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陕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声音景观,陕北民歌,地域扩散
近代陕北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虹[1](2019)在《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缘起于音乐学研究的声音景观,由于关注声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声音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成为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近代中国重要的声音景观——陕北民歌的传播历程进行梳理,作者发现,陕北民歌由一个与陕北地方关系密切的声音景观,在演变成为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其地域分布迅速扩展到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陕北民歌表面上与陕北地方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但实质上,藉由唤起人们对中国革命圣地这一地方意象的记忆,陕北地方在陕北民歌地域扩展过程一直存在着或隐或现的关联。(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巧云[2](2018)在《井岳秀与近代陕北社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陕北地区因中共中央的所在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以至于延安被称之为“圣地”,而陕北也被贴上“红色”的标签。与中共中央在陕北的十叁年相比,学界对陕北地区在民国初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值得注意的是,恰恰在民国初期,陕北地区却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时间,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风俗的转变,成为陕北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研究近代陕北地区的历史,井岳秀是无法避开的关键人物。研究井岳秀与近代陕北社会的变化,不仅能够重新认识井岳秀这个历史人物,对于研究近代陕北社会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将分为四章来论述井岳秀与近代陕北社会发展及其变化。第一章作为全文的引子,主要论述清末民初陕北社会的基本情况、井岳秀北上榆林等历史背景。第二章分为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风俗四个部分,分别讨论井岳秀主政陕北时期在各个领域所发布的政策、法令,采取的措施、办法,包括肃清匪患、编练民团、保境安民、兴修水利、投资办厂、引进近代工业、大力倡办学校并带头捐赠、禁烟、放足等,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叁章与第二章相呼应,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井岳秀主政时期陕北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探讨井岳秀对近代陕北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第四章为结语,在井岳秀主政陕北期间所采取的的措施及成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并非是对井岳秀的“翻案”,更不想借此而将此人“洗白”,只是想将近代陕北地区的基本情况真实的予以表达,将民国初期的这段历史,将井岳秀这个历史人物展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历史的形成,但代表先进阶级的杰出人物(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或代表腐朽阶级的反动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作为历史人物,井岳秀在近代历史过程中曾犯过错误,但正所谓瑕不掩瑜,不应以其所犯的错误来掩盖其对陕北地区、对陕北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因此,需要客观的对井岳秀及近代陕北社会的变化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8-06-01)
王莉[3](2014)在《陕北近代教堂建筑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化地理与建筑史相结合的角度,对陕北近代教堂建筑进行剖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在陕北地区的扩散及变化体现在空间、建筑和艺术叁个方面。本文给出了陕北近代教堂在这叁方面的数据统计、建筑实例及细部表现,为陕北近代宗教建筑的保护和承续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4年06期)
王莉[4](2013)在《陕北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时期(1840-1949),陕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及后期战时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特定背景,形成了一批类型丰富、特征显着的陕北近代建筑。这些建筑,基于多层次生态过渡区,农耕为主,游牧为辅;形成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以传承中原文化为主,异域文化为辅,并与近代传入的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后又受到战时根据地影响。在特殊的地理、文化及历史影响下,形成并演变的陕北近代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针对陕北近代建筑的特殊价值,突破了按建筑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单一化研究集成方法,采用了以兼并历史文化基线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论文首先对陕北近代建筑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出了陕北近代建筑文化由“西方化导入”、“民间化渐变”、“红色化探索”等时空元素主导和交融的发展演变历程。其次,基于陕北近代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分别对这叁个时期的近代建筑进行了分类研究,针对性的对建筑的空间分布、典型实例、建筑特点进行了数据统计及分析,并对关键建筑实体进行了测绘。再次,在作者及其组队长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陕北近代建筑从建筑风格、建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特征以及建筑技术特征等四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陕北近代建筑的特征。最后,对陕北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路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进行分析,全面系统的认知陕北近代建筑的形态及演变。通过对陕北近代建筑发展的研究,论文确定了陕北建筑在近代时期的“基本模型”:在建筑形态中的“四种风格”和“五种空间模式”,在建筑造型中的“折中”设计手法,在建筑技术的“本土”和“先进”共存,总结陕北近代建筑特征的基因库。论文提出了陕北近代建筑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演变特征,演变路径是多链条的,即西方化导入、民间化渐变及红色化探索的叁条线索,为探索中国近代时期,典型本土化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3-11-01)
高贝[5](2013)在《近代以来陕北米脂婆姨的解放运动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流行一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女性被当作一个独特的群体———"婆姨"记载进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米脂婆姨贡米"、"米脂婆姨服装"等品牌,同时米脂婆姨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鲜活人物,如贾平凹的《米脂婆姨记》,黄复主编的《米脂婆姨的风采》,着名作家朱千华也在其地理人文随笔《中国美女地理》中,对"米脂的婆姨绥德(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3年03期)
王莉,杨豪中[6](2013)在《陕北近代教堂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史料考据和实地调研,从文化地理与建筑史相结合的角度,对陕北近代的基督教文化传播空间分布、教堂的建筑特征及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陕北基督教在空间分布上,沿陕北的北部向陕北与内蒙古、山西的交界地区以及陕北的中南部地区演进扩散,教堂建筑表现出具有中西合璧的特性,艺术方面表现出基督教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该文给出了陕北近代教堂在这叁方面的统计数据、建筑实例及细部表现,为陕北近代建筑的保护和承续提供了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3年05期)
李大海[7](2012)在《近代靖边县治迁徙再研究——陕北沿边地方政区治所与城址选择关系的个案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治所迁徙与城址选择,既有联系亦有区别。雍正年间所设之靖边县,依托于明代从军事防御角度陆续择址修筑的五座城堡。明代嘉靖以后镇靖堡军事价值的提升,无法动摇靖边营的区域核心地位;设县时确定治所,因未找到直接文献,故原因难以揣度。同治时治所迁移,与各城堡人口及基础设施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宁条梁地处边外,不可能成为备选。"1942年迁治张家畔"的说法,掩盖了此间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外围政治角力过程所导致的一县二治局面。陕北沿边地区的治所变动可以影响所驻城堡的历史兴衰趋向,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边疆内地化的演进格局,与城堡本身在明代的选址过程并无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2年02期)
梁严冰[8](2012)在《近代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境内,农业生产活动历史久远。但由于晚清以来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加之交通闭塞,故而农业始终处于一个很低的维生的经济水平;清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陕北的一些地方亦开始出现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到20世纪二叁十年代这种现象更加严重;陕甘宁边区时期,政府为了发展生产,提出了"农业第一,提高产量,保障供给"的政策,使得农业与以前相比较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避免了民众在战争的极端困难时期流离失所,而且保障了机关、部队及其他人员正常工作所必需的基本口粮,从而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纪荣[9](2012)在《近代陕北盐业与陕北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盐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盐业的发展同当地的社会和百姓生活联系紧密。近代陕北风起云涌,社会急剧变化,陕北盐业对于在保持陕北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梁严冰[10](2012)在《灾荒与近代社会变迁——以陕北地区为中心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近代陕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陕北地区因中共中央的所在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以至于延安被称之为“圣地”,而陕北也被贴上“红色”的标签。与中共中央在陕北的十叁年相比,学界对陕北地区在民国初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值得注意的是,恰恰在民国初期,陕北地区却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时间,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风俗的转变,成为陕北社会最为明显的特征。研究近代陕北地区的历史,井岳秀是无法避开的关键人物。研究井岳秀与近代陕北社会的变化,不仅能够重新认识井岳秀这个历史人物,对于研究近代陕北社会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将分为四章来论述井岳秀与近代陕北社会发展及其变化。第一章作为全文的引子,主要论述清末民初陕北社会的基本情况、井岳秀北上榆林等历史背景。第二章分为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风俗四个部分,分别讨论井岳秀主政陕北时期在各个领域所发布的政策、法令,采取的措施、办法,包括肃清匪患、编练民团、保境安民、兴修水利、投资办厂、引进近代工业、大力倡办学校并带头捐赠、禁烟、放足等,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叁章与第二章相呼应,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井岳秀主政时期陕北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探讨井岳秀对近代陕北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第四章为结语,在井岳秀主政陕北期间所采取的的措施及成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并非是对井岳秀的“翻案”,更不想借此而将此人“洗白”,只是想将近代陕北地区的基本情况真实的予以表达,将民国初期的这段历史,将井岳秀这个历史人物展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历史的形成,但代表先进阶级的杰出人物(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或代表腐朽阶级的反动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作为历史人物,井岳秀在近代历史过程中曾犯过错误,但正所谓瑕不掩瑜,不应以其所犯的错误来掩盖其对陕北地区、对陕北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因此,需要客观的对井岳秀及近代陕北社会的变化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陕北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虹.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陈巧云.井岳秀与近代陕北社会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2018
[3].王莉.陕北近代教堂建筑艺术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2014
[4].王莉.陕北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高贝.近代以来陕北米脂婆姨的解放运动概况[J].华夏文化.2013
[6].王莉,杨豪中.陕北近代教堂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13
[7].李大海.近代靖边县治迁徙再研究——陕北沿边地方政区治所与城址选择关系的个案讨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
[8].梁严冰.近代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J].榆林学院学报.2012
[9].纪荣.近代陕北盐业与陕北社会[J].价值工程.2012
[10].梁严冰.灾荒与近代社会变迁——以陕北地区为中心的讨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