发酵液多糖为研究目标。从猴头菌发酵液提取出的均一组分多糖命名为HEP:从小刺猴头菌发酵液中提取出的均一组分多糖命名为HMP。HEP和HMP的处理途径均为,乙醇分级、Sevage法脱蛋白、Sepharose CL-6B柱层析纯化。HEP、HMP组分经反复冻融、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检验,分子量大小及分子极性都较为均一。GC分析表明:HEP单糖组成主要为Ara、Glu。摩尔质量比为1∶2.09。HMP单糖组成为Glu。HEP、HMP经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等分析方法。甲基化产物经水解、还原、乙酰酯化后进行GC-MS联机等仪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HEP的结构可能为少分支结构,主体结构由Glu和Ara组成,推测重复结构可能为-[Glu(1→6)Glu(1→4)Ara(1→3)]n-其中Ara可能存在分支点。HMP的主体结构为Glu,重复结构可能能为-[[-(1→4)Glu)]_3-(1→6)Glu]n-。(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刘颖[9](2008)在《猴头菌属不同菌种发酵产物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猴头菌是一种珍贵的药食兼用菌,其有效成分多糖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溃疡、抗肿瘤等药物的研发,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对猴头菌液体发酵培养时菌体代谢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国内外有关猴头菌属不同菌种间差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且真菌中同属不同种间代谢产物的区别也鲜见报道。所以,本研究从实验室的液体摇瓶培养和工厂化的液体深层发酵两方面,比较猴头菌属两不同菌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胞外代谢产物的差异,为保护吉林省菌物药物原料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刺猴头菌与猴头菌的菌丝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经拮抗实验、发酵菌丝形态观察、子实体复原形态及RAMP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证明两菌种为猴头菌属不同菌种。第二部分,在相同液体摇瓶培养条件下,将两菌种在玉米浆培养基和红糖培养基中分别培养一个月。培养期间,每两天对发酵液进行取样。采用苯酚-硫酸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不同样品中总糖、还原糖的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并采用紫外光谱扫描和荧光光谱扫描全面检测胞外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菌种在相同培养基培养和相同菌种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糖和蛋白质等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红糖液体培养基有利于多糖的产生,玉米浆液体培养基有利于小分子类物质的生成。第叁部分,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小刺猴头菌和猴头菌进行工厂化液体深层发酵。然后对胞外药效活性成分—多糖采用相同的分离、纯化方法,即用80℃水提、叁倍95%乙醇沉淀多糖,用Sevag法除去游离蛋白质,用透析的方法除去小分子杂质,用乙醇分级沉淀,DEAE-32纤维素柱层析分级,除去部分色素、蛋白质等杂质,用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别分离出胞外均一组分的多糖。经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等检测,证明了小刺猴头菌种多糖(HCP)与猴头菌种多糖(HEP)都为均一组分多糖,其分子量分别为:HCP 46386,HEP 26671。再对两菌种的均一组分多糖分别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小刺猴头菌多糖的单糖组成主要是葡萄糖。猴头菌多糖的单糖组成是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其摩尔比为2.54:0.84。本研究经过对两菌种胞外代谢产物的动态监测和胞外活性成分多糖的组分分析发现,两菌种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谭旭华,高明,宋慧,张明[10](2006)在《应用RAMP技术对猴头菌属菌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MP技术对6个猴头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发现各菌株在图谱上均有丰富的表达,并呈现很强的特异性,其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且在Rf=0.63处出现一条稳定一致的基本条带,进一步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进行数量分析表明,各菌株间隶属度在0.50~0.83。通过对亲缘关系树状图进行分析,得出各菌株的遗传相似性。以期为我省猴头菌的种质保藏、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3期)
猴头菌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猴头菌属药用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化学、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已经从猴头菌属真菌中发现了83个不同类型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含二萜类、酚类、脂肪酸类、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这些化学成分显示了抗肿瘤、抗菌、抗糖尿病、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等多种活性。文中讨论了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猴头菌属论文参考文献
[1].曾亮慧,郝晨旭.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述[J].科技经济市场.2015
[2].汪锴,陈保送,宝丽,马轲,韩俊杰.猴头菌属药用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况[J].菌物学报.2015
[3].王俊,图力古尔,高兴喜.中国猴头菌属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1
[4].刘麒.SRAP在猴头菌属中的菌种鉴定及遗传关系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1
[5].王俊.猴头菌属的系统分类及栽培猴头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6].张鹏,图力古尔,包海鹰.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述[J].菌物研究.2011
[7].郭艳艳,李华,刘钟栋.猴头菌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
[8].丁剑.猴头菌属不同菌种发酵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9].刘颖.猴头菌属不同菌种发酵产物的比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10].谭旭华,高明,宋慧,张明.应用RAMP技术对猴头菌属菌种鉴定[J].吉林农业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