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226018)
【摘要】目的:研究脐静脉置管术在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疗效。方法: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行脐静脉置管术的36例早产儿与同期未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3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观察静脉通道建立时间、静脉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及不良并发症。结果:两组在静脉通道建立时间、静脉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在不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脐静脉置管术能解决生后短期内抢救治疗及早期静脉输液,在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值得早期推广应用。
【关键词】脐静脉置管术;外周静脉留置;早产儿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168-02
脐静脉置管术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于抢救、静脉给药、静脉取血标本及换血术。该项技术在早产儿救治应用更为广泛[1]。现将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实施脐静脉置管术的早产儿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6例超低或极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为脐静脉置管组,共36例。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娩出方式、Apgar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行脐静脉置管术: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消毒脐部及其周围皮肤,用无菌刀片在距脐部1cm处将脐带切断,暴露脐动脉和脐静脉,辨认脐静脉。导管逐步插入脐静脉,插入深度为体重kg*1.5+5.6cm,边插边抽回血,回血顺利,导管固定,脐残端荷包缝合后将导管用胶布固定于腹壁。行床边X线胸部正位片检查导管位置。如导管前端位于膈上0.5~1cm,置管成功。如导管前端位于膈下、肝脏静脉、门静脉或打折,则视为置管失败,给予拔除[2]。对照组行经外周静脉穿刺术:将患儿置于辐射台,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穿刺针插入相应的外周静脉,回血后将上肢良好固定。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通道建立、导管留置、恢复出生体重及住院时间;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呕吐、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血培养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操作30例置管一次性成功,6例因导管前端距膈下超过1cm,调整位置后使用。对照组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观察组静脉导管操作建立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脐静脉留置时间(6.2±4.1)天,外周静脉留置时间(4.7±2.1)天,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早产儿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呕吐、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不良情况发生及血培养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超低出生体重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需要及时抢救治疗,生后初期需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尤其是生后6小时内,需要行脐静脉置管或外周静脉留置来进行治疗抢救以及早期的静脉营养输入[3]。脐静脉置管术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目前在早产儿救治中得到了应用。而外周静脉的留置可能在短期内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易发生堵管等。
本研究通过脐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穿刺比较,发现在穿刺成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但脐静脉置管术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外周静脉留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静脉留置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两组进行了比较,呕吐、腹胀及感染上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本项研究中,脐静脉置管在恢复患儿出生体重的时间显示了较好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是脐静脉置管患儿在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差情况下通过静脉营养供给患儿以便胃肠道缓慢适应,营养方式安全有效,另一方面在操作初期,可能外周静脉穿刺的疼痛程度高于脐静脉留置,疼痛可能会对胃肠功能有影响,但这些基于分析,在下一步研究中,可通过对患儿的疼痛评分了解两者操作疼痛程度。我们发现,脐静脉置管后的定位需要影像学检查,位置偏移甚至需要更多的摄片次数。目前已有利用B超定位的技术。周景等报道,将B超定位利用静脉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避免了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
综上所述,脐静脉置管术能解决生后短期内抢救治疗及早期的静脉营养问题,在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值得早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文华,杨戎威,黄华飞,等.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16,21(1):50-52.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23.
[3]卢浩棠,韦芳,卢爱仪.脐静脉插管术应用于早产儿救治的效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