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换热器论文-越海涛,康聪聪,朱明霞

型换热器论文-越海涛,康聪聪,朱明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管板,U型换热器,筒体制造,管束胀接

型换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越海涛,康聪聪,朱明霞[1](2019)在《双管板U型换热器制造加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管板U型换热器的加工制造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从材料定制、筒体制造、管束安装、无损检测等方面对其制造过程进行研究,明确双管板换热器加工制造的质量控制点,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张晓彤,吴世春,杨任,陈广慧,陈士纯[2](2019)在《E43502型换热器管板的有限元强度校核》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E43502换热器管板的强度,针对鞍山某热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E43502型换热器的热端管板,采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了管板的叁维模型,然后调入ANSYS软件中,根据实际工况施加压力载荷及温度载荷。分析了热力耦合场作用下热端管板的应力,并根据JB/T4732-2005应力分类和提取原则对管板进行了应力线性化强度评定。评定结果表明,热端管板强度合格。(本文来源于《冶金能源》期刊2019年03期)

郭岱昌,郑斌,梁浩天,刘永启,孙鹏[3](2018)在《内设横管束型换热器内大粒径颗粒流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内设横管束型换热器内颗粒流动特性,利用离散元法建立换热器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换热器内颗粒流动过程,分析了换热器内颗粒流型演化过程、流动区域分布及速度分布。结果表明,管束对颗粒流动影响明显,换热器内颗粒流动均匀性良好;换热器内颗粒流动分为主流区、绕流区及边界层,其中,绕流区范围为管束两侧各3倍粒径,边界层厚度为4倍粒径;中心主流区内颗粒运动最快,左右主流区次之,绕流区和边界层内颗粒运动最慢。最后利用自行搭建的可视化实验系统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比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勉立,黄迦乐,金滔[4](2018)在《平行平板型换热器深低温交变流动传热中的变截面效应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工作在30—60 K深低温区、带有不同入口倾角的平行平板式狭缝换热器内部交变流动工质流动及传热特性开展了数值研究。在保持运行工况不变的前提下,考察换热器流道两侧入口倾角和工作温区对于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变截面参数下传热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减小换热器入口处法兰的倾角有助于换热器入口段流体均布性,从而强化换热器内部换热,提升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变截面效应对交变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情况。(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Tariq,Amin,Khan[5](2018)在《紧凑型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型换热器较传统换热器具有相对较大的换热面积和体积比,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换热器尺寸、质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还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紧凑型换热器包括管翅式和板翅式两种。在紧凑换热器内,气体流动侧较低的换热系数往往限制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因而寻求新方法来改善气侧换热性能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上述目的,一种与一次表面相连的二次扩展表面如肋片或涡发生器等形式被设计提出,扩展表面能够提高换热面积并通过扰乱流场来强化近壁和核心流区域的换热。由于涉及参数数目繁多,考虑全局所有参数的紧凑型换热器设计十分复杂,而且紧凑型换热器的优化常常涉及启发式计算方法。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一种多目标优化的方法被提出来,这种方法基于并结合差分进化算法、遗传算法和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复合DE-GA-ASA算法)。这种复合DE-GA-ASA算法旨在通过结合叁种基础算法的长处提高算法整体的健壮性。采用基准问题来检验这种算法的性能,而后将其成功应用到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中。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复合DE-GA-ASA算法能够有效实现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此外,还探究了板翅式换热器中各参数对于优化设计的影响。研究中考虑的板翅式换热器输入变量包括翅片间距、翅高度、翅偏移长度、热流程长度、冷流程长度和非流动方向长度,通过算法使换热速率最大化和全年总成本最小化。投资和运行成本被单独优化,而且详尽探究了翅和换热器几何体参数变化的影响。在最优解选择方面,采用一种多准则决策器即优先级逼近理想解技术(TOPSIS)。已有大量关于紧凑型换热器设计和强化其总体性能的研究且其目前仍是研究热点问题,但关于其热力优化的研究还很少。涡发生器以其较好的强化换热性能和相对较低的压降在紧凑型换热器中广泛应用。本文对板翅通道内和板翅式换热器中涡发生器的配置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研究,其中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结果、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多目标优化算法(MOA)被结合起来实现目标控制函数的最优化。结合数值模拟和优化算法的,能够得到十分有用的优化结果,这对于换热器设计优化具有超前的指导作用。对于板翅通道,探究多个因素包括攻角、接触角(涡发生器和壁面间的夹角)和涡发生器的形状等对流动和换热性能的影响。由于雷诺数Re(360-1140)较低,流动被假设为层流。研究结果以努塞尔数Nu和摩擦系数f的形式呈现,不同的流动结构和温度温度也被一一分析。不同形状涡发生器接触角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研究结果表明90°接触角对换热最大化不是必要的。为优化涡发生器的配置,计算流体力学的数据、人工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算法被结合起来得到最大化的努塞尔数Nu和最小化的摩擦系数f。此外,本文还对波纹板翅式换热器中叁角形涡发生器的攻角和波纹高度进行模拟和优化计算。计算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这是由于该模型在逆压梯度下具有鲁棒性。探究叁行交错排列的管列中具有变化波纹高度的波纹翅叁角翼翅对换热性能的影响。CFD结果表明在所有波纹高度下,叁角翼翅能够有效强化换热性能,而较高的波纹具有更好的强化效果。为优化上述叁角形涡发生器的攻角和波纹高度这两个参数,同样采用帕累托优化策略,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的数据、人工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算法。此外,本文对通常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百叶窗扁平管紧凑式换热器以及不带百叶窗的换热器同时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叁个换热器样品,在湿表面条件下,空气侧传热和压降性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叁个样品分别是无翅换热器(HX1)、5毫米翅片长度扁平型百叶窗翅片(HX2)和具有6.1毫米翅片长度的波纹百叶窗(HX3)。实验结果表明,与HX3相比,HX2提供了 15.3%的更高传热效率以及11%的更大压降。在之后对考虑干表面条件的测试热交换器进行数值模拟之后,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HX2和HX3的湿表面的单位体积分别增加了 14%和15%。这是因为通过增强流动而混合的冷凝物的流向涡度产生所造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湿表面条件下的结果显示HX2和HX3的压降也分别增加了 18%和2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01)

马乾,刘雪东,温传美,谢红笑,尹传忠[6](2018)在《网纹内管双套管双管板安全型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网纹内管型双套管双管板安全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外管接触面积当量法,将网纹内管与外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当量成对应接触面积的直槽管;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内管为当量的直槽管换热器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换热器管壳两侧的介质均为水,分别将空气和水两种介质填充至隔绝腔内,模拟不同入口流量条件下传热特性;引入接触修正系数,在传统传热系数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结合网纹管模型特点,获得网纹内管安全型换热器传热系数计算公式,并对不同工况下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进行理论计算;建立网纹内管安全型换热器传热特性评价实验台。结果表明:内外管接触面积当量法在处理网纹内管安全型换热器传热特性时具有可行性,基于接触修正系数的传热系数工程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可靠;数值模拟结果、理论计算结果及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趋势;隔绝腔介质分别为水及空气时,网纹内管的传热效率比内管为光管分别提高约24%和40%。(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杨新垒,聂万胜,王辉[7](2018)在《紧凑型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型预冷换热器是复合预冷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为研究紧凑型预冷换热器的换热特性,提出符合中国现有工业水平的紧凑型预冷换热器。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冷流参数、换热管参数及管间距对预冷起换热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可提高换热效果的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紧凑型预冷换热器,并对换热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预冷换热器单位体积换热面积为1309m2,单位体积换热功率为355.5MW,可将质量流量为120kg/s的空气由1350K降低至486K。(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包含斌,许矛良[8](2016)在《310S全焊式板壳型换热器的焊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310S材料全焊式板壳型换热器在高温、抗腐蚀条件下运行的可靠性要求,分析了产品焊接的特点和难点,制定了焊接工艺方案。板壳型换热器板管的封边焊缝和圆形焊点采用了激光焊工艺,采用堆焊工艺制备了双金属复合管板,管板与板束焊接采用钨极氩弧焊方法。通过焊接工艺评定试验,确定了产品施焊的工艺参数,焊制了产品,并进行焊缝质量检验和液压强度试验,通过了性能考核。(本文来源于《焊接》期刊2016年10期)

王佐任,刘永启,郑斌,吴忠跃[9](2016)在《炉底散热回收型换热器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炉底散热的有效回收利用,提出了一种炉底散热回收型换热器。运用ANSYS软件对炉换热器进行了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得到换热器的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最大应力点出现在换热器内壁与上板的连接过渡处,最大应力值仅为35.7 MPa,最大变形量为5.39×10~(-6)m。(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王厉刚,孙世杰,裴强,刘莹,马学东[10](2015)在《烟气-空气型换热器的强化空气温升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强化烟气-空气型套管式换热器的空气温升,以传热学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以有限元为方法,以ANSYS软件为工具,研究了强化措施对该换热器空气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管道外的肋片数、空气管道外肋片面积等因素对该换热器的空气升温影响并不大,而在空气管道内壁添加肋片,对空气温升有显着影响,提升温度约为6.3~11.7℃。所做工作对烟气-空气型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5年09期)

型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保证E43502换热器管板的强度,针对鞍山某热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E43502型换热器的热端管板,采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了管板的叁维模型,然后调入ANSYS软件中,根据实际工况施加压力载荷及温度载荷。分析了热力耦合场作用下热端管板的应力,并根据JB/T4732-2005应力分类和提取原则对管板进行了应力线性化强度评定。评定结果表明,热端管板强度合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换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越海涛,康聪聪,朱明霞.双管板U型换热器制造加工工艺[J].河南科技.2019

[2].张晓彤,吴世春,杨任,陈广慧,陈士纯.E43502型换热器管板的有限元强度校核[J].冶金能源.2019

[3].郭岱昌,郑斌,梁浩天,刘永启,孙鹏.内设横管束型换热器内大粒径颗粒流动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刘勉立,黄迦乐,金滔.平行平板型换热器深低温交变流动传热中的变截面效应模拟与分析[J].低温工程.2018

[5].Tariq,Amin,Khan.紧凑型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马乾,刘雪东,温传美,谢红笑,尹传忠.网纹内管双套管双管板安全型换热器的传热性能[J].化工进展.2018

[7].杨新垒,聂万胜,王辉.紧凑型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8

[8].包含斌,许矛良.310S全焊式板壳型换热器的焊接[J].焊接.2016

[9].王佐任,刘永启,郑斌,吴忠跃.炉底散热回收型换热器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6

[10].王厉刚,孙世杰,裴强,刘莹,马学东.烟气-空气型换热器的强化空气温升模拟研究[J].节能.2015

标签:;  ;  ;  ;  

型换热器论文-越海涛,康聪聪,朱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