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课堂教学探索

分数乘法课堂教学探索

(大英县实验学校大英629300)

【内容提要】分数乘法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再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仅能水到渠成地获得新知,而且也会印象深刻。

【主题词】分数乘法教学探索

“分数乘分数”一直以来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计算方法很容易掌握,但是记住了、会算了,考试能得高分就实现教学的价值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实践。

A第一次课堂实践回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乘分数。(板书:分数乘分数)

生1:老师,我已经会算了。

师(微笑):说说看,分数乘分数怎么算?

生1:分数乘分数,用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母和分母相乘。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看来,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大家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在计算分数乘分数的时候,要用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母和分母相乘,你们知道吗?(学生摇头,面露困惑)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演示并讲解)。我们先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用斜线涂出它的表面,再把这张纸横着对折两次,然后用红色把上面部分涂成红色,红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多少(即几分之几),就是我们要求的结论。

师:大家明白了吗?(学生似懂非懂)请同学们用这种办法试着来画一画、涂一涂,看看结果是多少等于多少。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虽能算出涂红色部分的结果,但是对怎么画、涂表示计算的道理却出现极大的困难。学生在涂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不同的涂法。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涂法,教师显然也感到意外万分。于是教师再次演示正确的画、涂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之后,我就草草收兵,接下来进行计算练习巩固的环节。从课堂小测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算理的理解还是很模糊。

经课后访谈得知,有些学生先算所得结论,再表示出这张纸的2/15;大部分学生虽能正确涂出一张纸的2/5,但对接下来涂这个数的1/3的时候,找不到是哪部分的1/3。

教学反思:

教材的本意是要通过折纸、涂色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再掌握算法。而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已知算法的情况下,作为媒介的折纸与画图却成了教学的难点。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因为大多数学生对算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不理解算理,即使会算分数乘分数的题目,却对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设下了障碍,因此教材安排的折纸与涂色活动是很有深意的。这部分内容绝不能成为课堂的点缀,也不能仅凭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就匆忙结束,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一活动,让他们找到2/5的1/3,发现2/5的1/3就是整张纸的2/15,从而得到算式与结果的关联。基于这些思考,我又进行第二次教学实践。

第二次课堂实践回放

片断一:

师(课前每人发一张纸):用折纸的方式,折出这张纸的1/2,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1/2。(学生自主完成)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1:我把这张纸对折,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那其中的一份我涂了色就表示其中的1/2。

师:现在这张纸被涂色的部分,也就是——

生:这张纸的1/2。

师:如果用涂色的方式来表示这张纸的1/2的1/4,你们还会吗?(学生折、涂,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展示、交流)

生2:我把这张纸平均分后先撕了,拿出其中的一份,然后对折、对折,涂其中的一份就可以了。

教学注释:

学生通过撕纸,把一张纸的1/2变成新的单位“1”,这充分反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明白1/2张纸是单位“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了算式的含义。

师:表示的是谁的1/4?

生3:是这张纸的1/4(举起开始用的纸的1/2的1/4纸)

师:想一想,你们指的这张纸和我们开始用的纸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2:是开始纸的1/2。

师:那么,这1/4是——

生3:开始那张纸的1/2的1/4。

师:听明白了吗?现在想想我们是怎么完成这张纸的1/2的1/4的?

生4:首先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就是——

生5:就是一张纸的1/8。

师:是一张纸的1/8,对不对呢?快把你们撕的纸合起来看看,是不是这张纸的1/8?(学生验证)

教学思考:

让学生撕下一张纸的1/2张纸,再去找它的1/4时,学生描述的“这张纸”并非原来完整的一张纸。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还原这张纸,再来理解手中纸的1/4是原来整张纸的1/2的1/4,也就是整张纸的1/8。这样让学生结合直观图示,逐渐形成抽象的理解,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片断二: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看看这道题(2/5×3/7),你会做吗?做完后能结合折纸,说说算式的含义吗?(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师:你们会说含义了吗?

生1:就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再把这两份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

师: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2:一张纸的2/5的3/7是多少。

师:你们计算出来了吗?

生3:6/35。

师:这6/35是把谁看作单位“1”?

生4:把这张纸的2/5看作单位“1”。

生5:(举起原来那张纸的2/5张纸)是把这张纸看作单位“1”。

师:我们来看一看,如果是把这张纸的2/5看作单位“1”,那应是平均分成7份,取3份,所以2/5×3/7的含义就是——

生6:求这张纸的2/5的3/7,也就是这张纸的6/35。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先求一张纸的2/5,再求这张纸的2/5的3/7是多少,就是求原来整个这张纸的6/35。(学生体会)

教学反思:

在学生通过折、涂等活动,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一张纸的1/2的1/4,也就是整张纸的1/8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就算式来说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算式的意义进行了追问和点拨:“6/35是把谁看作单位‘1’?”“那么,2/5×3/7的含义是什么?”借助折纸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和体会:先求一张纸的2/5,再求这张纸的2/5的3/7是多少,就是求原来整张纸的6/35。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两次涂色的动态过程,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借助几何直观达到对算理的抽象理解。

学习与思考:

显然,让学生由直观操作达至初步理解,再由折纸想象两次平均分的动态过程,这样分层次处理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能够有效地沟通算式与结果的关系,促进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去尝试探索算法,不仅能水到渠成地获得新知,而且也会印象深刻。

通过本次研讨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非常重要。

标签:;  ;  ;  

分数乘法课堂教学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