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射频场成像论文-李齐云,马东东,张珍珍

磁共振射频场成像论文-李齐云,马东东,张珍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共振射频场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射频场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李齐云,马东东,张珍珍[1](2019)在《磁共振成像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中的应用及其相应影像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并结合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75例,共106个病灶,观察患者经皮RFA术前后MRI表现,并将定期随访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病灶大小、信号变化及动态增强情况进行收集。结果:术后扫描RFA区域可见完整环形T1WI高信号改变,术后96.23%病灶较术前增大,术后12个月90.57%的病灶缩小。复发患者表现为T1、T2长改变,DWI信号为高强度信号,增强扫描发现为结节样增强,术后1个月T1WI高信号环完整共100个病灶,术后12个月15个病灶复发,复发率为15%;高信号环不完整共6个病灶,复发率为6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DWI动态扫描后计算的治疗前病灶区ADC平均值最小,正常区ADC值最大。对于边缘残留及复发病灶与完全消融过渡区、正常肝脏组织、消融坏死病灶的ADC值比较发现,边缘残留及复发病灶ADC值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组织分辨率高,多序列、多方位成像,获得的诊断信息丰富。MRI结合DWI及ADC值的测量能够更加准确定性原发性肝癌,辨别残留、复发的肿瘤组织,从而为临床尽早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刘岩[2](2019)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评估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估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11月在我院进行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96例,对这96例患者分别应用DCE-MRI检查和DWI检查,比较2组检查方法分别检测出的术后复发人数,计算2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 RFA术后复发数为36例,在复发病例中,DCE-MRI阳性有29例,阴性的有7例,DWI阳性有34例,阴性有2例;未复发者有60例,DCE-MRI阳性有6例,阴性有54例,DWI阳性有3例,阴性有57例。DCE-MR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89%、82%;DW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90%。2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与DWI在评估原发性肝癌RFA术后复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DWI的效果更优,可优先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徐永锋,杨鸿毅,钟凯[3](2019)在《9.4T大鼠脊椎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鼠脊椎磁共振扫描实验中,主磁场强度较低且传统射频线圈成像深度浅、空间兼容性差、硬件成本要求高,最终导致大鼠脊椎部位图像信噪比降低。本文开发一种用于9.4 T高场下大鼠脊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旨在提高大鼠脊椎部位扫描图像信噪比的同时又能避免所设计线圈对特殊状态下(比如心脏导管插入等)的大鼠脊椎扫描造成的空间限制。本文通过仿真建模、线圈原型建立以及带负载Q值测试和9.4 T下水膜和活体大鼠脊椎线圈扫描成像对比实验,验证了所设计射频线圈在大鼠脊椎测试应用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林静,张贤龙,游建,黎淑娟,王正磊[4](2018)在《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的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120例HCC患者,收治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MRI对患者进行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弥散加权成像(DWI)、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的信号特点。结果经过治疗,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51例、疾病稳定(SD)30例、疾病进展(PD)13例,治疗有效患者77例、无效患者43例。有效患者在治疗前的ADC值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有效患者的ADC值显着地高于无效患者(P<0.05);治疗有效的HCC患者T1WI信号、T2WI信号及DWI信号特征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以动态观察TACE联合RFA治疗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8年06期)

方欢[5](2018)在《磁共振成像仪1KW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成像仪以核磁共振技术为基础,是现代医疗检查的重要仪器。通过磁共振成像仪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筛查,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诊断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节约时间和成本。磁共振成像仪对于提高国家医疗水平,改善民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磁共振成像仪作为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产物,设计复杂,技术要求高,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然而现有的磁共振成像仪大多被国外厂家垄断,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磁共振成像仪设备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研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磁共振成像仪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磁共振成像仪,研制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1KW射频功率放大器,介绍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相关性能指标和基本原理,对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态,工作类别和常用结构进行了对比和选择,简要说明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流程和环节,并根据磁共振成像仪的要求制定了本课题中所研制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指标和整体方案。以这些指标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功放管的特点,选择了 LDMOS作为末级1KW功率放大器的放大元件。针对所选择的晶体管,详细讨论了各个设计环节的原理和实现过程,这些环节包括偏置电路的设计,匹配网络的设计,稳定电路的设计等。其中最关键的匹配网络,采取宽带匹配的方式,利用传输线变压器进行阻抗变换。由于元器件的特殊结构,和功率放大器高电压,大电流的特点,对PCB进行了特殊设计,并添加了散热装置。为了便于成像仪的控制,保证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安全和良好的性能,为其设计了开关控制电路,过温过流保护电路和低通滤波器。最终,经过测试,验证了功率放大器可以正常工作并达到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雪莲,陈文苏,李承宗,李菲,张超群[6](2018)在《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及肺静脉开口变化与术后复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前庭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容积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变化并探讨其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78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0例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房颤组分为阵发性房颤亚组(n=46)和持续性房颤亚组(n=32);其中共有66例行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射频消融术,术后6个月随访时有17例复发(复发亚组),49例无复发(无复发亚组)。研究在入组时利用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对所有受试者测量了其各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同时采用专门的心脏分析软件进行3D重建获得左心房容积,其中手术患者还在术后6个月时再次进行测量,以比较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阵发性房颤亚组和持续性房颤亚组、复发亚组和无复发亚组之差异及变化,并就此探讨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左心房容积、左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均显着增大(P均<0.05);与阵发性房颤亚组相比,持续性房颤亚组左心房容积、左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均显着增大(P均<0.05)。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的亚组分析显示:无复发亚组(n=49)左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的开口最大横截面积以及左心房容积均显着减小(P均<0.05),复发亚组(n=17)右上肺静脉术后显着扩张、左心房容积明显增大(P均<0.05)。术后左心房容积的减小与左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的减小具有显着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左心房容积(HR=1.05,P<0.01)及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HR=1.09,P=0.05)仍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结论:环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可逆转房颤患者左心房及肺静脉的重构,左心房及右上肺静脉开口最大横截面积与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赵玉年,俞乔,秦建伟,沈文荣,郭震[7](2017)在《磁共振成像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方法 11例经穿刺病理确诊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经4~6周期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后乳腺残留病灶难以进一步缩小,影像学检查乳腺仍残存病灶,再次穿刺病理活检证实有活性肿瘤组织细胞残存。随机对乳腺残存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11例患者都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治疗,仅1例发生皮肤局部烧伤。MRI检查示肿瘤病灶均发生坏死,瘤内血供消失,无强化区。皮肤烧伤患者,经对症处理,2个月后烧伤痊愈。1年后检查显示乳腺病灶模糊或者消失。乳腺病灶全部达到完全缓解,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结论 MRI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乳腺癌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徐永锋[8](2017)在《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及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基于大型超导技术产生的超强稳态磁场环境下的磁共振系统。相比传统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特点是成像分辨率高。因此可以借助其更为精细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医学、物理、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由于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主磁体磁场强度高,所以,相对于低场系统,其射频功放、梯度功放以及射频线圈技术等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改进。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主磁体强度不断增加的引领下,相关技术的同步发展。本文的主要工作都是基于中科院强磁场中心的9.4 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下完成的,主要包括四部分:一,针对超高场下磁共振成像的小型哺乳动物成像应用、微型离体组织成像应用和高分辨率成像应用,设计出相应的射频线圈;二,针对射频线圈优化方法的研究,基于传统鸟笼线圈技术基础,在超高场条件下,通过改变导体表面形状来探索有效的射频线圈优化方案;叁,针对磁共振成像系统下扫描过程中的样品微量注射的精确控制,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设计研发了一套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四,针对如何使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操作和激光器运行协调一致,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多模块开关控制系统。对于射频线圈改进技术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基于有限元的方法对射频线圈电磁场分布进行分析和仿真,采用耐高功率、低功耗的电容元件,不同形状的导体材料,3D打印材料以及非磁性支撑材料进行不同参数的新型射频线圈的制作,利用活体哺乳动物、离体生物组织以及生理盐水等多种被测样品在网络分析仪和9.4T磁共振平台下进行了参数测试和成像实验。针对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和开关系统的设计,主要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进行编程,利用NI数据采集卡作为控制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交互,采用计算机和网络分析仪在9.4T磁共振平台下进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充分结合实际应用,在超高场平台下开展,通过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论述,为以后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和相关附加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10-03)

王宇,谢海滨,EMark,Haacke,吴冬梅,赵献策[9](2016)在《多翻转角标定磁共振成像射频磁场不均匀性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成像中精确的T1值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也有助于图像分割及进一步的图像处理,因此人们一直试图寻找快速、准确的方法来测量组织的T1弛豫时间。多翻转角(VFA)方法提出后~([1]),吸引了大量关注。但是VFA对于射频激发角的要求很高,不均匀的射频磁场(B1)会导致翻转角的偏差,进而导致测量不准确。这种情况在高场情况下更为严重,因此在使用VFA计算T1-map时需要对Bl场进行修正(k-map),k即为每点翻转角的影响因子。我们提出了新的求k-map的方法:采集2组不同翻转角的图像,通过信号比值以及图像分割(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7)

李聿为[10](2016)在《高场磁共振成像多通道射频发生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技术在世界上的高速发展,MRI在临床医学上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谱仪是MRI系统的核心设备,射频发生电路是谱仪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序列运行过程中输出频率、相位、幅度、波形及脉宽可控的射频脉冲,以产生磁共振成像所需的B1场。随着高场磁共振系统(1.5T及以上系统)的普及,射频信号的波长已接近人体组织的尺寸,因此射频脉冲对图像均匀度与射频功率沉积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高场磁共振成像上采用多通道并行发射(Parallel Transmission)技术,对提高图像均匀度和降低射频功率沉积有着重要作用。本课题采用ARM处理器与FPGA相结合的机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磁共振成像谱仪的多通道射频发生电路,可以灵活实现多通道的射频发生。该射频发生电路面向高场磁共振系统,输出射频信号频率可达127.74MHz,适用于1.5 T-3T高场系统。外部序列控制器与ARM处理器(STM32F205)进行数据通信,并通过其本地并行总线配置FPGA的参数与数据,控制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简称DDS)的运行,使得设计更加灵活、高效,并且射频信号的频率、相位、幅度和软脉冲参数(波行长度、波形数据、时间精度)均可控。通过FPGA的模块设计,使得软脉冲的时间精度得到了显着地提升,可达0.1μs。通过上述采用的硬件技术方案,研制实现了3T系统的八发射电路与1.5 T系统的二发射电路,设计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得射频发生电路具备体积紧凑、调试方便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6-03)

磁共振射频场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估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11月在我院进行RFA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96例,对这96例患者分别应用DCE-MRI检查和DWI检查,比较2组检查方法分别检测出的术后复发人数,计算2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 RFA术后复发数为36例,在复发病例中,DCE-MRI阳性有29例,阴性的有7例,DWI阳性有34例,阴性有2例;未复发者有60例,DCE-MRI阳性有6例,阴性有54例,DWI阳性有3例,阴性有57例。DCE-MR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89%、82%;DW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90%。2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与DWI在评估原发性肝癌RFA术后复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DWI的效果更优,可优先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共振射频场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李齐云,马东东,张珍珍.磁共振成像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中的应用及其相应影像学特征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9

[2].刘岩.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评估的价值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

[3].徐永锋,杨鸿毅,钟凯.9.4T大鼠脊椎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

[4].林静,张贤龙,游建,黎淑娟,王正磊.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的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J].肝脏.2018

[5].方欢.磁共振成像仪1KW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D].厦门大学.2018

[6].李雪莲,陈文苏,李承宗,李菲,张超群.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及肺静脉开口变化与术后复发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8

[7].赵玉年,俞乔,秦建伟,沈文荣,郭震.磁共振成像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

[8].徐永锋.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及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9].王宇,谢海滨,EMark,Haacke,吴冬梅,赵献策.多翻转角标定磁共振成像射频磁场不均匀性的方法[C].第十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10].李聿为.高场磁共振成像多通道射频发生电路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6

标签:;  ;  ;  ;  

磁共振射频场成像论文-李齐云,马东东,张珍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