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陈夕,童瑾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陈夕,童瑾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伐尼克兰,安非他酮,戒断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陈夕,童瑾[1](2019)在《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甄别烟草戒断症状与药物不良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依赖是一种致死性、慢性成瘾和高复发疾病。吸烟者常需药物辅助戒烟。其中戒烟药(伐尼克兰和安非他酮)的部分不良反应与烟草戒断反应极为相似,国内外鲜少对其明确区分,使戒烟者易将两者混淆而擅自停药,致戒烟失败。本文就各自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症状,甄别戒断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帮助医务工作者和戒烟者更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其区别和处理方式,有利于安全高效地戒烟。(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贾桂玲,王燕[2](2019)在《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81例急诊输液出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 81例出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胃肠感染31例(38.27%)、呼吸系统疾病29例(35.80%)、泌尿系统感染10例(12.35%)、其他部位感染11例(13.58%)。由青霉素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14例(17.28%),由头孢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36例(44.44%),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19例(23.46%),由其他类抗生素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12例(14.81%)。在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和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减轻或者消失。结论想要减少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首先得了解和分析其发生的具体原因才能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缓解其不良反应,保证急诊输液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9期)

孟新华[3](2019)在《急诊静脉输注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诊静脉输注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急诊静脉输注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同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静脉输注药物后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晕针、静脉炎、发热和急性肺水肿,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药物所具备的副反应、机体抵抗力低下、药物浓度过高、药物输注速度过快等。结论做好急诊静脉输注药物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对护理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实施,可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或减少,使静脉输注药物的效率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江子彪,钟文洁,陈艳娇[4](2019)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72例,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38例与老年组3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药物不良反应与高龄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除外)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高龄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37%,老年组为79.41%,高龄组显着低于老年组(P <0.05);骨质吸收抑制剂使用率与年龄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因素,对骨质吸收抑制剂使用率进行控制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高龄负相关。结论与低于75岁患者相比,75岁以上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高龄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10期)

梁棣昌,陈文颖[5](2019)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为降低不良反应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3月~2019年5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报告的3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不良反应涉及头孢菌素类药物10个品种,头孢呋辛钠和头孢曲松钠各6例(18.2%),头孢噻肟钠、头孢美唑钠和五水头孢唑林钠各4例(12.1%),拉氧头孢钠等5个品种共9例(27.3%)。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与性别、年龄分布无关(P>0.05),与临床表现和原患疾病类型无关(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临床上应加强用药监测和跟踪,发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处理,以降低危害。(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新华,曲昭虎[6](2019)在《浅谈不合理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从医院电脑系统中抽取我院2016年处方和病例共计2478例,依据《处方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药品说明书等文件标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所有2478例处方和病例中,有178例存在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产生用药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7.1%。诸如发热,头晕,恶心,畏寒,皮疹,水肿等临床症状。结论不合理用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应遵循药理指导,科学合理使用药物,不仅提高疗效,而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6期)

王彬,赵汝霞,吴眉[7](2019)在《关于210例输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儿的情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为患儿输注抗菌药物后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2011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输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2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ADR报告,统计其性别、年龄、所用抗菌药物的类型、ADR的主要受累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情况等。结果与结论 :这210例患儿的男女比例为1.57:1;其中年龄为17d~3岁患儿ADR的发生率为69.52%;其中因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而发生ADR患儿的占比为51.13%;其中ADR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为皮肤及皮肤附件患儿的占比为88.03%。(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18期)

王美[8](2019)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90例接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且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发生时间和用药方式。结果静脉注射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63.33%,口服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36.67%。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的患者占比为73.3%,出现消化系统反应的患者占比为14.4%,出现神经系统反应的患者占比为5.6%,出现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患者占比为3.3%,出现呼吸系统反应的患者占比为3.3%。发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的年龄≤17岁者占比为0, 18~30岁者占比为11.1%,31~40岁者占比为37.8%, 41~50岁者占比为18.9%, 51~60岁者占比为23.3%,≥61岁者占比为8.9%;发生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主要分布在31~40岁年龄段,其次为51~60岁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在给药后≤30 min占比为56.7%, 30 min~2 d占比为22.2%, 2 d~1周占比为16.7%,≥1周占比为4.4%;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段主要为给药后≤30 min。结论为减少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需在用药过程中严格把控用药禁忌,明确药物的适应证合理用药,用药后需严密观察,保障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杨霞[9](2019)在《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因素作进一步调查分析。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安宁分院收治的65例结核病确诊患者,监测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对可能影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在65例患者中,其中41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占比63.08%。以泌尿系统异常、肝胆系统异常、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发生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的41例患者中,轻度不良反应、中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85.37%、12.20%、2.44%。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是否患有糖尿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以泌尿系统异常、肝胆系统异常、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合并糖尿病可在一定程度增加其发生率。(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刘钰,欧智明[10](2019)在《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我院开展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及临床药师工作的实践体会,探讨合理用药对减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性,促进和引导医院药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医院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促进药学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迈进。(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8期)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81例急诊输液出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 81例出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胃肠感染31例(38.27%)、呼吸系统疾病29例(35.80%)、泌尿系统感染10例(12.35%)、其他部位感染11例(13.58%)。由青霉素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14例(17.28%),由头孢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36例(44.44%),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19例(23.46%),由其他类抗生素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12例(14.81%)。在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和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减轻或者消失。结论想要减少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首先得了解和分析其发生的具体原因才能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缓解其不良反应,保证急诊输液患者的用药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1].陈夕,童瑾.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甄别烟草戒断症状与药物不良反应[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贾桂玲,王燕.急诊输液患者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孟新华.急诊静脉输注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4].江子彪,钟文洁,陈艳娇.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9

[5].梁棣昌,陈文颖.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分析[J].北方药学.2019

[6].刘新华,曲昭虎.浅谈不合理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J].中国医药指南.2019

[7].王彬,赵汝霞,吴眉.关于210例输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儿的情况报告[J].当代医药论丛.2019

[8].王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9].杨霞.抗结核药物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科技.2019

[10].刘钰,欧智明.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9

标签:;  ;  ;  ;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论文-陈夕,童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