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编辑中心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中心制
编辑中心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1](2019)在《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中心制的重构与路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中心制遭遇了基于数字技术下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冲击与挑战,编辑主体的角色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使编辑中心制符合和顺应媒介融合时代新要求,应从理念上赋予编辑中心制以互联网的时代基因,从顶层设计上对编辑中心制进行组织重构,从机制上对编辑中心制进行路径优化。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文献研究提出编辑中心制重构与路径优化的具体措施:从顶层设计上重构编辑中心制组织框架;强化编辑中心制的组织策划创意功能;建立编辑中心制运行效果监测评估机制;强化内培外引,打造适应编辑中心制的人才团队,力图通过重构与路径优化使编辑中心制在媒介融合新时代焕发出体制机制的新活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编辑》期刊2019年10期)
程建明[2](2019)在《编辑中心制的利与弊》一文中研究指出办报和经营是报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报纸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流通领域它具有商品属性,但商品性不是报纸的本质属性。~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要求,也是报社自身发展的需要。报社要实现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第一要务就是办好报纸。报纸综合质量提升,能带动发行、广告及其他经营活动,使报社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11期)
许松[3](2019)在《媒介融合与“编辑中心制”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对"编辑中心制"的重新定义。本文试图结合传统媒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与媒介融合趋势,分析传统编辑中心制中不适应当前媒体发展的要素,提出重建适应互联网生产方式的"编辑中心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2019年02期)
段乐川,路畅[4](2016)在《论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编辑中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融合不仅导致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变革,更带来媒介组织重构,形成了编辑中心制的媒介组织形态。编辑中心制的确立,反映了整个媒介运行体制机制的巨大创新。其背后显示的是编辑主体的地位日益中心化,功能逐步多样化,组织方式愈发交互化。编辑中心制既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融合深入推进的动力机制。(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6年11期)
刘影[5](2016)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转向——从编辑中心制到作者中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经济时代建立了以编辑中心制为核心的审核—过滤—发布的知识生产体制。它赋予主编和编辑们作为信息把关人的专有权力,确保了内容生产的高质量和专业性,但也剥夺了作者和读者自由表达的权利,使他们沦为被大众媒介规训的对象。当下互联网自Web2.0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基于人的信息互联模式,在不断消解工业化媒体技术官僚体制的同时,重新建立了从UGC到PGC的知识权威体系。作为优质原创内容的提供者——作者,代替编者,成为文化新世界的魔杖执者。(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雪桦[6](2013)在《主体间性视野下编辑中心制与中心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原理强调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编辑和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两大主体,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论是过于强调中心制还是偏重编辑中心制,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前者会造成新闻内容雷同、有偿新闻等现象,后者会打击积极性,无法应对新媒体、自媒体的大环境竞争等。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本原理,从我国媒介运行机制的历程入手,分析了其中弊端,最后得出结论:编辑与二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应努力寻求二者和谐共生的模式,应对新的媒体竞争环境。(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3年05期)
陈林涛[7](2013)在《主体间性视野下编辑中心制与中心制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原理强调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编辑和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两大主体,两者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论是中心制还是编辑中心制都存在弊端。前者会造成新闻内容雷同、有偿新闻等现象,后者会打击积极性,无法应对新媒体、自媒体的大环境等。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本原理,从我国媒介运行机制的转变历程入手,分析了编辑中心制与中心制的弊端,最后得出结论:编辑与二者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二者相互配合才有了媒介的产生,寻求二者和谐共生的模式,而不是区分出谁是中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蒋连根[8](2011)在《编辑中心制与命题新闻的另一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编辑中心制的采编运作方式下,编辑给"命题"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策划","命题新闻"也就应运而生。然而,但有些"命题新闻"不仅会限制的个性,封闭新闻主题,而且易导致一篇篇"异化新闻"诞生。(本文来源于《中国》期刊2011年10期)
赵文[9](2009)在《编辑中心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新闻出版业内容生产运作体制不断嬗变。目前新闻出版业的集团化标志着媒介竞争进入相对垄断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0后新闻出版业面临新一轮竞争与变革中,应当引入在西方传媒集团运行成熟的编辑中心制,并加以改进,达到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方向,生产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文化产品,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经济实力与竞争优势,以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生产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第一部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出版内容运作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新闻出版业依靠国家经济迅速增长而“水涨船高”,看似繁荣的背后是由于政策优势、垄断优势和消费优势迭加起来的,在这种体制下新闻业和出版业都存在着诸多弊端。第二部分从编辑学、新闻学、出版学、传播学各学科理论角度来分析我国媒体实施编辑中心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论述了编辑学基础理论的本质属性,新闻学党性原则和马列主义“喉舌”论,新闻出版队伍的人才管理要求,传播过程依靠编辑的“把关”,效果控制与反馈与编辑工作密不可分。同时编辑中心制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则引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设计了编辑中心制的运作原则与方式,肯定了首席员工制,提出了编辑中心制的法律保障、经济保障和工作制度保障。第四部分说明了实行编辑中心制与媒介改革的关系,包括理念上编辑中心与市场重心的区别,媒介融合过程中编辑中心制的适用,编辑中心制、项目责任制与策划编辑几种运作机制的比较,微观构成上首席与首席编辑关系。结论认为,我国目前新闻出版业渠道、品牌尚未成熟,新闻出版的内容运作应当以编辑中心制为目标和原则来进行工作,以期市场化成熟后再完全施行编辑中心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常鑫[10](2008)在《试论“编辑中心制”条件下对编辑的素质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媒改革的深入,“编辑中心制”成为目前颇受学界和业界看好的新闻编采运作模式。编辑中心制的意思就是“编辑在编辑部处于指挥、决策的地位,通常不参与采访,而是坐镇编辑部,通过多渠道的信息,随时(本文来源于《中华新闻报》期刊2008-02-01)
编辑中心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办报和经营是报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报纸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流通领域它具有商品属性,但商品性不是报纸的本质属性。~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要求,也是报社自身发展的需要。报社要实现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第一要务就是办好报纸。报纸综合质量提升,能带动发行、广告及其他经营活动,使报社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辑中心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中心制的重构与路径优化[J].中国编辑.2019
[2].程建明.编辑中心制的利与弊[J].青年.2019
[3].许松.媒介融合与“编辑中心制”重构[J].中国.2019
[4].段乐川,路畅.论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编辑中心制[J].出版发行研究.2016
[5].刘影.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转向——从编辑中心制到作者中心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王雪桦.主体间性视野下编辑中心制与中心制的探讨[J].传媒观察.2013
[7].陈林涛.主体间性视野下编辑中心制与中心制的讨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3
[8].蒋连根.编辑中心制与命题新闻的另一面[J].中国.2011
[9].赵文.编辑中心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9
[10].常鑫.试论“编辑中心制”条件下对编辑的素质要求[N].中华新闻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