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论文-赵亚萍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论文-赵亚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冥婚,人文意蕴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萍[1](2015)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冥婚的人文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人鬼、鬼鬼之间的冥婚故事,具有其独特的人文意蕴。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多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得出的文化意蕴总概为求富贵、美满婚恋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叁个方面,而对当时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门阀制度的分析不够深入,同时对此类冥婚小说的人文意蕴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美学尚未涉及。故而笔者从这些方面来深入,试图深度挖掘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冥婚的人文意蕴。(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姜文[2](2015)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前的小说又称作古小说,它分为志人、志怪两大系统。对于志怪小说而言,魏晋六朝无疑是一个最为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很多志怪小说大量产生,但由于志怪小说内容的特殊性,区别于正统文学,在文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一直未受重视,作品保存状况也不尽理想,因而在甄别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善本问题时,缺乏一个系统的参考,而善本的选择,是研究一切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本文将在此问题上做出尝试,介于篇幅限制本文节选6部较有代表性得六朝志怪小说,对其历代着录概况、版本流传进行详细整理,并对其善本做出筛选,为进一步的六朝志怪小说研究做铺垫。(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5年02期)

侯丽俊[3](2014)在《叁类世界里的忧患情怀——浅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悲剧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魏晋六朝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敏感的文人学士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变幻和生死的无常。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是魏晋六朝时代文士生命意识觉醒的呐喊,在小说中所描绘的叁类世界也无疑是这一时期文士忧患情怀的集中体现。(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渝刚[4](2008)在《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叁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是研究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重要影响,其主要内容分叁大板块论述:第一部分,佛教在哲学、方法论上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正如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一书的前言中所说“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社会发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宗教、哲学、世界观上深受佛经的影响”1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不管在哲理上抑或是在世界观上都深受佛教的影响。这也正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一文中所说“有宋刘义庆《宣验记》……大抵记经象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2佛家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思想以及神灵不灭的唯心论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袁彦伯《后汉记》中说王公大臣明了因果报应之佛理后“莫不矍自失”。佛教般若思想、佛教知行观、佛教净土思想、佛教有神论等方面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本部分从这些方面论述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第二部分,佛教在伦理处世待人上对志怪小说的影响。人们提掖佛教原因之一在于佛教除贪去恶,有助于世风的淳化,宋文帝刘义隆就毫无顾忌地说出“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则朕坐至太平,夫复何事”。就下层人民而言,佛教有助于净化民风,使人和睦相处,这对人民大众来说也是有利的。佛教之伦理思想在此期的志怪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本部分从佛教“天人合一”、“性善”论、佛教义利人生观、佛教“幻化术”、佛教“种姓平等”思想等方面论述佛教对志怪小说之影响。第叁部分,佛典韵散结合的文体模式对志怪小说的影响。至于佛典韵散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文学产生之影响,早有学者指出,例如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义跋》就言“佛典制体长行与偈颂相间,演说经文自然效之(殆指唐宋之通俗文学)……遂成为今日章回体小说……”,3但陈先生的观点不尽符合史实,佛典这一体制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早已凸显,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而本文将详加论述,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研究显然有极其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马雅琴[5](2006)在《《史记》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马雅琴[6](2006)在《论《史记》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沾溉》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以历史、现实传说内容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史记》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传统。(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06年11期)

张华艳[7](2006)在《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鬼魅世界及其现实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魏晋南北朝时期鬼故事如雨后春笋,成为当时小说的主流。从量的统计来看,魏晋六朝鬼故事的可观程度堪称空前绝后,虽然许多志怪散佚,使后人难窥全貌,但尚存的佚文仍有助于我们作出上述结论。署名魏文帝曹丕的《列异传》今存佚文五十条(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06年02期)

吴波[8](2005)在《追踪晋宋 踵事增华——《阅微草堂笔记》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六朝志人、志怪小说是《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直接源头。纪昀在创作的过程中,继承了魏晋六朝小说特别是志怪小说的优长之处,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自己审美特质的艺术作品。如魏晋志怪小说的立意或为“传志怪”,或为“明因果”,或为“行劝诱”,立意不高,内容浅薄。而《阅微草堂笔记》虽同为志怪,但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着眼点在于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在艺术体制上,《阅微草堂笔记》虽继承了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篇幅短小、叙述结构简单的特点,但更讲究章法,更富有韵味。(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王莉[9](2003)在《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学性叙事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实录精神和短书形态使得历来研究者把它排斥在“小说”文体之外。然而从现代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志怪小说显示出叙事由历史性迈向文学性的质变过程,标志着以文学叙事为主要特征的小说的生成。除引言外,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叙事者身分的变化。历史叙事主体是史官,在历史话语的讲述中以天官身分对社会行使史的审判。汉末以降,士人价值观由社会转向个体,以怪诞虚妄话语的建构显示博闻之才的志怪叙述者已经失去了历史道义感,由史官沦为文士。 第二章:叙事立场的转变。叙述主体的变化引起叙事本身发生本质的变化:从史传到志怪,事类选择上由“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政治大事趋向于“殊怪必举”的世俗民生、神鬼物怪等奇闻异事,历史话语进入世俗话语,叙事立场从资鉴劝诫流于游心寓目。 第叁章:叙事角度的调整。与存信史之目的相一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全知视角是史着叙事的必然选择。志怪叙事大量使用限知视角,使叙事产生惊奇感,是志怪游心寓目立场下作出的叙事角度的调整。同时,限知视角中的实录性却掩盖不住志怪叙事的虚构本质。 第四章:叙事结构的嬗变。主要分析魏晋六朝志怪的叁种叙事结构:一、图式结构。指“博物体”式的叙事模式:某方有某山(国),其有何物产或神怪,其形状(功用)若何。重在记述四远八荒的物产风俗,在物象的平面图式展示中表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认知。二、锁式结构。人类的认知是向两个向度——向外和向内,及两个视角——空间和时间并行展开的,志怪之叙事由外向空间转向社会人生。在魏晋六朝民不聊生的动乱时期,社会生活的首要问题是生存。生存的危机使人们强烈向往永生不死的神仙世界。然而“误入仙境”作为一种“锁式结构”隐喻了世人生命幻想的失落。“误入”只是偶然,人们在寻找着幸福的必然律,一把可以自由开启的钥匙。叁、圆形结构。志怪小说在冥报故事中形成了一种潜隐的圆形叙事结构,即叙事依凭佛教因果观来建构志怪故事的逻辑秩序,在叙事时空“现实世界一一彼岸世界一一现实世界”的变换、衔接中,显现出“因一一果一一因”的圆形叙事态势。于此叙事模式中,世人找到一条必然的幸福途径。叙事本身从此有了某种因果逻辑性,结构变得曲折而严谨。 总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开启了文学性叙事的道路,即叙事内容生活琐事化的,实质上是虚构性的,具有“游心寓目”审美期待性的叙事活动。它是中国古典叙事演变中的转折点,标志着文学性叙事作品的真正生成,显示出以文学叙事为主要特征的小说文体的成熟和独立。(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王天婵[10](2002)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情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情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是从情爱的角度来探讨女性 ,女性只能是作为妻子 ,作为情人的角度而被定位 ,被社会、被男性、被男权文化所赋义。这类女性以其传统性及其历史的开创性 ,在文学史上占据突出地位。(本文来源于《福州师专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前的小说又称作古小说,它分为志人、志怪两大系统。对于志怪小说而言,魏晋六朝无疑是一个最为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很多志怪小说大量产生,但由于志怪小说内容的特殊性,区别于正统文学,在文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一直未受重视,作品保存状况也不尽理想,因而在甄别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善本问题时,缺乏一个系统的参考,而善本的选择,是研究一切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本文将在此问题上做出尝试,介于篇幅限制本文节选6部较有代表性得六朝志怪小说,对其历代着录概况、版本流传进行详细整理,并对其善本做出筛选,为进一步的六朝志怪小说研究做铺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亚萍.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冥婚的人文意蕴[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

[2].姜文.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献研究[J].艺术品鉴.2015

[3].侯丽俊.叁类世界里的忧患情怀——浅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悲剧色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李渝刚.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叁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8

[5].马雅琴.《史记》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6].马雅琴.论《史记》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沾溉[J].理论导刊.2006

[7].张华艳.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鬼魅世界及其现实基础[J].现代语文.2006

[8].吴波.追踪晋宋踵事增华——《阅微草堂笔记》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蒲松龄研究.2005

[9].王莉.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学性叙事的生成[D].西南师范大学.2003

[10].王天婵.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情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福州师专学报.2002

标签:;  ;  ;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论文-赵亚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