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期钢琴奏鸣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
中期钢琴奏鸣曲论文文献综述
凤菲菲[1](2019)在《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以《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了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试图归纳总结贝多芬的中期钢琴奏鸣曲风格。我们从《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出发,探寻处于创作黄金时期的贝多芬对于钢琴奏鸣曲都做出了哪些革新与创造。通过对第26号作品4个乐章的结构分析,加上自己的实践理解,探讨中期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加深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08期)
张玉立[2](2016)在《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钢琴家、音乐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复杂的情感变化、创新的奏鸣曲式将他的音乐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中期是贝多芬至关重要的时期,许多优秀的钢琴奏鸣曲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是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概述,包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历史地位、叁个时期以及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第二章是论述《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音乐特征,包括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革新、此首奏鸣曲的英雄性情感特征的表达及丰富的旋律发展手法。第叁章是《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演奏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奏经历,以《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为例,试从力度、踏板、速度、颤音和触键五个方面来探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特征。本文通过对《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研究,明确贝多芬中期音乐特征。结合对《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从而能使演奏者更加了解并掌握贝多芬中期的钢琴奏鸣曲,更好的演奏诠释该作品,。(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6-04-21)
熊潇滢[3](2015)在《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期演奏风格的把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钢琴的学习中,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在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被称为维也纳叁杰,但他的音乐令人觉得属于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从思想内容上看,他的作品是革命时代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贝多芬具体的音乐特点体现在力度、速度、音响、和声、踏板上,特别是中期的奏鸣曲正处在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这个时期也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形成他特有的风格。而对作品的把握不仅仅从理论上学习,还应该在实践中将理论应用。(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5年23期)
孙平平[4](2015)在《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分析和解读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伟大的作品之一《热情》为题,打开一个认识贝多芬的窗口。了解贝多芬音乐的内涵,以及这位古典浪漫派音乐大师的实质。从贝多芬诞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入手,从中世纪的欧洲文化状态到文艺复兴的起源、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到欧洲启蒙运动对各国的影响、维也纳古典音乐中的巴洛克风格到古典浪漫主义发展路线来分析贝多芬生活环境的外在因素对他的才华诞生的影响,避免对贝多芬臆想结论和对贝多芬的妄自猜测。通过对外在环境的剖析,使我们知道贝多芬的文化属性上是否有‘某种结论’的存在。并除去对贝多芬猜疑性的说法和结论。这对做出‘不偏离贝多芬音乐本意’的分析和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贝多芬本意的基础上展开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的作品分析。并且本论文以曲式结构的发展为音乐的时序,将调式的、节奏动律的、乐句与动机的音乐语言‘与时推进’来解读贝多芬为人们表述了怎样的音乐思想内涵。借此走进大师级贝多芬古典浪漫主义殿堂,来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所了解贝多芬奏鸣曲传递的音乐思想和内涵。此外,简明的阐述了在演奏贝多芬作品中‘钢琴的演奏技巧’。任何演奏技巧都是为音乐内容的表现而服务的。所以,以其他的‘演奏技巧’来进行第二次创作是毫无意义的。每次演奏都要更靠近贝多芬的本意,每次演奏都要为再现贝多芬的音乐思想而努力。这才是演奏技术的永恒目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赵一洁[5](2014)在《浅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特有的艺术处理、创作手法和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将他的音乐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研究古典与浪漫交替时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必要的依据。中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鼎盛和关键时期。到目前为止,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是对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手法的探析,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剖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情感特征的研究还为之甚少。因此,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情感特征和情感教学研究对于演奏者在演奏中全面把握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4年08期)
邓昆[6](2010)在《舒伯特中期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有着许多迷人的乐章,旋律宽广流畅,极富抒情性。在继承了古典奏鸣曲的精神后,舒伯特在中期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表现特点——歌曲般的主题呈示、简朴的织体、色彩性的和声、变奏展开的手法、运用民间歌舞的因素,多方面地刻画音乐形象。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既继承了古典乐派的奏鸣曲传统形式,又具有浪漫派奏鸣曲的先驱性。(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0年03期)
郑霏[7](2009)在《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他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位学琴者的必修课程,也是钢琴家的必演曲目。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谱例分析,以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中的19个奏鸣曲式乐章为对象,对结构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综合笔者演奏的实践,对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演奏其作品提供帮助,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点参考。全文主要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历史地位,不同的创作阶段及奏鸣曲式的沿革。第二部分总结了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式结构特征,对引子的作用、主部主题内部的发展、连接部地位堪比主副部主题、再现部规模的变化、扩大尾声的规模、创新的反复模式这六个方面进行归纳。第叁部分对速度、力度、踏板方面进行演奏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吕雯慧[8](2008)在《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分析——兼论海顿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和声进行分析,进而管窥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手法。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海顿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及其特点,为我们对古典和声风格的深入理解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舞台(双月号)》期刊2008年03期)
徐敏[9](2008)在《舒伯特中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朗兹·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这个名字经常与他的艺术歌曲、钢琴小品联系在一起,但他在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上的建树一直都被贝多芬的辉煌成就所掩盖。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陆续整理和出版,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他钢琴奏鸣曲的独特价值,并将之提升到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齐名的位置。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作品中,出现了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这种新的抒情风格为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成为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共同点;从中还可发现一些民间音乐的因素(如:将民间舞曲的节奏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另外,和声的功能在舒伯特的手中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发挥音乐的色彩性的主要手段。全文以舒伯特中期五首具有代表性的奏鸣曲为主线,分叁章展开,论述舒伯特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并论证了从早期以抒情性风格为主演变到中后期的偏重于戏剧性风格的过程。第一章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舒伯特的朋友圈和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出发,对影响舒伯特音乐创作的因素做了概括,并阐述了舒伯特的创作风格、奏鸣曲的创作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第二章是针对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五首钢琴奏鸣曲做音乐本体分析和作品介绍,第叁章,通过前一章对五首奏鸣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总结出舒伯特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着重分析舒伯特奏鸣曲是如何从早期以抒情性为主的特点发展到中后期以戏剧性、英雄性为主的特点,并对这些奏鸣曲的地位做出了归纳,力求从更宽、更广的视角评价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价值的挖掘,可以令我们在另一层面上更加了解舒伯特,分享这位“歌曲之王”给我们带来的器乐作品的魅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孙璐璐[10](2007)在《论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得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最着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西方欧洲社会激烈的变革和动荡,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音乐才能使他创作作品的表现力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他的作品是时代特征与个性结合的产物,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全部作品中居于第二位,他所创作的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达到了颠峰,不但体现了他个人风格的演变,也显示了钢琴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这32首奏鸣曲前后用了31年的时间,贯穿了作曲家大半生,具有一定自传的色彩。贝多芬的作品形象生动、规模宏伟、构思严谨,奏鸣曲是他对音乐艺术的最伟大的贡献,其中每一首都是奏鸣曲历史中的里程碑。(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期刊2007年11期)
中期钢琴奏鸣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钢琴家、音乐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复杂的情感变化、创新的奏鸣曲式将他的音乐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中期是贝多芬至关重要的时期,许多优秀的钢琴奏鸣曲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是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概述,包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历史地位、叁个时期以及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第二章是论述《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音乐特征,包括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革新、此首奏鸣曲的英雄性情感特征的表达及丰富的旋律发展手法。第叁章是《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演奏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奏经历,以《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为例,试从力度、踏板、速度、颤音和触键五个方面来探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特征。本文通过对《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研究,明确贝多芬中期音乐特征。结合对《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从而能使演奏者更加了解并掌握贝多芬中期的钢琴奏鸣曲,更好的演奏诠释该作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期钢琴奏鸣曲论文参考文献
[1].凤菲菲.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以《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为例[J].当代音乐.2019
[2].张玉立.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6
[3].熊潇滢.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期演奏风格的把握[J].音乐时空.2015
[4].孙平平.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5].赵一洁.浅析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特点[J].音乐大观.2014
[6].邓昆.舒伯特中期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分析[J].艺术探索.2010
[7].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吕雯慧.海顿《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分析——兼论海顿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J].大舞台(双月号).2008
[9].徐敏.舒伯特中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0].孙璐璐.论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J].音乐天地.2007
标签:贝多芬; 中期; 钢琴奏鸣曲;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