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与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对比栾红斌

利巴韦林与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对比栾红斌

湖南省宜章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南郴州4242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利巴韦林与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用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症状。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可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疗效;对比;手足口病;利巴韦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且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1]。本研究选用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0例。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用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部分患者在身体其它部位也出现疱疹,且入院时无其它并发症及重症患者。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3.9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4.1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症情况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显著可比性。

1.2方法

本院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的治疗方法,首先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对感染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单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d)+5%葡萄糖溶液500mL中,一天一次,治疗时间为5d;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利巴韦林治疗,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5~mg/(Kg.d)+5%的葡萄糖溶液500ml中,一天一次,治疗时间为5d。

1.3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治疗48h后,病症基本改善,没有发烧症状,疱疹未出现生长,患者的饮食开始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5d后,病症得到缓解,疱疹生长现象得到控制;无效:患者治疗5d后,病症未得到控制,甚至出现加重或恶化,且伴随一些并发症出现,如溃烂以及无法进食[3]。

1.4统计学原理

本文选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在检验过程中,若p<0.05,则表示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中,显效44例,显效率为88%;有效为4例,有效率为8%;无效为2例,无效率为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中,显效为30例,显效率为60%;有效为14例,有效率为28%;无效为6例,无效率为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症状;对照组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疾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以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A16型最为多见,常见的症状有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部分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脑炎、脑膜炎及脑脊髓炎等,严重的可能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炎甚至死亡[4-5]。近年来,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多,若不及时加以治疗,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必须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引起高度重视。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是对症支持治疗,在临床治疗上,需注意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的患儿,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此同时,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通过给予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病毒辅助,可起到良好效果。利巴韦林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常用剂型有注射剂、片剂、口服液、气雾剂等。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经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利巴韦林也是一种前体药物,当微生物遗传载体类似于嘌呤RNA的核苷酸时,它会干扰病毒复制所需的RNA的代谢,但利巴韦林药物的应用,可引起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出血、贫血、皮疹、腹泻等并发症发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单磷酸阿糖腺苷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其它病毒性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等,此外在手足口病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6]。有学者发现,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5%[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该项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8]。

综上所述,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较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较好,且无不良反应,患者治疗5d后,病症基本能得到控制,单磷酸阿糖腺苷可作为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理想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吴亦栋,周俊,陈东等.肠道病毒核酸与抗体联合检测在手足口病病原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6):397-401.

[6]隋美丽,马晓梅,段广才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指标的判别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4):504-508.

[3]罗红芳,龙月婷,梁建华等.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黄芪注射液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血清cTnI,IL-1β,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9):121-123.

[4]田涛,李爽,喻成波等.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早期干预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158-159.

[5]叶宁,于毅.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8例疗效分析[J].江苏医药,2010,36(5):581-582.

[6]杨韵青,耿兴义,刘晓雪等.气候因素对济南市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短期效应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2):1052-1055.

[7]宋秦伟,黄辉,邓洁等.2013至2014年北京手足口病流行季相关肠道病毒型别变化和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8):610-615.

[8]张玉山.喜炎平与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2):216-218.

标签:;  ;  ;  

利巴韦林与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对比栾红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