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校学生社团成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契约,高校,学生社团,成员
高校学生社团成员论文文献综述
徐婧颖[1](2015)在《从心理契约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学生社团,同时也是引导学校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社团成员由十几个到上百不等,由于人数过多,导致有很多因素影响社团的发展,其中由于人员的流动导致高校社团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是最为主要的,从而影响了社团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影响社团发展的因素,从心里契约角度来分析高校社团成员流失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保证社团可以有效地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心理契约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情况,其中简述了心里契约的基本情况、社团成员离职问题以及一些建议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08期)
朱国军[2](2014)在《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心理契约、满意度与离职意图关系——基于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本科高校131个学生社团为研究对象,聚焦学生社团成员的离职意图问题,采用分层回归方法检验了心理契约和自我效能与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和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交易契约对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和离职意图产生显着正影响,而关系契约对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有显着正影响,对离职意图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对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和离职意图都有显着正影响,对交易契约与成员满意度、离职意图的关系有调节效应,并对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分组讨论。(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杨飞龙[3](2013)在《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栋梁,是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当下,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转型的伟大历史时期,大学生必将担当更加重要的历史任务。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为了共同理论而自发形成的学生性组织,是我国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勇于参与大学社团的现状决定了必须首先从理论高度解决困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相关问题。然而,学术界关于学生社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已有研究大都集中于讨论社团的重要性和社团的建设问题,少有的几篇文章和专着也只是对社团的定义和作用等进行描述性的概括,对于困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离开社团及其缘由却很少被研究者提及。本文拟从心理契约视角出发,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一系列问题的整理和分析,力图从心理契约角度找寻和发现社团成员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提出维护和调整社团组织与成员个体心理契约的对策。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应有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高校学生社团为研究对象,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问题,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博弈理论,综合运用文献探讨、问卷调查、访谈等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影响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的因素、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的理论模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的关系、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的心理契约维护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文章研究的大体思路为:以心理契约为研究主线贯穿全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离职倾向的理论模型;然后,以构建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心理契约违背对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的影响,该实证研究是从社团成员一方感受到的心理契约为出发点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实证研究结论将具有局限性,为此,借助经济学上的概念,将社团成员看作为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行为人,构建了博弈模型,对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进行了博弈分析;接着,以z大学学生联合会为考察对象,对其社团成员离职与心理契约违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访谈调查,找出了成员离职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预防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的心理契约系统模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结果有:首先,对与学生社团和心理契约相关的文献与理论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学生社团与其成员间心理契约关系就是指两者对相互间责任与义务认知基础上,就自己应为对方付出什么,同时应从对方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该约定以内隐的期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具有主观内隐性、双向交互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其次,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分析,借助Price的因果模式和Mobley的退缩模式,并结合考虑我国大学实情,提出了影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的五大因素:个体自身因素、社团内部环境因素、社团外部环境因素、社团承诺因素和工作满意度因素,其相互关系可解释为:以个体自身因素及内外部环境因素为自变量,个体工作满意度因素和社团承诺因素为中介变量,社团成员离职为因变量。第叁,提出了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含两大部分,即信息完全对称情况下的离职倾向以及信息不完全对称(有限理性)下的离职倾向,前者以社团违约和成员违约为自变量,心理契约违背情况下的离职倾向和情感承诺为因变量,后者以博弈论为理论分析基础。第四,对已有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和成员离职倾向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结合高校学生社团实际情况修订而形成了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调查问卷和访谈问卷;以调查问卷为基础,以Z大学近两百名学生社团成员为被试,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独立样本方差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成员间都更多的体现了交易维度,而关系维度体现较少;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心理契约违背有显着影响;不同社团特征(不同社团规模和不同社团性质)下社团成员心理契约和心理契约违背均无显着性差异;无论社团心理契约违背还是成员心理契约违背都将对成员离职倾向产生显着性影响;“双高守约型、双高失约型、社团高违约型和成员高违约型”等四种类型心理契约成员在离职倾向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无控制变量时,社团交易责任违背与离职倾向以及社团关系责任违背与离职倾向值均为最大。第五,对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进行了博弈分析,借助经济学上的概念,在社团与成员信息获取不对称的情况下,采用博弈理论对高校社团成员有限理性下离职倾向进行博弈分析,构建博弈模型,研究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的情况。得到的研究结果为:在均衡状态下,成员高违约型比双高守约型成员的离职倾向要大一些,而社团高违约型成员比双高失约型成员的离职倾向要大一些。第六,以Z大学学生联合会为考察对象,对其社团成员离职与心理契约违背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访谈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Z大学学生联合会成员离职随时间逐渐减少,离职率由2009年的27.7%降至2012年的19.6%,下降了约8个百分点;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社团成员离职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团规模的增大,社团成员离职率逐渐增大。访谈结果显示,随着社团工作满意度的提高,社团成员离职率逐渐降低;心理契约是成员是否离职的重要和关键的因素。最后,提出了预防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的措施,即从心理契约的缔结、心理契约的维护、心理契约的回报与心理契约的调整等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的心理契约系统模式。该模式涵盖了招新、激励、评价和互信沟通等与心理契约形成与完善的各个方面,从心理契约理论高度解决了社团成员离职问题,将有助于成员社团组织与成员个体间良好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完善。本文研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高校学生社团离职倾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11-01)
李莉,王利军,文婷[4](2010)在《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对社团制度认知状况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制度建设现状对于切实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增强大学生社团凝聚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对社团制度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较强的关注度,但总体而言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执行力度不强,缺乏针对性不能反映社团自身的特点,社团成员对社团制度的了解度不高等方面问题。运用德鲁克管理思想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29期)
李真[5](2009)在《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公民社会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为适应“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我国高校中的各种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为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地发展,促进高校学生社团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了解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成为首要任务。为此,本次研究以高校社团成员满意度为指标,运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S大学学生社团成员的满意度现状。调查问卷围绕被调查对象的个人背景及学生社团相关软硬件环境两个维度展开,针对学生社团成员个人特征、社团作用、社团内部组织、社团成员权益维护、社团存在问题五大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满意度与学生社团成员个人、学生社团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次调查证实S大学学生社团的满意度与学生社团成员个体和社团软硬件环境因素呈正相关。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这一部分从当前研究现状出发,针对高校学生社团不可替代的五大功能: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专业知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养;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风建设,指出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文献资料显示,问题集中于社团成员和社团两个方面,因此,本文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实证研究。第二章为“相关理论与相关概念界定”部分,对研究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指出研究的相关理论。第叁章为“调查与分析”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采用描述性统计与独立双样本T检验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第四章为“合理化建议”部分,综合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团成员和社团分别提出建议,旨在提高满意度。第五章为“展望与结语”部分,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为后续研究者进行社团满意度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张立驰[6](2005)在《试论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差异及对其成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对新形势,高校共青团组织提出要打造“一体两翼”(一体:团组织;两翼: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以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扩大团的青年基础和工作覆盖面,增强团的服务能力,完成新时期党和政府交给团组织的光荣使命。学生会与学生社团两个组织有很多相同点,(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05年11期)
高校学生社团成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本科高校131个学生社团为研究对象,聚焦学生社团成员的离职意图问题,采用分层回归方法检验了心理契约和自我效能与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和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交易契约对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和离职意图产生显着正影响,而关系契约对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有显着正影响,对离职意图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对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和离职意图都有显着正影响,对交易契约与成员满意度、离职意图的关系有调节效应,并对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分组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校学生社团成员论文参考文献
[1].徐婧颖.从心理契约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情况[J].科技展望.2015
[2].朱国军.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心理契约、满意度与离职意图关系——基于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杨飞龙.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研究[D].中南大学.2013
[4].李莉,王利军,文婷.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对社团制度认知状况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科技信息.2010
[5].李真.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满意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张立驰.试论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差异及对其成员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