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柄霉叶斑病论文-周艳芳,王燕春,赵伟强,徐佳,路培

匍柄霉叶斑病论文-周艳芳,王燕春,赵伟强,徐佳,路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匍柄霉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态学鉴定,致病性,rDNA,ITS序列,gpd基因序列

匍柄霉叶斑病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芳,王燕春,赵伟强,徐佳,路培[1](2018)在《我国桔梗上一种新病害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发现桔梗匍柄霉叶斑病,该病害在2014–2017年均再次发生。采用单孢分离法在病叶上得到病原菌,于PCA培养基上培养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同时将病原菌的rDNA ITS、gpd和EF-1α的PCR产物测序后做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桔梗匍柄霉Stemphylium platycodontis基本一致。这是国内桔梗匍柄霉叶斑病的首次详细报道。(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刚[2](2018)在《我国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学及对啶酰菌胺抗药性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茄匍柄霉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泛。近年来,由该病原菌引起的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在我国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原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沈阳农业大学研究人员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茄匍柄霉为研究对象,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形态、致病性、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分析茄匍柄霉的种群分化。建立茄匍柄霉的检测技术,为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的早期预警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分析了茄匍柄霉对(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1期)

谢学文[3](2017)在《我国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学及对啶酰菌胺抗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泛。近年来,由该病原菌引起的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在我国大面积爆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原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茄匍柄霉为研究对象,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形态、致病性、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分析茄匍柄霉的种群分化。建立茄匍柄霉的检测技术,为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的早期预警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分析了茄匍柄霉对啶酰菌胺的抗药性,为蔬菜匍柄霉防治药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1.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在我国山东、北京、广东、广西、辽宁、海南等6个省市调查匍柄霉叶斑病的危害,发现引起番茄、菜豆、长叶莴苣匍柄霉叶斑病的优势菌株为茄匍柄霉(S.solani)。2.依据菌落形态将茄匍柄霉(S.solani)划分为9种类型。茄匍柄霉的菌落形态与寄主和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茄匍柄霉分生孢子形态差异显着,与寄主和地理来源显着相关。3.发现我国不同来源的茄匍柄霉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根据茄匍柄霉(S.solani)对番茄、菜豆和长叶莴苣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明确茄匍柄霉存在两种致病型,致病型与菌株的寄主和地理来源密切相关。PA致病型分为4种亚致病型,PA1亚致病型对叁种不同寄主的致病力较弱。PB致病型分为3种亚致病型,PB3亚致病型对叁种不同寄主的致病力较强。同一寄主和地理来源的茄匍柄霉致病力存在强、中、弱的差异。4.建立了茄匍柄霉侵染番茄过程研究的最佳接种体系,明确了菌丝侵染是茄匍柄霉对番茄的重要侵染途径。菌丝在叶片表面萌发,产生多个芽管,菌丝向四周扩散伸长,到气孔附近形成侵染菌丝,从气孔侵入后,分化的次生侵染菌丝继续扩展侵染。5.茄匍柄霉遗传类群与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地理来源无关。采用系统发育分析和分子标记对105株不同来源的茄匍柄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将茄匍柄霉分为4个遗传类群。来源于番茄的茄匍柄霉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与其他菌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其他寄主的茄匍柄霉可能来源于番茄,因番茄的交叉侵染在不同寄主间传播,病害的流行与番茄种苗的跨区域调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6.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2-phosphate dehydrogenase,gpd)为检测靶标基因建立了番茄匍柄霉叶斑病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为 4.285×102fg·μL-1以下,高于普通PCR检测技术1000倍,可以实现番茄匍柄霉叶斑病菌的定量检测,接种6小时,植株未显症前即可检测出病原菌。7.以gpd为检测靶标基因建立了番茄匍柄霉叶斑病菌的LAMP检测技术。LAMP检测灵敏度达2.4×103 fg·μL-1,高于普通PCR检测技术100倍,通过钙黄绿素进行显色反应,检测时间在30min内,可用于病害潜伏、未显症期的快速检测。8.建立了茄匍柄霉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我国已有茄匍柄霉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主要包括SdhB-H272Y和ShdC-H134R两种靶基因位点突变类型产生的抗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13)

卯婷婷,赵兴丽,赵玳琳,陶刚[4](2016)在《落葵新病害——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落葵上一种新病害的发病规律,文中对其病原菌落葵匍柄霉(Stemphylium basellae)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钾,菌丝在15~35℃范围内适宜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 H 5.0,黑暗条件更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在落葵煎汁培养基上产孢最多,产孢最适碳氮源、最适温度、最适p H和光照条件与菌丝相同。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分别为45℃处理15 min和43℃处理15 min。(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黄宁,孙鑫博,齐晓,王铁梅,卢欣石[5](2015)在《苜蓿抗匍柄霉叶斑病评价及抗性评价标准品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4个苜蓿材料进行抗匍柄霉叶斑病的评价,结果显示:苜蓿材料间的抗病性差异显着,叶片接种和田间验证的结果具有显着相关性。以病情指数为变量,将44份苜蓿材料聚为叁类,其中抗病材料15份,中抗材料22份,感病材料7份。按标准筛选出抗病对照品种为皇冠,中抗对照品种为新牧1号,感病对照品种为赛特。(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瑜,刘怡,周彬彬,袁庆华,张丽[6](2015)在《苜蓿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温室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40个苜蓿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同时,对接种浓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10个品种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匍柄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5~1×106个孢子/mL,茎点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6个孢子/mL。在1×106个孢子/mL的接种浓度下,40个苜蓿品种匍柄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3.33~35.83,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13.07~52.27,品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中筛选出抗匍柄霉叶斑病品种14份,其中,高抗品种1份(公农2号),中抗品种13份;从中筛选出抗茎点霉叶斑病品种1份,为来自美国的中抗品种润布勒。(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晋知文,周艳芳,石延霞,李宝聚[7](2015)在《菠菜匍柄霉叶斑病的诊断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菠菜匍柄霉叶斑病是由匍柄霉属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早在2001年Koike等报道了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可以引起菠菜叶斑病。2005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也相继报道了由匍柄霉(S.botryosum)引起的菠菜病害。我们研究组于2009年在甘肃省兰州市采集菠菜叶斑病样本后,分离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致病性试验及分子测序,鉴定其病原菌为匍柄霉属一个新种,即菠菜(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5年03期)

王迪轩[8](2014)在《番茄采果盛期防止匍柄霉叶斑病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灰叶斑病是由匍柄霉属真菌引起的,是番茄的一种重要病害。可引起番茄减产20%左右,有的甚至减产80%,同时造成番茄果实质量下降。连续降雨2~3天时大部分地块整株发病,造成灰叶斑病流行。番茄在6月中旬采果盛期流行,夏播番茄在8月中旬第叁薹花开花期发病。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4年13期)

刘刚[9](2014)在《如何准确识别与防治番茄匍柄霉叶斑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又称番茄灰叶斑病、番茄灰斑病和褐斑病,近几年在京郊发生日渐普遍,在部分番茄园区已经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棚室病株率达90%以上,产量损失超过50%。该病之前北京市发生较少,菜农和基层农技人员普遍缺乏识别和防治(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4年03期)

杜公福,周艳芳,石延霞,谢学文,李宝聚[10](2013)在《海南省冬季北运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2011年对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进行调查,从不同寄主上采集到68份标本,鉴定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有7种:苦瓜匍柄霉(Stemphylium momordi)、菜豆匍柄霉(S.phaseolina)、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茄匍柄霉(S.solani)、囊状匍柄霉(S.vesicarium)、莴苣匍柄霉(S.lactucae)和菠菜匍柄霉(S.spinaciae)。除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和茄匍柄霉(S.solani)外,其他5种均为海南新记录种。(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3年02期)

匍柄霉叶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茄匍柄霉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泛。近年来,由该病原菌引起的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在我国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原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沈阳农业大学研究人员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茄匍柄霉为研究对象,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形态、致病性、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分析茄匍柄霉的种群分化。建立茄匍柄霉的检测技术,为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的早期预警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分析了茄匍柄霉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匍柄霉叶斑病论文参考文献

[1].周艳芳,王燕春,赵伟强,徐佳,路培.我国桔梗上一种新病害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J].菌物学报.2018

[2].刘刚.我国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学及对啶酰菌胺抗药性研究取得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8

[3].谢学文.我国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学及对啶酰菌胺抗药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4].卯婷婷,赵兴丽,赵玳琳,陶刚.落葵新病害——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J].菌物研究.2016

[5].黄宁,孙鑫博,齐晓,王铁梅,卢欣石.苜蓿抗匍柄霉叶斑病评价及抗性评价标准品种筛选[J].中国草地学报.2015

[6].王瑜,刘怡,周彬彬,袁庆华,张丽.苜蓿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研究[J].草业学报.2015

[7].晋知文,周艳芳,石延霞,李宝聚.菠菜匍柄霉叶斑病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蔬菜.2015

[8].王迪轩.番茄采果盛期防止匍柄霉叶斑病的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14

[9].刘刚.如何准确识别与防治番茄匍柄霉叶斑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4

[10].杜公福,周艳芳,石延霞,谢学文,李宝聚.海南省冬季北运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的鉴定[J].植物保护.2013

标签:;  ;  ;  ;  ;  

匍柄霉叶斑病论文-周艳芳,王燕春,赵伟强,徐佳,路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