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碱热处理论文-赵颖,谢佳雨,李大鹏,韩石磊,刘滋川

混合碱热处理论文-赵颖,谢佳雨,李大鹏,韩石磊,刘滋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碱热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纳米复合结构,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喷砂酸蚀混合碱热处理

混合碱热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谢佳雨,李大鹏,韩石磊,刘滋川[1](2017)在《喷砂酸蚀混合碱热处理后纯钛表面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喷砂酸蚀混合碱热处理后的纯钛表面其生物活性。方法将经抛光(M)、喷砂酸蚀(SLA)、喷砂酸蚀混合碱热(AHH)处理后的纯钛试件分为3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对3组表面结构和表面化学元素及其含量进行分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在样品表面的粘附及铺展情况;并将各组试件浸泡模拟体液(SBF)中观察羟基磷灰石沉积情况。结果纯钛表面微纳复合结构中,微米孔直径3~5μm,纳米孔直径100~200 nm,同时在试件表面引入钙钠元素。成纤维细胞粘附:DAPI染色后细胞核呈蓝色荧光,罗丹明B染细胞骨架红色,SLA组、AHH组细胞铺展较M组好,呈空间铺展;且AHH组表面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两组。第1周时,AHH组表面沉积磷灰石明显可见,而未在M、SLA组检测到羟基磷灰石。结论喷砂酸蚀混合碱处理后的纯钛表面,表面活性好,有助于促进成纤维细胞早期粘附及其在空间上的铺展,同时又促进羟基磷灰石的沉积,进而体现了良好的生物性能,可以为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王羽泽[2](2016)在《钛表面混合碱热处理构建分级多孔结构生物活性涂层》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口腔植入材料生物活性不足的现状,本文通过喷砂-酸蚀的机械方法与化学方法结合的方式对光滑纯钛(Ti)表面进行预处理,采用碱热处理进行表面的活化处理,得到了生物活性出色并且与钛基体结合紧密的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分散分光计(EDS)、聚焦离子束系统(FIB)、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谱仪(XP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MS)、接触角测定仪、拉伸实验以及纳米压痕实验对试样表面的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本文创新性的采用了NaOH与Ca(OH)_2的混合碱,对经过混合碱热处理的试样以及后续经过热处理的试样、水汽处理的试样及其光滑对比组试样进行了模拟体液浸泡实验,通过SEM、EDS及XRD等分析方法比较表面沉积磷灰石的快慢,评价出具有最佳生物活性的试样。通过喷砂处理(SAN)在光滑的钛表面构建了沟壑粗糙形貌,具有锐利的边缘,后续的酸蚀处理(SLA)在钛表面构建了微米尺寸的窝洞粗糙形貌,最终通过混合碱热处理在钛的表面得到了微米-纳米分级网状多孔形貌。SAN表面有少量的SiO_2喷砂颗粒残留,SLA表面喷砂颗粒消失,通过混合碱热处理在钛表面得到了CaTiO_3、Na_2TiO_3与板钛矿(TiO_2)组成的凝胶层,凝胶层附着在分级多孔结构表面。钛的表面存在少量的CaTiO_3晶体,镶嵌在多孔结构中间。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混合碱热处理后钛的表面发现,所用碱浓度最低的钛(Ti-NC-1)表面CaTiO_3晶体数量最少,在SBF中表现出的磷灰石诱导性能最好,Ti-NC-1在SBF中浸泡1天表面就出现了球状磷灰石沉淀,7天后表面被磷灰石完全覆盖。Ti-NC-1表面薄膜与基体结合强度大于31.87±2.70 MPa,因此Ti-NC-1表面覆盖着与基体结合紧密的生物活性涂层。通过计算发现,CaTiO_3与板钛矿均与磷灰石具有紧密的晶体共格关系,共格关系的存在赋予了两相对磷灰石优秀的诱导能力。后续热处理在钛表面得到了更多的CaTiO_3晶体,原因是热处理过程中,凝胶态的CaTiO_3转变为晶态,Na_2TiO_3同样转变成为为晶态,晶态相的存在降低了钛的磷灰石诱导能力。水汽处理使Ti-NC-1表面网状结构变得粗大,而且提高了表面物相的结晶度,磷灰石诱导能力也随之变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混合碱热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口腔植入材料生物活性不足的现状,本文通过喷砂-酸蚀的机械方法与化学方法结合的方式对光滑纯钛(Ti)表面进行预处理,采用碱热处理进行表面的活化处理,得到了生物活性出色并且与钛基体结合紧密的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分散分光计(EDS)、聚焦离子束系统(FIB)、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谱仪(XP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MS)、接触角测定仪、拉伸实验以及纳米压痕实验对试样表面的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本文创新性的采用了NaOH与Ca(OH)_2的混合碱,对经过混合碱热处理的试样以及后续经过热处理的试样、水汽处理的试样及其光滑对比组试样进行了模拟体液浸泡实验,通过SEM、EDS及XRD等分析方法比较表面沉积磷灰石的快慢,评价出具有最佳生物活性的试样。通过喷砂处理(SAN)在光滑的钛表面构建了沟壑粗糙形貌,具有锐利的边缘,后续的酸蚀处理(SLA)在钛表面构建了微米尺寸的窝洞粗糙形貌,最终通过混合碱热处理在钛的表面得到了微米-纳米分级网状多孔形貌。SAN表面有少量的SiO_2喷砂颗粒残留,SLA表面喷砂颗粒消失,通过混合碱热处理在钛表面得到了CaTiO_3、Na_2TiO_3与板钛矿(TiO_2)组成的凝胶层,凝胶层附着在分级多孔结构表面。钛的表面存在少量的CaTiO_3晶体,镶嵌在多孔结构中间。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混合碱热处理后钛的表面发现,所用碱浓度最低的钛(Ti-NC-1)表面CaTiO_3晶体数量最少,在SBF中表现出的磷灰石诱导性能最好,Ti-NC-1在SBF中浸泡1天表面就出现了球状磷灰石沉淀,7天后表面被磷灰石完全覆盖。Ti-NC-1表面薄膜与基体结合强度大于31.87±2.70 MPa,因此Ti-NC-1表面覆盖着与基体结合紧密的生物活性涂层。通过计算发现,CaTiO_3与板钛矿均与磷灰石具有紧密的晶体共格关系,共格关系的存在赋予了两相对磷灰石优秀的诱导能力。后续热处理在钛表面得到了更多的CaTiO_3晶体,原因是热处理过程中,凝胶态的CaTiO_3转变为晶态,Na_2TiO_3同样转变成为为晶态,晶态相的存在降低了钛的磷灰石诱导能力。水汽处理使Ti-NC-1表面网状结构变得粗大,而且提高了表面物相的结晶度,磷灰石诱导能力也随之变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碱热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赵颖,谢佳雨,李大鹏,韩石磊,刘滋川.喷砂酸蚀混合碱热处理后纯钛表面生物活性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7

[2].王羽泽.钛表面混合碱热处理构建分级多孔结构生物活性涂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标签:;  ;  ;  ;  

混合碱热处理论文-赵颖,谢佳雨,李大鹏,韩石磊,刘滋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