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标柴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标柴油,二甲醚,柴油机,AVL-FIRE
非标柴油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1](2018)在《二甲醚-非标柴油D30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4100QBZL柴油机上的0#柴油、二甲醚-非标柴油混合燃料D30的燃用对比,得出:在发动机常用工况下,D30混合燃料与0#柴油动力性能相当,油耗略有增加,但NOx、碳烟排放降低,可有效替代柴油。同时通过AVL-FIRE软件分析两种燃料的缸内喷雾、缸温和排放物浓度场,得出:D30混合燃料喷雾贯穿距小、流速高,膨胀冲程扩散燃烧速度快,缸温降幅187K。(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3期)
雷思敏,王铁,冯丹华,刘伟伟,李玉娟[2](2012)在《EGR对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增压柴油机燃用D50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时采用EGR技术对发动机动力性、燃烧和排放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EGR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混合燃料发动机的NOx排放。随着EGR率的增加,NOx排放改善明显;对动力性的影响相对复杂:中低负荷下,燃烧室内氧浓度较大,对燃烧和排放性能影响较小;高负荷时,废气引入导致燃烧室局部缺氧严重,烟度、HC和CO排放恶化。(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期刊2012年03期)
王铁,冯丹华,王娜,曹杰,冯星[3](2011)在《柴油机应用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燃用D50混合燃料柴油机动力性略有下降,但是排放性能大为改善,尤其是烟度;调整供油提前角对D50柴油机的动力性影响不大,供油提前角14°曲轴转角时柴油机的排放性能最佳;采用EGR技术可有效地降低NOx排放,但是在大负荷下加大废气引入量将会导致燃烧恶化,炭烟排放也会急剧增加。(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1年05期)
冯丹华[4](2011)在《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在增压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对4100QBZL增压柴油机的低压燃料供给和喷射系统进行设计与改造。保证了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通过对混合燃料的互溶性、粘度、低热值实验研究,确定了D30、D50混合燃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FIRE软件对柴油机的燃烧室进行了建模和网格划分,对进气门关闭到排气门开启期间的燃烧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分析了燃烧持续期内叁种发动机的燃料浓度场、燃烧室内气体的温度场、NOx生成的浓度场以及碳烟生成浓度场的变化和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喷油持续期的后期混合燃料的雾化状况良好,可满足发动机的工作要求;NOx和碳烟排放降低,可实现清洁燃烧,为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分别进行燃用0#柴油、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的台架试验,对比研究了叁种燃料在增压中冷柴油机上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排放性能、以及缸内燃烧特性。综合考虑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最终选用D50混合燃料作为最佳非标柴油/二甲醚掺混比例。在此基础上,对D50发动机的供油提前角进行了优化,对比分析了D50发动机在12℃A、14℃A、16℃A叁种供油提前角下发动机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排放性能以及缸内燃烧特性。综合考虑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最终选用14℃A作为D50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最佳供油提前角。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D50发动机上加装了带有冷却装置的EGR系统。研究了D50发动机在多个EGR率下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排放性能以及缸内燃烧特性。并通过研究对比,得到了试验工况下的最佳EGR率。(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王娜[5](2011)在《柴油机燃用二甲醚/非标重柴油的燃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用柴油机燃用二甲醚可以降低NOx的排放,实现无烟燃烧,但由于二甲醚液态粘度极低,容易出现供油系统柱塞偶件卡死、磨损及二甲醚泄漏等问题。在二甲醚中掺混不同比例的低质非标重柴油,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石油产品品质的利用率,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本文首先测定了二甲醚/非标重柴油混合燃料D30的理化特性,对柴油机供油系统进行改造后,燃用D30混合燃料进行台架试验。借助试验数据和柴油机的结构参数,在FIRE软件中建立4100QBZL柴油机仿真模型,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详细展示了D30混合燃料的喷雾流场和排放物浓度场。研究表明:D30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较小、喷雾流速较高,燃油液滴蒸发速度快,有利于混合气地快速形成。在膨胀冲程中由于缸内速度梯度较大,促使扩散燃烧速度加快,同时燃用D30混合燃料有降低缸内最高温度、soot和NOx排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4100QBZL柴油机仿真模型,对高比例二甲醚/非标重柴油混合燃料D70、D80和D90进行模拟计算。对叁种混合燃料与0#柴油在缸内平均压力、平均温度及排放物的质量分数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了缸内燃料浓度场与排放物浓度场的分布。结果表明:叁种混合燃料缸内爆发压力的峰值和缸内平均温度较0#柴油小幅降低,但生成的NOx质量分数大幅下降且soot的终值几乎为零。由缸内燃料浓度场和排放物浓度场的分布可知,随着二甲醚掺混比例的增加,喷注稀混区和喷注前锋的直径变大,燃油均匀分布于燃烧室,改善了缸内的雾化状况。同时缸内高温区域及NOx、soot的生成区域与0#柴油均不相同。本文最后研究了喷油提前角及喷油持续期对高比例二甲醚/非标重柴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油提前角的增大,使缸内最高燃烧压力、缸内温度及NOx的质量分数增加,但soot的终值有所降低,而喷油持续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与此相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吴序锋,张海峰,谭智毅,翟翠萍,郑建国[6](2011)在《气相色谱法分析非标柴油》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国标柴油和非标柴油中饱和烃的指纹图谱。通过分析国标柴油与非标柴油的指纹图谱特征,包括主峰碳数、碳数分布等,确定非标柴油与国标柴油的差异,为柴油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1年03期)
王克亮[7](2009)在《非标柴油—二甲醚发动机柱塞偶件磨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全球问题”,汽车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又是环境污染的“生产者”;如何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和改善汽车尾气排放,已引起各国政府地重视。从发动机的燃料方面探索成为内燃机行业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非标柴油作为柴油的下游产品,目前,仅用在农田排灌、渔轮、船舶以及锅炉燃料方面;二甲醚是一种清洁能源燃料,但其黏度低,容易造成柴油机燃油系统精密偶件早期磨损,制约了二甲醚在柴油机上地应用。若高速柴油机能够掺烧非标柴油与二甲醚混合燃料,不仅改善了二甲醚的润滑性能,还提高了非标柴油的应用范围。本文首先综述柴油机的各种代用燃料,并分析各自的应用特性;检测试验用的非标柴油的物化特性,对比分析了非标柴油与0号柴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且计算了在30℃、200bar情况下D80(质量分数80%的二甲醚与20%的非标柴油混合燃料)的运动黏度为2.64×10-6m2/s。利用Pro/ENGINEER软件建立柱塞偶件与油膜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1.0界面上进行柱塞偶件与D80油膜的流固耦合仿真,分析了在柱塞腔内非线性变化压力条件下柱塞偶件受力情况。采用GT-FUEL软件建立柴油机燃油系统模型,模拟喷油泵端高压油管内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柱塞偶件流固耦合和燃油系统仿真从系统内部分析柱塞偶件间隙中的燃油压力,可以弥补试验的不足之处,为试验过程和结果提供指导。为了比较真实地模拟柴油机燃油系统的工作过程,作者重新改造了喷油泵试验台,结合试验台的动力部分,设计D80燃油系统,进行柱塞偶件磨损和喷油器喷油雾化试验。用高速摄影机采集在喷油泵不同转速条件下喷油器工作过程,分析D80混合燃料的雾化质量;柱塞偶件磨损试验装置通过电子称检测闭环燃油系统燃油的重量差间接反映柱塞磨损的程度,利用燃烧分析仪监测喷油泵端高压油管的压力并与GT-FUEL软件模拟的压力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平面显微镜观察磨损试验前后柱塞表面不同部位微观结构,结合流固耦合仿真结果,分析柱塞偶件磨损机理。本文通过100小时柱塞偶件磨损试验,综合分析了试验数据和柱塞表面质量,燃油系统燃油重量差变化稳定,表明喷油泵正常工作,说明非标柴油与二甲醚混合,提高了二甲醚的相对黏度,可以有效地阻止柱塞偶件早期磨损与泄漏;由于D80混合燃料具有良好的喷雾质量,为D80燃料进行柴油机台架掺烧试验提供了基础。本文提出的物理试验方法和数值仿真手段为代用燃料发动机燃油系统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9-06-01)
饶海生[8](2009)在《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发动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能源危机,世界各国一方面更经济而有效地使用石油资源以及深化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能源和车用清洁代用燃料。与此同时,内燃机的排气污染是环境保护中的一大难题,而它与燃料品质有着密切关系。非标柴油可从分馏或裂化石油、煤焦油、生物质等中提取出来,与轻柴油相比,质量要求较宽,并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和凝点较高的特点,因此无法在车用柴油机上进行燃用,目前为中低速柴油机的专用燃料,主要用于农田排灌、船舶等,也用作锅炉燃料。二甲醚可从煤、天然气或生物质中制取出来,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二甲醚的分子结构中不含C-C键,且为含氧燃料,同时具有十六烷值高、雾化特性好等特点。目前是柴油发动机的理想代用燃料,可实现无烟排放,有望满足未来严格的柴油机排放法规,但二甲醚发动机的推广应用仍有一定技术难度,迫切需要解决二甲醚粘度低、润滑性差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了在二甲醚中加入一定量的非标柴油,开展车用柴油机燃用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的研究。因为非标柴油的缺点恰恰是二甲醚掺烧所需要的,利用非标柴油的粘度大的特点与二甲醚雾化、燃烧效果好,碳烟排放低的优点,进行恰当的互补,既可将非标柴油在汽车中应用,又可降低二甲醚发动机的磨损与泄露。本课题首先对在不同温度下的非标柴油的粘度进行测定,并得出各比例下二甲醚与非标柴油混合燃料的粘度,D20混合燃料的粘度值较非标柴油粘度大幅度降低,D80混合燃料的粘度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柴油粘度下限。本文探讨了在不对发动机作任何参数改动的情况下,只在原有的供油系统基础上增加混合燃料供给系统,进行燃用低比例二甲醚与非标柴油混合燃料,通过对D10、D20、D30发动机的外特性性能对比,选取了较佳的D20与原柴油机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本文最后开展高比例二甲醚与非标柴油混合燃料的研究,调整喷油泵增大原机的循环供油量,进行D70、D80、D90高比例二甲醚与非标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的外特性对比试验,选取D80混合燃料,并对D80发动机的供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匹配。与原柴油机性能相比,优化后D80发动机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接近无烟燃烧。由此可见非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不仅提高代用燃料的应用比例和原油的利用率,而且对降低柴油机的尾气排放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有利于缓解我国日益加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陈孟,许绿丝,舒展,黄晨旭,蔡璐璐[9](2009)在《纳米ZnO粉体吸附非标柴油有害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用纳米ZnO粉体对非标柴油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去除。在投加粉体量为非标柴油质量20%,研磨时间为8h的条件下,氧化锌粉体能有效吸附非标柴油中有害物质,通过ICP分析发现,纳米ZnO粉体对Ca、Na、Pb等有较强的吸附效果,第一次吸附量分别达到15.236mg/g、8.506mg/g、2.06mg/g,平均吸附率分别达73.41%、80.76%、70.14%;粉体的SEM和IR分析表明,纳米级粉体具有优越吸附性能主要是因为其具很高的比表面能以及粉体表面含有羰基、羟基等多种官能团;取吸附后粉体经环己烷洗涤,在300℃下煅烧后进行X射线和EDS分析,并重复吸附实验发现,粉体吸附性能仍然良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9年03期)
非标柴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了增压柴油机燃用D50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时采用EGR技术对发动机动力性、燃烧和排放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EGR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混合燃料发动机的NOx排放。随着EGR率的增加,NOx排放改善明显;对动力性的影响相对复杂:中低负荷下,燃烧室内氧浓度较大,对燃烧和排放性能影响较小;高负荷时,废气引入导致燃烧室局部缺氧严重,烟度、HC和CO排放恶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标柴油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娜.二甲醚-非标柴油D30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8
[2].雷思敏,王铁,冯丹华,刘伟伟,李玉娟.EGR对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的影响[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2
[3].王铁,冯丹华,王娜,曹杰,冯星.柴油机应用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1
[4].冯丹华.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在增压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5].王娜.柴油机燃用二甲醚/非标重柴油的燃烧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6].吴序锋,张海峰,谭智毅,翟翠萍,郑建国.气相色谱法分析非标柴油[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
[7].王克亮.非标柴油—二甲醚发动机柱塞偶件磨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
[8].饶海生.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发动机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
[9].陈孟,许绿丝,舒展,黄晨旭,蔡璐璐.纳米ZnO粉体吸附非标柴油有害物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