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固定,变性疾病,疗效分析
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爱国,樊芹英,郭庆功,张显[1](2019)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退变性疾病是我国老年人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主要包括退变性椎间盘病变、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滑脱等[1,2]。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及有手术指征者需行手术治疗,目前经典的治疗方法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并结合内固定治疗。我院于2014年2月~2016年5月应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72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海峰,曾忠友,裴斐,金辉[2](2019)在《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31例下腰椎病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行CT、MRI检查,评估椎间高度、内固定和融合器位置及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10(92. 5±10. 8) min,术中出血量90~320(120. 5±44. 8) ml,术后引流量110~250(150. 5±20. 8) 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愈合不良;术中神经牵拉伤1例,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8~16(12. 13±1. 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22~26(25. 4±1. 83)分(P <0. 05)。椎间高度术前为7~11(9. 6±1. 5) mm,术后6 d为10~13(11. 5±1. 4) mm,末次随访为10~13(11. 1±1. 3) mm,术后6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与术后6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有2例植骨未完全融合,融合率为93. 5%;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融合器无移位及塌陷。结论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郑淞文,孟仪,龙钰函,徐哲,张泳华[3](2019)在《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的客观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对于合并有显着的腰椎不稳定的患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突出的椎间盘部分切除,同时扩大变窄的神经根管以缓解腰神经根的压迫,并且在切除突出椎间盘和扩大神经根管的同时还需要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以解除不稳定因素所导致的腰神经根受压迫而产生的腰腿疼痛症状。有研究认为,CT检查可以准确的反映椎间盘是否发生突出,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和部位。目的:CT影像学评估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研究于2018-06-30通过大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完成随访;②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 <0.05);③随着时间的延长,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后MacNab疗效的优良率逐渐显着增加(P <0.05);④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均显着性高于治疗前(P<0.05);影像学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腰椎角度逐渐恢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CT扫描检查显示椎弓根螺钉固定良好,没有断裂和松动现象;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CT影像检查的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离与腰痛目测类比评分、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P <0.05);⑤结果提示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体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显着,使用CT影像学方法不但可以评估病情而且还可以评估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恢复情况、腰椎角度恢复情况、螺钉置入的位置以及鉴别螺钉是否发生松动或断裂,评估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6期)
刘艺,陈金传,程辰,李虎,吕游[4](2019)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收集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L3~S1椎体CT扫描数据,采用Mimcs13.0软件建立L3~S1椎体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L4~L5椎体单侧(左侧)及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建立单侧固定模型M1和双侧固定模型M2。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垂直压缩负荷,再施加15 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生理活动,测量垂直、垂直+屈曲、垂直+背伸、垂直+左侧屈、垂直+右侧屈、垂直+左旋转、垂直+右旋转等7种力矩载荷载荷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Cage的应力峰值及L4椎体位移情况。结果与M1相比,M2不同载荷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峰值、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均升高(P均<0.05)。不同载荷下M1、M2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Cage应力峰值、L4椎体位移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能够跟双侧固定一样给脊柱融合提供相同的初始稳定性,且避免对椎旁肌肉、软组织的损伤,减少内固定物的应力遮挡、减少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黄伟,尹毅,单辉强,邬亚明,金晔[5](2019)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治疗2节段以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1±12.5)岁。L_(3~4)节段1例,L_(4~5)节段8例,L_5S_1节段12例,L_4~S_1节段5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评估术后疗效,回顾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住院时间。采用CT评估椎间融合的融合率。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79.07%。平均手术时间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5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8.5 d。随访结束时椎体间融合率为100%。至随访中末时,无断钉现象发生。结论对2个节段以下的退行性腰椎疾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邹建平,张国富,张健荣[6](2019)在《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5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融合率,椎体活动度、椎间隙平均高度、透亮带宽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7.4±11.5)min短于对照组的(167.5±14.7)min,术中出血量为(377.6±16.3)ml少于对照组的(641.5±22.6)ml,住院费用为(3.15±0.17)万元少于对照组的(4.45±0.35)万元,ODI评分为(1.9±0.4)分低于对照组的(3.3±0.5)分,椎间隙平均高度为(2.66±0.42)mm高于对照组的(2.31±0.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具有创伤小、复位理想、治疗效果满意等优点,可长期维持患者腰椎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陈德健[7](2019)在《TLIF联合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叁维运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分析目的:比较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2014-2016年间,63例患下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并在我院行L4-L5或L5-S1节段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随访记录、围手术期数据和影响学资料结果。融合率采用Bridwell-Lenke分级系统,应用VAS、ODI和腰椎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单侧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显着少于双侧固定组(P<0.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节段前凸角、ODI、JOA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组上邻近节段的椎间高度变化值在术后随访中均明显低于双侧组(P<0.05);单侧固定组术后手术节段的节段前凸角增加值在术后1、3月时(2.7±0.6°、2.5±0.6°)显着低于双边组(3.1±0.7°、2.9±0.7°)(P<0.05);单侧固定组上邻近节段的椎间高度变化值在术后即刻、术后1、3月时均明显低于双侧组P<0.05);下邻近节段的椎间高度及节段前凸角在两组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使用单侧固定联合TLIF技术可以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中获得相似的临床效果。单侧固定技术的手术损伤和成本较低,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短期稳定性可能较双侧固定组弱。而双侧固定组与单侧固定组短期内相比,对上邻近节段的干扰更多,远期退变差异仍需观察。第二部分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L4-5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在体叁维运动学研究目的:探讨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4-5腰椎间盘退变疾病后术后短期下腰椎(L3-S1)的在体叁维动态运动学特性。方法:共招募28例患者,每例患者均行CT扫描,建立L3-S1椎体的叁维模型。然后用双平面正交成像系统对患者进行七种功能体位的下腰椎进行成像,将叁维椎体模型与双透视成像相结合,重建椎体的在体位置,分析了L3-4、L4-5和L5-S1的相对运动范围。结果:在L4-5节段,单侧固定组在左右旋转位的活动度(2.11士0.52°)显着大于双侧固定组(0.73士0.32°)(p=0.000)。在L3-4节段,单侧固定组在左右旋转位和左右侧弯位的活动度(2.16士0.73°,2.28±1.03°)均明显小于双侧固定组(3.17±0.88°,3.12士1.04°)(p=0.003,p=0.023)。然而,在L5-S1节段,在每个功能体位时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结论:在术后短期内,单侧固定组在左右旋转位的活动度明显大于双侧固定组组。但是,TLIF联合单侧固定对上邻近节段(L3-4)的影响更小,这意味着单侧固定可能会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但仍需进行长期研究以证实。(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力,黄爱娥[8](2019)在《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技术治疗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18例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在Quadrant通道(可扩张管道系统)下摘除脱出髓核、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0~28岁,平均22.5岁。对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JOA评分分别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按术后好转率、椎间融合率来评价症状改善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4个月,平均24.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螺钉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术后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腰椎功能显着改善,术后好转率优10例,良6例,可2例。术后3~6个月18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技术治疗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3期)
钱晶晶,徐浩,王路,赵嘉懿[9](2019)在《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10例。年龄41~69岁,中位数57岁。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脊髓受压节段均≥3个,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邻近椎体移位> 3. 5 mm或成角> 11°),3例合并黄韧带骨化、6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8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弓,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植入条件良好。病程6~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均经后路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以Centerpiece钛板固定开门侧。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定患者的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及C_2~C_7 Cobb角,同时观察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C_3~C_6节段手术9例、C_3~C_7节段手术12例。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均未出现门轴侧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给予康复锻炼等对症治疗,至术后6个月时症状基本消失。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5. 6±1. 6)分,(3. 1±1. 1)分,t=3. 150,P=0. 000],JOA评分明显增加[(7. 6±2. 4)分,(14. 1±1. 6)分,t=4. 320,P=0. 000],C_2~C_7Cobb角明显增大(7. 2°±6. 5°,12. 6°±7. 4°,t=5. 020,P=0. 000)。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因脊髓受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维持颈椎稳定、恢复颈椎正常曲度,且并发症较少。(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3期)
舒本林,唐佳[10](2019)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式分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组(单侧组,n=47)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组(双侧组,n=53),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不同部位高度、椎体间融合率及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手术并发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隐性失血量及住院费用少于双侧组,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双侧组(P <0. 05),两组住院时间,椎体间融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ODI、VAS评分、椎间隙腹侧高度、椎间隙背侧高度、椎间隙手术侧高度、椎间隙手术对侧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疗效相近,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更能够减轻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降低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和治疗费用,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31例下腰椎病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行CT、MRI检查,评估椎间高度、内固定和融合器位置及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10(92. 5±10. 8) min,术中出血量90~320(120. 5±44. 8) ml,术后引流量110~250(150. 5±20. 8) 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愈合不良;术中神经牵拉伤1例,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8~16(12. 13±1. 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22~26(25. 4±1. 83)分(P <0. 05)。椎间高度术前为7~11(9. 6±1. 5) mm,术后6 d为10~13(11. 5±1. 4) mm,末次随访为10~13(11. 1±1. 3) mm,术后6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与术后6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有2例植骨未完全融合,融合率为93. 5%;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融合器无移位及塌陷。结论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论文参考文献
[1].刘爱国,樊芹英,郭庆功,张显.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Cage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
[2].王海峰,曾忠友,裴斐,金辉.双侧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病变[J].临床骨科杂志.2019
[3].郑淞文,孟仪,龙钰函,徐哲,张泳华.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的客观评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4].刘艺,陈金传,程辰,李虎,吕游.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有限元分析[J].山东医药.2019
[5].黄伟,尹毅,单辉强,邬亚明,金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肾形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J].实用骨科杂志.2019
[6].邹建平,张国富,张健荣.经椎间孔行腰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
[7].陈德健.TLIF联合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叁维运动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9
[8].张力,黄爱娥.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青年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2019
[9].钱晶晶,徐浩,王路,赵嘉懿.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医正骨.2019
[10].舒本林,唐佳.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