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特点转化后进学生

立足学生特点转化后进学生

赵玉凤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临泽734200)

尽管新课程体系的宗旨体现着素质教育和教育中的人本精神,但只要考试不取消,以文化课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优劣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产生”大批“后进生”的现象就不会绝迹。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潜能得到尽可能挖掘和发挥,是目前情况下仍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传统意义上“后进生”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入学基础差;一是教师教学方法欠妥。由于部分教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学生基础差的一面,看不到这些“后进生”身上蕴含着可供挖掘的潜力,因而在对待“后进生”转化上缺乏足够的信心,表现在在设计教学方法、作业量及其深浅度、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形式等等时,均以优等或中等生为标准,使得中下学生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成绩每况愈下,成为所谓的“后进生”。长此以往,势必积重难返。可见不能把“后进生”的“后进”完全归咎于其自身,教师也应该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一、“后进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要求探讨

“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是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二者互为联系、相互制约。客观因素来源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缺陷;主观因素则在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认识不明确,在学习的习惯性、延续性、时间性等方面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一些小学的“后进生”进入中学以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落后又成了事实。如果加上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责备,家长“怨子不成龙”的责骂,同学的轻视、社会升学考试的压力等客观因素不断冲击,那么就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态度:

1、努力追赶型。这类学生有上进心,只是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了这种不服输的心理现状,就会不断努力,如果再加上老师的适时鼓励,他们中的大部分完全能够跻身好学生的行列。

2、等待观望型。这类占“后进生”的大部分。他们对整个初、高中阶段的知识体系的认识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定位也不准确,他们过多地寄希望于老师、同学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从自身的实际特点去分析。这时教师如果以优等生为教学基点,就会使他们力不从心,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任其自然了,如果再加上师生的鄙视的话,则他们很快就会沦为下一类了。

3、自暴自弃型。这部分学生,他们对学习从畏难情绪到完全失去信心,因而对老师、家长、同学、社会对于他们的态度置之漠然或麻木不仁。

三种心态倾向,有一种共同的心理要求―――迫切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能理解他们,能给予“雪中送炭”的温暖;希望有人引导,把他们放到与优等生同等的位置看待。这为我们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如果不这样则无异于戕害学生。

二、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1、因学生对教师的不同要求和期望,采取适当的激励策略

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小学生喜欢富有同情心和支持自己的教师。初中生开始对智力刺激活动感兴趣,高中学生对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和期望日益提高,而“后进生”们除具有上述的共同点外,还由于经历了多次失败而产生了畏难心理、自卑心理、甚至是自贱心理;他们的心理比其他人充满了更多的矛盾。因此,教学中应偏重于选择能引起师生认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又能激活智力的教学策略。根据他们往往是在不受人尊重与信任的压抑环境中成长,造成自卑自贱的心态特征,“反其道而行之”,重新给他们创设一个被尊重、信任和关心的祥和环境,就会刷新他们的精神面貌,点燃他们自尊自强的心理火花,激励他们重新认识自我的价值。在具体做法上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教育工作。1、与班主任联系,取得支持。任课教师的转化目标方案,应与班主任互通,使班主任心中有数,协助做好教育工作。2、与家长配合,增强家长教育好子女的信心;勤家访,变告状为报喜;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向家长报告子女的薄弱点,争取家长的默契配合,以此树立“后进生”在家庭中受尊重的地位,扫除其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3、与“后进生”谈心,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给予其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目标,使他们有学好的自信。

第二、教学工作。尊重、信任、关心学生,还表现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课堂中学生表现的机会永远不可能是平均的,让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感到老师在鼓励他、尊重他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既要让他们体验到努力后的成功,也要防止使学生感到老师的鼓励是廉价的和故意送给他们的,这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自卑感。启发学生质疑、讨论、发言的时候,以及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是后进生生转化的较好时机,一定要把握好、运用好。

2、根据学生间人际关系的特点,变不利为有利,整体转化

学生间人际关系的性质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小学阶段,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是以整体(班、组)开展的,较少有结构稳定、时间持久的非正式的小团体存在;中学阶段,学生个体学习中,非正式小团体的作用日益重要。“后进生”们由于自卑心理,他们在班上往往形成一个封闭的特殊团体,而且这一团体往往对其他学生带有敌视的情绪。在教育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他们的作用。发现这些团体、了解这些团体、利用这些团体对后进生转化有巨大帮助。切不可一发现就大惊失色,强行控制;或者把他们视为敌对势力进行监视,表现出不信任,这样就会适得其反,把后进生推向我们的对立面,使他们处于更加不利于教育的境地。正确的做法是通过个别的或集体的谈话和教育,循循善诱,是团体成为一种强大而又积极进取的心理倾向,果能这样,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3、针对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针对“后进生”在学习动机方面的差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实践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学习常常具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并与学校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常常消极地看待学习,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上。因此,兴趣培养是转化的基础性工作。其次,针对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差异,采用“发展积极归因倾向”的教学策略。经常失败的学生很可能把责任归因于教师和学校,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对抗情绪。

因此,教师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降低要求,严格进行基础训练,使“后进生”也能体会听课的乐趣。同时,更为关键的还在于要发展学生积极的归因倾向,使学生能客观认识自己学习落后的根源。再次,采取个别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方式,既照顾到优生,也充分关心后进生,使其时刻体验老师的关怀和成功的喜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后进生”不再成为部分学生的固定称呼,那么,“后进生”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将有大的改观,这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标签:;  ;  ;  

立足学生特点转化后进学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